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2025年新建市政道路、公共建筑实现无障碍设施全覆盖

信息来源:南方+ 时间:2022-09-28 字体: [大] [中] [小]

  近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广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2021-2035)征求公众意见稿》(下称《征求公众意见稿》),提出将广州打造成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标杆城市,进一步巩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地位,营建儿童友好城市、全国示范性全龄友好型城市。

  《征求公众意见稿》将舒适的无障碍出行作为城市建设的常态化组成部分,广州市将持续推动城市门户客厅、历史文物建筑、老旧小区、重要公共空间与街道无障碍设施改造,结合新区建设,打造一批无障碍建设示范点、示范段、示范区,充分彰显城市人文关怀魅力。

  根据《征求公众意见稿》无障碍设施主要建设指标,至2025年,广州新建城市道路、新建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覆盖率将达100%,对符合条件有意愿的残障家庭实施1万户无障碍改造,资助居家适老化改造……届时,城市各要素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将大幅提升。

  智慧赋能

  加快无障碍地图产品开发

  充分践行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广州以全体社会成员出行无障碍为愿景,充分尊重少数群体的利益与权利,将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从点位布置转向系统化闭环设计。接下来,全市将对老旧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重要出行通道等进行重点无障碍设施改造,提升优化存量无障碍设施,打通城市公共空间与街道、居住区无障碍设施节点。

  此外,广州还将在交通枢纽如铁路航空运输、道路客运、城市慢行等领域提升无障碍信息化建设;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在服务聚合、综合出行信息发布、停车智慧引导、场站枢纽出行引导等场景的无障碍出行服务;加快无障碍地图产品开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

  《征求公众意见稿》指出,广州将加强多元包容城市建设,更加关注老年人、残障人等群体,兼顾不同群体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保留电话、线下人工服务等服务以消除 “数字鸿沟”,开发适用于特殊群体的智能终端与应用程序或无障碍智能产品,让数字化发展真正实现普惠、包容和公平,让城市处处体现温暖、文明包容的美好生活。

  其中,无障碍地图APP设计持续推进无障碍电子地图建设,为所有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路线规划服务,在建筑出入口、卫生间、母婴室、无障 碍服务亭、餐饮和酒店等相关设施点位提供导航服务功能,推进城市多元要素无障碍建设和智能化升级。

  对标国际领先通用无障碍设计内容,接下来,广州将强化无障碍环境在规划、 设计、建设和使用四个环节的制度建设,加强物质环境和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无障碍建设,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精准扶贫、 就业创业、教育等方面形成系统性和通用性的无障碍环境建设 制度体系。

  通过策划咨询、专项设计、施工落实、竣工验收四大环节把关,形成全周期通用无障碍设计。在全周期过程中,注重无障碍规划、景观、建筑照明、标识的智慧化设计,以及加强对相关材料及设施性能的把关验收。

  全龄友好

  推动形成自主无障碍出行系统

  通行有道,全龄友好,接驳流畅,设施智能。未来,广州的人文关怀将见诸大街小巷的细节之中:街区零高差、路口无高差、休息座椅有扶手、进出大楼有坡道等,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可在公共空间中畅行无阻。

  不仅如此,广州还将推动形成连通易达自主无障碍出行系统,重点改造中心城区、大型居住区、设施集中地周边公共空间的人行道路与地下隧道中缘石坡道、盲道设施。与此同时,按标准持续增加人行天桥、地下通道无障碍电梯等设施。

  《征求公众意见稿》提出,广州将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无障碍设施建设,推动无障碍公交车线路优化,确保无障碍公交车辆途经残疾人重要居住区、公共服务机构、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同步完善车辆设施盲文标志标识、语音导航和导盲信息化系统,提高公共交通车辆中无障碍车辆占比,持续增加无障碍出租车数量,督促网约车平台优先满足残疾人出行订单需求。

  广州将在有条件地区的公交站点优先设置电子站牌、电子信息屏,实时显示车辆行驶信息,并配置视障人士公交助乘导盲系统。在全市范围构建人、车、路协同,精准化、个性化地建立所有残障人士公交助乘系统,实现人与公交车、公交站点和场站设施的互联互动。

  《征求公众意见稿》提出,地铁站前广场不应被车流线穿行,出入口处和站前广场均不应设置台阶, 应以无障碍坡地形相连。如高差较大设有台阶时,应结合景观环境设置轮椅坡道、扶手及相应的引导标识;此外,站台安全闸门前应设置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闸门前应设置为老年人、孕妇、残疾人、推婴儿车者提供服务的无障碍优先候车区和相应的无障碍引导标识。

  在城市公园广场景区等重点场所,广州还将持续增加场所语音提示、盲文提示等无障碍信息服务。在充分考虑全龄全民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将毗连道路、周边公共空间及主要建筑物出入口有效衔接。《征求公众意见稿》还要求规划公园滨水空间的无障碍路线,使其与滨水岸线(栈道)的主要游览场所无障碍连接,保证轮椅与单列行人的通行宽度和相应的通行要求。

  人文社区

  实现15分钟生活圈无障碍 

  在城市居住区,广州将以“高龄友善、出行便捷、儿童参与、健康安全”为目标,加强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游戏空间等设施建设,如适合儿童的低位饮水机、低位篮球框等,同时在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菜市场等日常重点活动场所,改造无障碍坡道以方便轮椅和婴儿车通行。

  根据《征求公众意见稿》,广州市致力实现15分钟生活圈无障碍,分别构建老人日常设施圈:以菜场为核心,在绿地、小型商业、学校及培训机构等设施临近布局;儿童日常设施圈:以各类学校为核心,与儿童游乐场及培训机构等设施高度联系,形成有机统一的系统性闭环建设。此外,社区内还将增设无障碍服务亭等便民设施,有需要的市民可前往租轮椅、充电,亭内设置AED和医疗报警系统。

  《征求公众意见稿》要求,社区内配套服务设施应符合无障碍服务设计要求,有条件的还应结合物联网提供网购快递到户、外卖送餐到户、呼叫医疗救助、安排志愿服务等社区共享服务。社区内主要室外活动场所的台阶起止处应设置提示夜灯、提示标识或提示盲道,并配置具有扶手和靠背的休息座椅,真正让社区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椅。

  结合老人帮助子女照顾第三代的生活实际,《征求公众意见稿》建议在儿童活动场地周边设置可供老年人休息的座椅,或将老年人健身场所、儿童活动场地结合设置,形成与老幼共处的户外活动场所。在社区服务方面,广州将逐步设置具有容膝空间的低位服务台、无障碍休息区,保障居住区配套商业货架间满足轮椅通行尺度。

  在室内活动空间中,居住建筑无障碍设计更加注重精细化,特别在空间尺度与家具设施构造细节方面,广州鼓励室内设计采用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增强智能辅助系统覆盖面,提高使用的便利程度。如在墙面做圆角处理,增添扶手等。

  根据不同功能空间的使用需求,《征求公众意见稿》列举了部分家具设施:在卫生间可设置推拉门、紧急呼叫装置、坐便器扶手、洗手池下部留空作容膝处、坐式淋浴装置等;在厨房,洗涤池旁设置垃圾桶、中部预留电源插座等;在卧室设置踢脚处设置引导灯带、桌子与衣柜等家具进行磨圆角处理、设置紧急呼叫器等。

  【图解】

  分区分时分类满足全龄人群需求

  信息互通,整合资源。未来,借助无障碍地图应用系统,可连接公交、出租车、数字化盲道等设备,广州将科学构建无障碍信息服务平台,为各类人群提供安全出行服务。依照分区分时分类原则,面向全龄人群共同需求。详情可见下图所示:

  如何保障以上建设尽快落地实施呢?接下来,广州将无障碍环境建设规划编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促进各级规划编制建议、地方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包括地方政策、 管理条例、工作方案、技术标准等) 、开展专项建设行动。

  通过构建无障碍环境建设规划体系,将无障碍设施建设融入城市总体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无障碍项目建设改造完成后,一并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叠加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进行管理。

  其中,详细性控制规划中,将对市政道路、居住小区、公服设施等提出无障碍环境设计原则及要求。包括街区零高差、社区零距离、场地零障碍、信息零门槛;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将根据相关标准配置无障碍设施,完善道路系统的无障碍环境设计,满足无障碍通行需求。

  广州将以政策创新不断推进相关建设有序推进,包括推动建立无障碍建设容积率奖励制度,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建设项目的容积率奖励制度体系中,突破传统建设项目依赖后续监督、改造和补建局限,使无障碍环境建设从被动建设向主动激励转变,使无障碍设施建设从滞后补救向全项目周期融入转变。

  同时,广州将探索建立专项资金激励制度,由市政府统筹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市场主体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凡是通过无障碍设计评估的特定建筑物,可以从专项资金库等获得低利息的融资,针对主动对住房进行无障碍改造的个人和住房供应商,可允许获得一定金额的额外抵押贷款,并且可以为特定设施提供额外的资金。

  广州还将从税收方面推动探索无障碍改造,将其改造费用纳入税收专项附加扣除,以人大提案方式推动个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费用纳入税收专项附加扣除。针对市场主体:改善无障碍环境及购买某些自适应无障碍设备产生的成本,进行一定比例的税收抵免。对于符合标准的困难家庭,改造无障碍住房的费用,可按照一定比例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南方日报记者】 郎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