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3年广州地区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活动现场,当参会的人们散去时,助残就业公益项目的摊位前,负责机构观效文化的工作人员郭文琪还守在会场,这是为什么呢?
“这幅画多少钱,我转账给你”
“每次参加活动,我们都会最后走,我们把残障人士制作的非遗掐丝珐琅工艺画带到现场,希望有更多人注意到。”她解释说。
非遗掐丝珐琅(景泰蓝)工艺画是广东省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助残就业计划公益项目之一。掐丝珐琅中的“掐丝”指将金属细丝按照花纹曲屈转折,掐成图案,“点蓝”则是将由天然岩石磨碎制成的釉色填入丝与丝的空隙。
残障人士在专业工匠的教导下,学习掐丝珐琅工艺画的制作,至少要经过3-5年,克服身心的重重障碍,才能掌握相关的制作工艺。机构根据残障工匠制画的水平,为他们发放相应的工资,在帮助他们就业的同时,弘扬非遗文化。
“这幅画有晕染渐变的效果,用到不同的颜色,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需要耗时3个月左右。”郭文琪仔细向来到摊位前的观众介绍画作的特点。
“真不错,这幅画多少钱,我转账给你。”一位观众当场掏出手机,准备下单。
“太好了!您的购买,对残障朋友继续做下去有很大的帮助。”郭文琪连连致谢。
实现自我价值 摘掉“残障”标签
活动上,省市残联、残疾人专门协会、服务机构、家长组织、残障人士代表等分享了如何精准回应残障人士需求,搭建更完整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与关爱服务体系。
“就业,是实现残障人士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载体,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摘掉‘残障’的标签。” 众援力罕见病关爱中心创始人黄志铭分享说。
他们孵化了“复健者联盟”,这是由一群罕见病患者及家属组成的工作团队,除公益项目的执行,还致力于影视音频音乐制作传播,承办策划执行线上线下活动,及互联网相关工作等,他们通过“授之以渔”的技能培训,“蓄水养鱼”,帮助残障群体就业。
“欠发达地区或者城市中心周边区域由于路途遥远等,残障家庭获取资源难、资源相对匮乏。”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理事长戴榕说,扬爱深入思考如何将扬爱的家长关怀支持服务送给到周边区域的家庭,于是着力孵化了花都、增城、番禺等地的家长互助小组。
而华润万家2016年起携手广州心友会启动“星星守望计划”项目,从陪护、运动疗愈、就业帮扶等多个方面进行服务和支持,开展伴跑、乒乓球、就业培训、美术等公益课程,此外还有94名残障人士通过培训考核进入华润万家门店实习。
广州市合木残障公益创新中心负责人刘颖璋介绍,过去三年多,中心帮助3000多名残障人士找到就业方向,通过多个项目打开了大众对于残障人士就业能力的新认知,孵化了2家社会企业。
“希望各区的助残工作者根据不同区域的需求,探索、创新更多的服务模式,也希望机构与各级残联能有更多的互动,让助残服务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广州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说。
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率96%
实现精细化助残,离不开多方的共同发力。广州市残联联动五大专门协会,针对不同残障类别推出精细化支持。活动当天,五大专门协会主要负责人发布了专项助残行动。其中,广州市盲人协会副主席郝赫发布了“升级盲人按摩行业4.0版本”规划;广州市聋人协会主席倪鑫介绍了广州在手语文化推广中的创新做法。
现场还公布了一系列助残工作数据。在康复服务方面,五年来,广州为残障人士提供医疗康复资助7851人次,康复训练资助23.8万人次,2022年,康复服务率99.6%。
在融合教育方面,广州推进残疾儿童少年自学前班到高中阶段的15年免费教育,全国首创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启能班,持续执行《残疾人教育扶助办法》,五年发放扶助资金3347.9万元,2022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6%。
广州也在不断强化稳就业举措,全市1.28万个法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建成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6家,安置417名残疾人就业,全市城镇、农村新增残疾人就业5784人、3162人,稳定就业残疾人3.48万人。
托养方面,广州试点开办融托养、康复、就业培训、支持(辅助)性就业于一体的2.0版社区康园工疗站,持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2021年2月,被评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
本次活动由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广州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主办,省残疾人联合会、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承办。
扫一扫,关注广东残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