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20日,广东代表团奔赴武汉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人艺术团队同台竞技、交流学习,展现广东残疾人的艺术风采与精神力量。
在本次汇演中,广东代表团共完成了6个高质量的舞台表演,表演类型涵盖声乐、器乐、舞蹈、戏曲四大门类,唱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奏响了激昂向上的旋律,舞出了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更演绎出广东特色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充分展示了广东残疾人精湛的艺术造诣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参加本次演出的演职人员纷纷表示“演的很过瘾!活动安排的非常好,很开心能有这么一个展示的舞台!”广东代表团的精彩表现也赢得了其它参赛选手的肯定。汇演间隙,广东代表队还与各地选手深入交流,切磋技艺、共同进步。
“本次演出既充分展现了广东残疾人艺术事业的发展成果,也在与全国各地的优秀队伍的交流中收获了许多先进经验,实现荣耀与友谊的双丰收。”广东代表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本次演出人员大部分来自广东省残疾人艺术团。广东省残疾人艺术团于2011年正式挂牌成立,现有演员50余位,包括听力障碍、肢体障碍、视力障碍等类别,演职人员大部分来自全省各地特教学校的教师及学生。近年来,聋人舞蹈《潮涨潮落》《心鼓》等,器乐《弗拉门戈随想曲》等,声乐《大江南》《祖国在我心中》等,哑剧《暖春》,戏曲《牡丹亭之幽媾》等代表的优秀节目,受到观众的热烈好评。
据介绍,广东接下来将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并踊跃参加全国残疾人文艺赛事活动,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并进一步加强全省文艺人才培养,大力支持残疾人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强艺术人才和师资培训。
舞台表演一览
混声二重唱《奋不顾身+凤凰于飞》
表演者为陶大成和周华英。曲目分别来源于《甄嬛传》和《钟馗伏魔》,由刘欢将两首主题曲混编而成。歌曲的歌词深情而富有诗意,表达了深深的情感和执着,体现了对古风的继承和雅乐的实践。歌词中描绘了两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充满了对爱情的执着和不舍。
陶笛独奏《沂蒙山恋歌》
表演者为董文强。该曲以山东民歌为素材创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音乐华丽、流畅。乐曲以饱满的热情描绘了沂蒙山区秀丽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之情。
民乐合奏《十面埋伏》
表演者为张泽坤、郑浩钊。《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大套武曲,乐谱最早见于清代《华秋苹琵琶谱》。乐曲运用丰富的演奏技法,生动再现了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的历史场景,全曲以标题音乐的形式描绘战争场面,乐曲雄浑激昂,艺术形象鲜明,此次重新编排融合了民族打击乐元素,使乐曲气势更加磅礴,希望能让大家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千年前的战争场面。
群舞《送别》
表演者为林莉盈、庄文洁等共16人。舞蹈《送别》以细腻的舞姿,将我们带回了民国时期,那是新旧交替、思想碰撞的特殊时代,他们用舞蹈诠释着那个时代的青年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奋起抗争,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而呐喊、而拼搏,将五四运动中那种热血澎湃、奋勇向前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场关于回忆的舞蹈,是对过去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群舞《薪火颂》
由省残疾人艺术团和汕头市聋哑学校共同演绎的舞蹈《薪火颂》,展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和潮汕文化的活力。这支舞蹈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对潮汕地区深厚文化底蕴的致敬。在《薪火颂》中,这群少年将用他们独特的舞蹈语言,带领我们感受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仰。他们将用舞蹈的力量,传递出对前辈的敬意,对后人的期望,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
粤剧《紫钗记》选段《剑合钗圆》
表演者为黄丽明、张燕华。《剑合钗圆》是粤剧《紫钗记》的片段。讲述了唐代才子李益与歌女霍小玉以紫钗为信物结为夫妻。李益高中后被卢太尉陷害,远戍边关。三年后回京,两人误以为对方另嫁(娶)他人。幸有黄衫客相助,安排二人相会,解开误会。最终,李益拿出紫玉钗,夫妻二人剑合钗圆,重归于好,成就美好姻缘。
扫一扫,关注广东残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