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央视“无障碍春晚”在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史及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引发了人们对于我国文艺类作品无障碍传播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历经长时间、执着的探索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包括聋人在内)都普遍认为聋人听不见,说不了话,跳舞没问题,但他们很难唱歌,更很少接触歌曲、小品和相声等与“听”相关的文艺类作品。但这种情况自改革开放以来悄然发生了改变,其中春晚功不可没。
1984年春晚,张明敏的一曲《我的中国心》传遍了大江南北,也感动了聋人。
1986年5月,上海聋哑青年技校聋人教师李名扬在第十二届“上海之春”文艺汇演上首次用手语表演了《我的中国心》,获得表演和创作奖,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音乐舞蹈界的关注。
1987年《盲聋之音》第三期刊载了《关于手语歌<我的中国心>》一文和绘制的手语图,这是手语歌首次出现在全国性刊物上。
2005年春晚,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聋人舞蹈的魅力。
2010年春晚,来自台湾省的“小虎队”边打手语边唱歌曲《爱》,手语歌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出现。
2017年春晚,成龙和大学生同样边打手语边演唱歌曲《国家》。
现在,自媒体中自编自演的手语歌层出不穷,已成为聋人文化生活和社会各界手语爱好者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
这些年,我国进一步加强了歌曲方面的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研究。2020年至2024年,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残联先后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呼号、入队誓词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入团誓词国家通用手语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在手语表达方面,增加了“发出”“炮火”“接班人”等新词手势,也根据歌曲的意境和节奏,调整了原来一些词的打法,如改变“先辈”“生命”手势动作;减少“继承”“鲜艳”的手势动作;借用其他词目手势表达歌词,如用“团结”手语表示 “万众”、用“跟”手语表示“沿着”、用“努力”手语表示“顽强”等。
可以说,经过长时间、执着的探索,我国文艺类作品无障碍传播经历了由平面媒体向多媒体、由地方舞台走向国家舞台的发展历程。
▲2025年央视“无障碍春晚”为视力、听力残疾人打开了全新的、平等、融合看大众视听节目的方式,这是对“人人享有无障碍人权”最好的回应,也为今后我国文艺类作品无障碍传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图_张西蒙)
2025年央视“无障碍春晚”实现了四方面的突破
文艺类作品无障碍传播涉及的要素很多,其中有三个关键要素:传播内容(即传播什么)、传播形式(即怎么传播)、传播主体(即谁来传播)。2025年春晚作为首次全要素、全过程、同步无障碍转播,其中至少有4个方面的突破:
传播内容上,手语表达范围由歌曲、舞蹈拓展到小品、相声语言类节目。春晚各类节目内容涉及面广、富有浓郁深厚的历史、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文化内涵,所出现的词汇大大超出了现有国家通用手语的词汇量,这就需要结合节目内容实际与便于聋人观众的感受来创编一些新的手语。这也给继续丰富国家通用手语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语料。
传播形式上,采取“手语翻译+身体演绎”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春晚歌曲有旋律美,演唱有声色美,舞蹈有形体美,小品、相声有幽默美,可谓各有其美。为表达好这些节目内容,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职人员付出了艰辛努力,在进行手语翻译的同时还模拟演员动作,以便将观众带入演出情境,实现美美与共。
传播主体上,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聋人演员为主体、听人翻译配合的融合表演团队,体现了以聋人为本的理念,让表达的方式更贴近聋人观众,使转播效果更好。
未来发展需关注的问题
2025年“无障碍春晚”转播的实践,给接下来进一步深化文艺作品的手语表达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
首先,需要不断丰富艺术类手语词汇。歌曲、戏剧、小品、相声等文艺作品中凡是目前国家通用手语没有的词汇都属于研究的范畴,但并非每个生词都能用一两个手势动作清晰准确地表达,特别是一些意思高度凝练、含有典故的词语不是短时间能翻译而是要解释才能理解。因此,需要筛选词汇进行研究。
第二,需要加强探索手语与艺术形式的有效结合。手语与有声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手语与文艺更是不同的学术领域。现在有的歌曲又唱又说,语速很快,手语拿捏到什么程度来表达这种风格的歌曲;如何用幽默的手语去表达方言语调、歇后语、谐音字等笑料都需研究。
第三,需要进一步概括总结一些指导性原则。对能够翻译的汉语词语,手语是直译还是意译,如何选择翻译方式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如春晚结束曲《难忘今宵》,按字面打手语是直译,对应曲名,打成“永远记着今宵”,是意译也没有错,可回不到曲名。如果是“永远难忘今宵”,手语又该如何表达呢?翻译是一种再创作,没有唯一的答案,更需要在原作与译作之间寻求贴切与默契。
第四,需要为聋人观赏文艺作品奠定更好的文化和认知基础。实现文艺类作品无障碍传播,既取决于传播者的传播能力,也取决于受众的文化水平。例如,如果不知道《白蛇传》“断桥借伞”的故事,就不好理解今年春晚戏曲作品《借伞》所表达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寓意。因此,通过校本课程和业余讲座介绍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丰富聋生和社会上广大聋人的知识面和观赏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五,需要培育文艺类作品无障碍传播的专业团队。2025年“无障碍春晚”转播的实现,是所有参与其中的团队成员共同协作的结果。它启示我们:艺术类国家通用手语的研究与发展,同样离不开艺术界、残疾人团体、语言学界、媒体界等各方面人员的参与和合作。此外,在总结自己成果的基础上,还可以借鉴海外的相关经验,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类国家通用手语体系与传播体系,进一步推动艺术作品无障碍传播的发展。
扫一扫,关注广东残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