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实现各环节衔接延续 完善全生涯支持体系

信息来源:广州日报 时间:2024-01-08 字体: [大] [中] [小]

  “高质量发展·委员谈”

  一座城市的包容和多元,体现在不同的人都能在同一片土地获得善意和支持,找到自己的价值。对这座城市的残障人士而言,同样如此。在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郑子殷看来,要推动残障人士,尤其是心智障碍者融入社会、创造价值,必须实现各支持环节的衔接和延续,建好全生涯支持体系。

  近年来,从呼吁有效地把资源教室用起来,到推动残障学生随班就读,再到完善心智障碍者职业教育,郑子殷一直在奔走献策,希望推动广州残健共融新进展。同一时间,他也在以“法律人+公益人”的多重身份,投身助残公益行动,并与一线助残工作者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对于即将召开的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郑子殷将递交多份提案,从工疗站和就业支持等维度建言献策。

  禀赋:资源丰富是广州推动残健共融的先天优势

  在广州,得益于硬件资源的不断提升以及社会资源的汇集,对残障人士的保障已覆盖到诊疗、康复、教育、就业、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方面面。

  过去五年,广州为残障人士提供医疗康复资助达7851人次,康复训练资助23.8万人次;特殊教育事业基本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格局;“关爱特殊少年儿童,提供免费融合教育课程和公开课活动”项目入选2023年广州市十件民生实事;当残障青年迈出校园,依旧有多元的社会组织提供训练和转衔支持,在珠江边,有志愿者结伴心智障碍者开展持续的长跑训练;在城市的许多个角落,开起了一节节针对不同能力需求的转衔课。

  郑子殷认为,资源丰富、服务多元,这些都是广州推动残健共融的城市禀赋和优势。但有禀赋和优势是一回事,能不能用好则是另一回事。他分析说:“不久前的广马赛场上,一群心智障碍青年完成了半马甚至是全马,成绩亮眼;在广东省助残社会组织大楼,一班心智障碍青年和老师一起肩负起了整栋楼的餐食,口碑甚好……这些都展现了残障群体本身的潜能和价值,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残障群体尤其心智障碍群体融入社会依旧是个例为主,在复制推广时往往遇到各种难题。”

  而郑子殷在和一线助残工作者的交流中发现,“难点恰恰在于‘衔接’上。”

  衔接:全生涯支持体系需要各个环节连贯连通

  “衔接”,一直是残健共融的关键词之一。在长期的助残公益实践以及与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广州市心友心智障碍者服务协会等公益组织的经验交流中,郑子殷发现,残障群体,尤其是心智障碍群体在社会融入的过程中,最大的支持难点在于社会融合能力的成长需求复杂而隐秘,能力巩固和泛化难。“也就是说,需要很长时间找到训练目标,并且需要持续以及不同场景的专业训练和支持;而一位残障人士能否融入社会看的不是某个单一环节做得多不多、好不好,而是要避免一个支持环节结束后,下一个支持环节又重头来过的尴尬局面。”如今,广州助残资源日渐多元,但相对零散。

  “资源在这了,但还没用起来。”郑子殷认为,虽然广州助残工作正涵盖越来越多的板块,但也开始遇到新的挑战:由于各板块主体不同、方向不一致,无法形成连贯的全生涯支持体系,连通诊疗、康复、教育乃至就业等支持环节。

  “在一个理想状态下,一个孩子在校园接受融合教育时,以及走出校园后,社会面的支持应该也应当可以和校园的支持者共商共议个性化的支持策略,在不同场域形成统一方向的支持,避免相互割裂。”郑子殷建议道,“因此,广州需整合社会支持资源清单,打破各个服务主体的封闭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动态的服务转介机制,做好档案信息的共享,以此在各阶段有效联合社会组织、专业力量资源提供适切服务。”

  精准:围绕不同发展方向提供更有效的专业支持

  在郑子殷看来,“衔接”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残障人士接受教育时,如何实现社会多方资源的合力,为残障人士走出校园,迈入社会做好准备,也体现在全生涯支持中,每个生命阶段的“转衔”支持。他分享道:“我们可以看到,由于障碍的不同,不同的残障人士也会有不同的人生发展目标,有的要提升工作能力,创造价值,发光发热;也有的提升自理能力,在善意和关爱下,获得有尊严的生活。但无论是哪种目标,都需要形成专业有效的支持,但目前这两方面与专业力量的‘衔接’都略显不足。”

  其中,在推动就业质量提升方面,郑子殷认为,有必要持续优化完善广州市残疾人就业支持服务系统,包括加强政社联动,鼓励与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搭建广州市残疾人就业信息跟踪支持服务体系,通过建立与完善就业辅导员制度,以实际劳动力市场需求为标准,为残障人士提供长期持续、精准的就业支持服务,并通过多部门联动形成政策合力,改变目前各自为政、分散培训的弊端,提高残障人士就业稳定性和就业质量。

  而在康园工疗站服务支持方面,郑子殷观察发现,康园工疗站规范化建设、专业化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专业服务资源不足,偏日间托管为主,服务对象“只进不出、偏老龄化”等情况也影响了康园工疗站的服务定位及服务覆盖面。他认为,接下来应创新引入社会力量深度参与,通过购买第三方专业服务方式,为残疾人提供精准化、专业化的康复服务,引导第三方服务机构整合社会资源,同时加强监督评估,从而进一步提升康园工疗站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委员谈

  搭建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方能彰显城市文明底色

  打破各个支持环节的条块分割、推动各个支持领域引入专业服务资源——这些其实都需要增加沟通的时间成本以及投入的服务资源成本。而在郑子殷看来,加大助残资源投入,不仅是展现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从长远看,也可以推动公共资源的精准和高效利用;而从一座城市的文明发展来看,每个人都能创造自己的价值,获得有尊严的生活——这一点更是城市文明的底色所在。“而这些年,我们也的确看到了改变的成果。”郑子殷说。

  据了解,近年来,郑子殷每年都有围绕如何完善残障人士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多次就广州市助残工作建言献策。2023年,更是成立了郑子殷委员工作室,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运用法律专业和慈善资源协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并以公益视角探索助残以及民生服务的社会创新行动“样板间”。

  他表示,“当各项社会支持形成有效衔接,一个残障伙伴的人生各个阶段获得的支持也可以衔接起来时,创造的价值往往是巨大的——一方面,残障人士能自己创造更多价值;另一方面,原本用于支持他的社会资源此后可以更高效地用在中重度残障者的支持上,继而形成良性循环。”

  “无论是为了长期看来,公共资源的高效精准运用,还是为了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全生涯支持体系下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我们都需要突破传统的条块分割局限性,引入专业资源,实现跨越传统周期的持续性支持,这样才可以推动实际改变。”郑子殷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