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 提升行政效能 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把“残疾人服务”列为重点事项之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残疾人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对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残联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与政务服务、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部门通力协作,全力推进高效办成残疾人服务“一件事”,显著提升残疾人服务效能。
消除残疾人服务过程中的堵点、难点、痛点,实现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最大限度方便残疾人,有效提升残疾人办事满意度、获得感,是中国残联对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做好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工作设立的目标。
2024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推动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其中对残疾人服务“一件事”的重点事项予以明确。2024年5月28日,中国残联印发《关于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做好残疾人服务“一件事”的通知》,专门召开全国残联系统“高效办成一件事”视频推进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交流经验,要求全国残联系统把落实好残疾人服务“一件事”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扎实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国残联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进一步明确目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措施,与政务服务、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部门通力协作,全力推进高效办成残疾人服务“一件事”,显著提升残疾人服务效能。
深化残疾人服务模式创新
推动实现办事流程最优化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全国各地加快构建“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政务服务新模式,让残疾人少跑路、零跑路。各省残联认真履行省级层面牵头部门职责,积极协调沟通省级政务服务、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在原有便利化举措的基础上,明确实施路径,出台具体措施,优化办事流程。
浙江省残联全面梳理残疾人服务“一件事”事项内涵,围绕基本事项,再造业务流程,提供“一表申请、一站受理”的集成服务。各部门对每个事项申请材料涉及字段逐项归并、去重,将原来需要的15份材料精简为1张全省统一残疾人服务“一件事”申请表,实现申请材料“一表通用”。
安徽省残联、省数据资源局、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及试点市池州市残联、池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多次会商,成立“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工作推进专班,形成由残联、数据资源局牵头,相关业务单位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采用“省、市主推+县试行”两级共建模式,省、市负责方案、流程的制定以及网站程序编制完善,县、区负责试点运行和问题反馈,推动“残疾人服务一件事”破题成势。
2025年,黑龙江省研发残疾人证申请数据采集与证件应用系统,创新引入智能预约管理机制,通过集成化数据交互平台,将申请人基础信息、预约需求等数据实时推送至评定机构。依托大数据分析与智能调度算法,助力残疾评定机构实现医疗资源的精准配置与动态优化。评定医师通过系统标准化接口完成评鉴信息的实时录入,构建起从申请受理、专业评定到证件核发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
加强残疾人服务渠道建设
推动实现办事方式多元化
中国残联主动与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沟通协调,就各个事项的具体内容、分工、信息交换机制等开展磋商。强化部门数据共享,按要求完成全国残联信息化服务平台“垂管对接”等工作,完成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全国残联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全国残疾人职业培训管理服务系统的整合。针对基层办事难、出门办事远、办事成本高、办事效率低等“末梢堵塞”问题,通过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残疾人诉求“一线应答”,进一步提升办事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度。
北京市残联联合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等 5 部门成立联办机制,聚焦残疾人服务领域,通过跨部门协同、流程再造、数据共享,打造集成式服务场景。在原有“扶残助困一件事”基础上新增 11 项服务,通过“首都之窗”上线并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办理渠道。依托市政务服务统一平台实现“一网通办”,运用大数据平台自动调用跨部门数据,全流程的数字化模式最大程度避免了线下跑动。同时,通过智能填报等功能,实现了低保特困医疗救助等“免申即享”服务。
湖南省残联牵头和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医保局、省数据局等联办单位印发《湖南省高效办成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实施方案》,残疾人可以便利地选择线上或线下方式办理,线上可通过省政务服务网和“湘易办”APP“高效办”,线下可通过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帮代办”,或选择社区服务中心“就近办”,特殊情况还可以联系当地残联申请“上门办”,群众办事渠道多元化,线上线下融合办理,更加方便省心、有速度、有温度。
宁夏回族自治区充分发挥“智慧残联”(一期)系统共享、汇聚、梳理、整合残疾人数据资源的功能,用数据为残疾人精准“画像”,让制定政策、谋划项目、推动落实更有针对性。先后打通与中国残联维权部、康复部、教就部及自治区公安厅、民政厅等部门的数据共享通道,初步形成了全区残疾人全生命周期数据档案。
夯实残联基层组织建设
丰富惠残公共服务供给
近年来,中国残联根据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动残疾人领域政务服务扩面增效。夯实残联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基层工作阵地,为残疾人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同时积极协调政府有关部门丰富惠残公共服务供给,推动更多与残疾人基本生活和全面发展相关的政务事项纳入政务服务平台。
四川省组建“多级联动+专业赋能”的代办队伍,确保服务“找得到人、办得好事”。成都市龙泉驿区残联组建了“1+1+N”帮办代办服务队。每个镇街配备1名残疾人专干为调度员,每个村(社区)明确1名残疾人联络员为代办员,整合网格员、党员志愿者、助残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组建“助跑团”,通过“量服平台”实时监测新增办证人员信息,结合“敲门行动”主动走访,第一时间向符合条件的持证人员反馈办理提醒,将“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确保各项福利政策精准落实到每一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身上。
河南省濮阳市残联针对残疾人特点,联合联办部门,整合优化后的职责、咨询方式、地址、材料清单、流程等内容,编制通俗易懂的《濮阳市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实用手册》。印刷2万余份,配发至县区残疾人服务“一件事”窗口、乡镇(街道)便民中心、村(社区)残协,形成“四统一”服务模式(统一设计、制定、印发、使用),让申请人“听得懂、看得明、办得准”。
残疾人的需求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科技的进步让残疾人在“局限”中也能看到更多可能性,重新找回生活的尊严与自信。甘肃省残联将科技助残与高效办成残疾人服务一件事有效结合,引导科技企业,通过公益捐建等形式,在兰州市、金昌市等地区残疾人服务窗口建成AI手语交流系统终端等无障碍服务设施设备。有效提升了残疾人服务的效能,让残疾人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扫一扫,关注广东残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