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爱 情系患儿——记韶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主任谭育华

信息来源: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时间:2017-06-09 字体: [大] [中] [小]

图为谭育华(右二)正为小患者做检查。(图片由市妇幼保健院提供)

1992年7月,谭育华大学毕业后即被分配到韶关市妇幼保健院,从儿科、新生儿科到儿童康复科,这一份与孩子的不解之缘一牵绊便是近25年。“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康复是我最大的快乐。”一直从事临床工作的她,是渴求新生的脑瘫儿心目中呼唤的“守护神”。

以精湛医术开创事业辉煌

谭育华2005年被派往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儿童康复科进修,同年10月学成回院后,便在该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筹建了粤北地区医疗系统中最早独立成科的儿童神经康复专科。自建科至今,谭育华一直主持科室工作,与科室的每一位同仁共同努力,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该科室开展的康复业务一直走在学科前沿。

2006年,谭育华率先在广东省内开展“应用神经阻滞绝缘针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技术。这对降低脑瘫患儿肌紧张有积极作用,使孩子关节的活动范围扩大,再配合积极的康复训练,让孩子的粗大运动得到发育。

近10年,谭育华在科研路上越走越宽。作为课题负责人,她已经有4项科研成果通过省、市科研成果鉴定,其中3项还获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而作为第四设计人的“绝缘穿刺电针”更是在2006年12月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为建立一个韶关地区儿童康复专业医务人员的沟通学习平台,更好地促进韶关地区儿童康复专业的发展,2017年3月,韶关市医学会成立第一届儿童康复医学分会,谭育华担任分会主任委员主持全面工作。

此外,作为项目负责人的谭育华,2007年10月成功申办并主持了广东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儿童康复理论与治疗新进展学习班》,之后陆续开办了《小儿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学习班》、《儿童语言障碍康复技术学习班暨家长培训班》等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不断提高从事儿童神经康复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让更多的孩子家长也掌握日常护理的技术技巧。

以高尚医德树好医者形象

作为我市少有的儿童神经康复专科,因诊治的病种和人群特殊,需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谭育华带领科室人员积极、合理地治疗,让病人和家长都能感受到如家人般的亲切关怀。

众所周知,因病致贫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在脑瘫、智力障碍儿童的家庭,父母因照顾患儿不得不放弃工作,逐渐贫穷是他们面临的困境。为了帮助这类家庭尽可能摆脱困境,谭育华与该院领导积极探讨,为脑瘫儿童在住院治疗期间能得到更多的国家补助积极奔走。他们成功争取到我市社保局“脑瘫儿童的特定门诊”项目,成为全市首家开展此项目的医院。她与市残联协商,争取到了2012年度至2017年度省残联的0至6岁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救助项目以及中国残联的0至6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资助项目。

谭育华希望自己的力所能及,能持续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残疾家庭。医者父母心,正是这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爱心,让她所带领的儿童康复科荣获了2016年“韶关市巾帼文明岗”称号,也让她个人广获院内院外好评,先后荣获了“韶关市市直卫生系统排头兵实践活动先进个人”、“韶关市城乡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慕名前来求医的病人除了来自市内外、省内外,还有来自国外的小患者。

家人支持给予她前进动力

作为一个女人,是什么给了她如此大的前行能量?她说是家庭,是丈夫的鼎力支持给了她无限的动力。

“在我的家中,我丈夫付出很多,遇上我值夜班,他就得当爹又当妈。”仰仗着丈夫对家庭的坚守和大力支持,谭育华才得以安心工作,才能够尽心尽力地去做她想做的事。

都说谭育华醉心工作,但她也羡慕那些不用工作的妈妈,可以整天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常有焦急的家长带着孩子到科室找她,“医生,你看看我孩子这里,我摸着他的头上怎么有个鼓包?”每每此时,她便会回想并自问,“自己何时像这些家长一样认真地抚摸过儿子了?”她非常羡慕这些家长,可以如此了解自己孩子的点点滴滴。每天看诊,她需要不断向病人家长解释病情。回到家中,累得不想言语的谭育华,对儿子抛过来的话题毫无反应。“你简直是在敷衍我”,听着儿子责备的话语,她更多的是无奈和愧疚。

走出谭育华的办公室,她告诉记者,虽然下午不用接诊病人,但她还要处理科室事务,并撰写本月中旬省妇幼保健院在河源召开的2017年儿童语言障碍康复技术学习班课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