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省残联微信号12月23日报道,开网店、义卖、开直播、出书、做微信公众号……曹余华采用多种途径把自己的手艺“变现”。
她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没有办法”的事,但她并没有被挫折打败,想出了更多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图为曹余华
先天的小儿麻痹症,让她无法像健全人一样行走,高中毕业后,曹余华因身体原因,无法继续读大学,也无法顺利找到工作。十几年前摔的那一跤,对她的身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从那以后,她的双腿再也无法支撑她站起来,利用各种媒介把手艺“变现”。“没有遇到挫折,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大,挫折和困难是每个人变得强大的动力,
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一天早上,曹余华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分享了这样一条图文状态,图片里高山巍峨,路上杳无人烟,但山的另一侧白云蓝天煞是好看早上醒来先看看自己的网店和微信有没有新留言已经成为曹余华的日常,每条留言她都会认认真真回复。
2002年,曹余华从外地来到珠海,期间一直接一些手工方面的零活儿做,微薄的收入很难支撑日常开销。2005年,在珠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的资助下,当时42岁的曹余华开起了自己的淘宝店。“大约过了3个月,淘宝店卖出了第一双我用钩针钩出来的小孩穿的鞋,我开心得不得了,看到了新希望。”她告诉记者。
2007年开始,曹余华和妹妹搭档应邀编写编织方面的书籍,现已经出版《钩针精品详解》《编织物语丛书》《从零开始学编织》《精选棒针、钩针花样(198例)》等书。“前两套书已经被很多职业培训机构作为教材使用了。”曹余华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她又陆续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直播、微店等,所有平台的内容都跟她的手艺有关。
“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外婆、阿姨学织毛衣、钩帽子,慢慢发现自己很喜欢做这些事。高中毕业后没有办法再读书了,我就买了一些手工艺方面的书来学习。”曹余华笑着说,“从接触手工艺到现在已经快50年了吧。”
康园中心为其提供工作锻炼场所
除了周末,曹余华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康园中心度过。
珠海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康园中心就近为辖区内的精神、智力、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功能训练、职业技能培训、辅助性就业和康乐文体活动等服务,使残疾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服务能够回归社会生活。目前,全市已投入运营的康园中心共31个,在训残疾人561名。
而曹余华所在的康园中心是康宁社区残疾人康园中心。每天早上,她拄着拐杖扶着楼梯慢慢从二楼走下来的同时,家人已经把她的代步三轮电动车和去康园中心要用的东西准备妥当。从她家到康园中心约有1.5公里的路程,曹余华差不多要用15分钟。
“我在这里大概有8年多了,是康宁社区残疾人康园中心的首批会员呢!”曹余华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还没有代步车,康园中心的朋友轮班接送我,帮我推轮椅,这一推就是四五年。”
每当曹余华的代步车停在康园中心内,康园中心的伙伴们看到她,都会过来搭把手,帮她拿东西、走在她一旁保护着她。
到了室内,曹余华拿出自己上午要编制的手工艺品的材料:一些透明的塑料线和一个装着各色塑料珠子的盘子。她把桌子上已经做好的成品拿给记者看,用毛线钩出来的扣子、饺子、玉米,用彩色珠子编就的小鱼、花朵,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看似小小的一个手工艺品,每一件曹余华都要用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
她一手拿珠子,一手拿线,七彩的珠子在她的手里像是有了魔力,不一会儿一个成型的“鱼头”就出来了。“编这个小鱼要用半个多小时,一般一个上午能做两三个。”曹余华说,“每段时期做的东西都不一样,像我现在做的东西,一般会拿到市残联、区残联组织的义卖活动上去卖,自己平时卖的比较少,有朋友喜欢就送给他们。”
图为制作手工的曹余华(图:珠海香洲)
在康宁社区残疾人康园中心,记者看到有10余位残疾人,除了曹余华手中正在串的“珠子小鱼”,更多的人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工艺品加工。
“像是大家做的这种工艺品,都是根据厂家要求来做的,这样的货源比较少,残联、社工和我们自己都会留意找有需要的商家。”曹余华说,“生活总是要有希望嘛,总能找到办法的。”
采访期间,她拿出手机打开自己直播的留言给记者看。她欣慰地说:“现在每个月我大概会做一两次直播。大家愿意听我讲课,买我的东西,我很感恩,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回复他们的留言。”
采访最后,曹余华告诉记者,她对现在的生活充满了感恩,珠海市残联、香洲区残联给残疾人不仅提供了贴心的补助,也给予了及时的帮助,自己虽然是残疾人,但是却能用自己所学创造价值、养活自己,心里感到十分满足。
“走好脚下的路,努力生活比什么都重要。”曹余华说。她眼中的坚定与温和令人动容。
扫一扫,关注广东残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