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中,大多数人将目光聚焦在新型肺炎患者身上,而精神障碍属于慢性疾病,更多时候,他们都是装在套子里的透明人。断药、病耻感、社会偏见等一系列因素,让求生欲本就微弱的精神康复者,堕入到灼人热浪里。
保证精神康复者用药需求
2020年2月,疫情依旧处于高峰期。因为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道路交通受到管制,群众的出行都受到影响。看着这个月的发药时间,此刻的我担心着我的“战友们”,担心那些需要及时补充药物的精神康复者。
“喂,杨社工,我的药只够撑三天了,现在又出不去,我该怎么办啊?”来电的是坑梓社区的X女士,精神残疾三级,长期服用抗精神病的药物,家中的药物已经告急,但疫情期间无法出去买药,心中十分焦虑。
另一边又传来X先生焦虑的声音:“这个月还是到社康领药吗?我这边的公交都停了,出不去,你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
一个接一个的电话纷纷打来,让我更加地着急。思前想后,在与主管商议后,马上将该情况反馈到坪山区残联。区残联迅速行动,立刻制定应急方案,紧急协调各街道工作人员,落实疫情期间送药上门工作。
一场特殊的爱心接力
2020年2月7日,一大早我便来到了社康,将91名精神康复者的病历本按街道划分,仔细与医生核对用药品种以及数量,并逐一进行登记,交由各街道工作人员“爱心接力”带回社区,送到精神康复者家中,确保患者在疫情期间药物不间断。
“感谢,感谢,十分感谢你们的帮助,解决了我家的大难题,辛苦你了,在这么特殊的时期还为我们劳心费力,你在社康也千万要记得保护自己。”精神康复者家属在拿到药后来电表示感谢。那一刻,我心潮翻滚,眼眶湿润。作为有幸参与到战“疫”中的一员,我的心里没有害怕,只想帮助我们的精神康复者及其家庭平安度过疫情防控阶段。
心灵加油站
“XX,最近身体怎么样呀?没有到外面去玩吧”。疫情期间我都会不间断通过语音电话同服务对象联系,了解他们的精神状况,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难题。
“杨社工,怎么办!我快要生了,现在疫情这么严重,我不敢去医院进行产检和生产,我害怕传染,我最近都在想着这件事,吃不下睡不着,整个人非常难受。”在一次电话咨询中,我了解到精神康复者小X因受疫情影响不愿到医院就诊,出现了焦虑的情绪。通过电话的交流,我安抚着小怡的情绪,告知小怡要照顾好自己,让她明白关爱自己就是为家人减压、为宝宝负责。同时我还链接坪山医院的医生为小怡讲解疫情期间医院针对产妇及新生儿所做防控措施,增加其信心。
解开心结后,小X便于第二日到医院进行常规的产检。期间小X也联系我,表示医院的防控措施做得非常仔细,再也不用担心了。
“杨社工,生了,是个男孩,顺产,母子平安。感谢您一路以来对小怡的帮助和心理支持,疫情结束后记得来我家看看宝宝哦!”2020年3月6日,我收到了小X母亲的报喜电话。新生命的到来不仅让一家人沉浸在喜悦当中,我也倍感到兴奋和感动。
特殊的陪伴
“明天我大概10点左右到医院,这次真是麻烦您了,要跟我专门跑一趟”。来电的是精神康复者小X的父亲。小X因先天的因素,大脑发育受到了限制并伴有精神的问题,到了17岁,智商却相当于8岁的儿童。2月7日小X再次发病到康宁医院住院。这些年,因为小X的病情不稳定经常住院,小X的父亲花了不少时间和去照顾她,经常感到无助和崩溃。我耐心地倾听着并适时给予其鼓励。
经过这次短暂的倾诉,我和小X父亲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在小X住院期间,我们产生了良好的互动。
3月10号是小X出院的日子,我陪同小X父亲一同到康宁医院接她出院,并与医院沟通小X的出院评估及跟踪工作。期间,小X父亲表示有了社工的陪伴,让他的心里感受到很踏实,很温暖。
即便我无法协助服务对象解决所有问题,但我可以做的就是陪伴,在陪伴中给予精神康复者及家属一份心理上的支持和关心。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春天、樱花、平安、温暖都在路上了...期待春暖花开的日子里与你们重逢!
扫一扫,关注广东残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