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相关法规政策的保障下,我国实施了两期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从顶层设计的政策保障,到科技赋能的具体行动,再到制度创新带来的实效提升,残疾预防工作正全方位守护着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防线。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适逢《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实施接近尾声,在8月25日第九次残疾预防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残疾人》杂志记者深入采访全国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地区,探访各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实践,呈现我国残疾预防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成效。
出生缺陷、慢病缠身、伤害致残、精神疾患、老年痴呆……从出生到年老,我们每个生命阶段都面临着一些可能导致残疾的巨大风险。
残疾是可防控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残疾预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重视残疾人健康,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在一系列法规政策的保障下,通过实施两期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全面推动残疾预防工作深入开展,有效降低了残疾发生率,显著提升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为防控残疾,国家根据不同发展时期残疾预防规划和工作重点,出台多项相关政策法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残疾预防的政策法规密集出台,涵盖了从出生缺陷防控、儿童早期干预到职业病防治、伤害预防等多个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残疾预防政策体系。仅“十三五”期间,国务院就先后颁布实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30余项与残疾预防工作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为配合国家战略,相关部委进一步完善了残疾预防工作顶层设计,为残疾预防工作持续推进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全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方案》,明确了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根据《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各地为辖区内婴幼儿提供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和听力障碍筛查,促进患儿早诊早治。
在法规政策护航下,两期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明确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责任和任务,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行动计划不仅注重残疾预防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还加强了残疾预防服务体系的构建。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成立了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个部门组成的残疾预防工作协调小组,建立了日常联络沟通、议事协调、信息通报工作机制。同时,组建了由残疾预防各领域专家组成的全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残疾预防相关工作提供咨询、建议。在中国残联的推动下,2017年,国务院批复设立每年8月25日为残疾预防日,从国家层面加大对残疾预防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残疾预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从听力重建到融合发展,随着国家相关政策保障的不断加强和医疗助残科技的持续发展,我国听力残疾儿童康复质效全面提升。(图_徐俊星)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为进一步做好残疾预防、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奠定了有力基础。“十四五”以来,我国残疾预防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强化残疾预防”“制定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 年)》(以下称“第二期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
第二期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针对遗传和发育、疾病、伤害等主要致残因素防控,提出实施残疾预防知识普及行动、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行动、疾病致残防控行动、伤害致残防控行动、康复服务促进行动等5大主要行动。同时明确了20项工作任务和25项工作指标,涉及34个部门的工作职责。
如今,随着第二期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我国“政府主导、多部门协调联动、社会共同参与的残疾预防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5大主要行动进展顺利,任务完成情况良好,部分任务指标已提前实现。残疾预防国家方略正引领残疾预防工作迈向新台阶,全方位守护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为提升民生福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每天跟着小程序做康复训练,三个月就能自己拄拐走路了。”让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居民张大爷欣喜不已的康复小程序,是应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残疾康复服务可及性的生动注脚。
“互联网+”居家康复服务项目是中国残联为支持全国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地区加强残疾预防科技创新,特别遴选的项目之一。在国家残疾预防行动推进的过程中,全国多地通过“互联网+”康复服务技术实现了康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尤其是在全国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地区,这项技术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不仅提升了残疾康复服务的可及性,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康复体验。
在埇桥区,这个对接北京天坛医院专家资源的智慧平台,已累计服务1000余名脑卒中等肢体障碍患者,训练时长超40万分钟,150人功能明显改善,其模式为国家制定《“互联网+”肢体功能障碍居家康复服务规范》提供了实践支撑。
▲2023年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残联将“脑卒中”综合防治纳入残疾预防重点项目,在埇桥区大营镇设立“脑卒中”检测点,分批次、分时段实现重点人群卒中筛查全覆盖。
从居家康复的“云端守护”到急救现场的“生死竞速”,科技的力量正以不同形态为织密健康防护网。在生死时速的脑卒中救治现场,5G移动卒中单元演绎着“上车即入院,入院即治疗”的超速度。在埇桥区,得益于覆盖全区的12个急救点网络,搭载移动CT的急救车与医院双向对开,患者在转运途中即可完成检查,数据实时传输至卒中指挥中心,“30-60分钟诊疗圈”让296名患者在黄金时间窗内接受溶栓治疗,致残率显著下降。埇桥区全域推广脑卒中长效筛查机制,已在全区50余个村(社区)建立脑卒中检测点开展居民义诊并建立健康档案,累计筛查1万余人次,将脑卒中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作为全国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地区之一,埇桥区通过科技赋能打造出智慧防控的“埇桥样板”。
2022年,为贯彻落实《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有关部署,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遴选确定了浙江省、北京市西城区、江苏省常州市、山东省济南市、河南省驻马店市、广东省深圳市、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等11个地区作为全国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地区,探索创新残疾预防新经验、新技术,为推进行动计划高质量实施提供支持。
科技创新是新时代推动我国残疾预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4年,中国残联等9部门印发《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聚焦加大助残科技研发力度、增加优质科技成果供给、加快助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技与残疾人事业深度融合等4方面,作出13项任务部署。在科技强国背景下,第一期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就已经统筹布局残疾预防相关科研工作,“提出加强科学研究,实施重点监测”。第二期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健全技术支撑体系”“加强残疾预防科技攻关、示范应用”“开展残疾预防新技术示范应用”等新举措、新要求。“大力推进残疾预防科技创新”是重点联系地区的三项核心任务之一。
残疾预防科技创新涵盖多个重要项目,比如预防先天性听力残疾的耳聋基因检测项目、预防先天性智力残疾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项目、防控老年认知障碍的老年痴呆综合防治项目、防控致盲性疾病的眼底影像社区筛查项目等。这些聚焦不同场景的残疾预防科技创新项目,在各地的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模式。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推出警医“一键”护航系统,通过道路信号灯与救护车车载GPS系统实时互联,让120急救车“一路绿灯”,急救路程时间缩短近50%。
广东省深圳市设立20家市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单位,承担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等33项科技攻关任务,布局建设广东省柔性可穿戴康复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创新载体,为残疾预防和康复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山东省济南市以“小切口”为路径,探索推行老年残疾预防工作“大经验”,与上海交通大学专家团队等合作,建立“医疗机构+社区+家庭”联动式老年残疾预防综合防控服务体系。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推出警医“一键”护航系统,通过道路信号灯与救护车车载GPS系统实时互联,让120急救车“一路绿灯”,急救路程时间缩短近50%。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建立了覆盖全市21个镇的“三秦康”“互联网+”中医居家康复服务平台,自2024年8月正式启用至今已经服务1.1万人次。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整合优化医疗资源,创新建立“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把优质医疗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村室,截至今年6月底,平台累计为4976名患者进行居家康复护理指导,向上转诊236人。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通过应用分子诊断技术,实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和耳聋基因检测,为群众提供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的出生缺陷防控服务。
这些科技创新实践覆盖全生命周期、贯穿残疾预防全链条,从生命起点到老年阶段,从个体服务到系统防控,科技正以多元形态构筑起残疾预防的立体屏障。
在国家残疾预防行动向纵深推进中,重点联系地区正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模式,书写着残疾预防工作的新篇章。“光有科技突破远远不够。”中国残联康复部工作人员坦言。在推进残疾预防科技创新的同时,各地正通过制度创新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从智能手表到智能眼镜,可穿戴设备成为AI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作为一项融合创新产品,AR字幕眼镜在辅助听障者沟通方面展现了显著的价值和潜力。图为AR字幕眼镜帮助听障咖啡师与顾客进行交流。(图 视觉中国)
深圳市针对伤害致残实施一系列防控政策,依托危险化学品检测预警系统,加强对相关企业日常视频巡查,狠抓安全隐患问题;开展城市运行全天候实时监测,汇集超过1115亿条数据,实现城市安全风险态势动态感知;搭建“码上换炭”平台,构建活性炭“感知-更换-运输-处置”全生命周期的数智监管。济南市强化科技助残服务理念,落实科技助残服务举措,创新性辅助器具适配实现新突破,将高功能被动假手、碳纤储能脚、智能动力小腿、大腿假肢、听障AR智能眼镜、智慧门铃等6大类创新性国产辅具纳入政府补助目录,截至目前已为2142名残疾人提供应用创新辅具适配服务。驻马店市陆续出台《驻马店市道路交通事故警医联动救援救治工作实施方案》《驻马店市育龄残疾妇女健康促进实施方案》等,并在政策支持下,建立残疾预防主题游园,为市民创造了解残疾预防知识的新场景。南京市江宁区通过婚前医学检查促进政策提供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前已实施婚前医学检查8134 对,提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4070对;通过残疾儿童早期干预一体化促进政策,2024年一年筛查0-6岁儿童约11.8万人,为早干预、早康复奠定基础。陕西省旬阳市从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差异化付费、落实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补贴等7个方面,不断提升残疾人精准服务水平。旬阳市还在全市建立精神残疾预防载体,目前共开展干预服务2306人次,效果明显。河源市源城区实施基因检测定额补助政策,提高孕产妇检测意愿,构建残疾儿童早期干预一体化机制,有效控制残疾的发展态势,构建道路交通事故警医联动救援救治机制确保了交通事故伤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这些因地制宜的制度设计,不仅让政策红利加速释放,更激活了基层创新动能。从深圳的全周期服务创新到济南的科技辅具突破,从旬阳的心理干预网络到江宁的精准筛查体系,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地区的这些实践印证着一个共识:残疾预防需要科技创新的“硬支撑”,更离不开制度设计的“软联通”。当政策组合拳打通服务壁垒,当多元主体协同形成治理合力,残疾预防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推进”,为健康中国建设写下生动注脚。随着更多地区加入创新探索行列,一幅覆盖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体人群的残疾预防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扫一扫,关注广东残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