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到1966年我国有过一些关于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理论观点,但没有机会形成系统的理论。比较系统的理论的形成,是在改革开放年代。
"文革"前17年我国出现过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残疾人在政治上翻了身,分到了土地和生产工具,组织起来生产自救。也有了残疾人组织,做了大量创造性工作,取得扎实进展。但是,由于那时社会、经济处于恢复、改造和起动阶段,生产尚未大规模发展,对残疾人特别是城镇残疾人的安置无可非议地带有收容救济性质。1965年福利工厂发展到463个,安置残疾人约数千人,社会福利院656个,收养荣残军人、残疾人、孤寡老人36000人。这是表示,在那个时期,更多的残疾人还没有作为经济上独立的人,残疾人事业还没有作为一项完整的社会事业存在。加上封闭和接连"左"的影响,形成残疾人事业比较系统的理论的主、客观条件还不成熟。
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两个关于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宣传提纲。一个产生于1984年,一个产生于1987年。这不是偶然的。80年代我国一切情形与过去有很大不同。这正是我国经过真理标准的讨论,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过各方面拨乱反正,重又把经济建设摆在中心位置,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在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各方面取得重大成就、重大进步的年代。随着工业、农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福利工厂在城乡普遍兴建,残疾人就业人数1979~1984年每年以2万人的速度递增,1984~1988年每年以10万人的速度递增。如今有65万残疾人在那里从事各种劳动。分散在其他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残疾人也达100余万人,个体开业的超过3万人。改革在深入,生活在改善,社会活力在增加,残疾人的地位及价值观念在变化。这种变化与部分人把残疾人当作二等公民的落后意识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发生磨擦和冲突。残疾人渴求理解,渴求理论保护。残疾人中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切地感到了这一点。他们感知到,残疾人是具有独立的公民权利的人,不应当被歧视,应当回到社会主体中来;残疾人事业是不容忽视的社会事业、文明、进步事业,人道事业,这项事业应当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今是对这些基本问题给予理论地回答的时候了。这就有了前面提到的那两个关于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宣传提纲。
二这两个宣传提纲对于建构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理论起了奠基的作用。
首先,它为建构关于残疾人的基本理论打了基础。比如,自有人类社会就有残疾人,残疾人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固有问题的观点;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群体,国家、社会应当给予特别扶助的观点;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具有与生俱来的公民权利,创造条件使残疾人在事实上享有这些权利,回归社会主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观点;残疾给残疾人的功能带来缺陷,但是通过自身的代偿和社会的补偿,经过必要的教育,绝大多数可以同健全人一样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观点;由于残疾的磨炼,残疾人往往更加具有坚强的意志,更加珍视生活,渴望社会安定、公平、和谐,因而更加期盼社会文明、进步的观点;残疾人顽强拼搏、艰苦奋争、乐观进取的精神和行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激励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的观点;全社会都应该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残疾人要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观点,等等。这些观点大致包容了有关残疾人的理论的基本要点,是对广大残疾人实际状况的最本质的概括,是构成新残疾人观的基本内容。
其次是,这两个宣传提纲以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基本政策为依据,分析了残疾人事业所处的大环境,明确了残疾人事业与大局的关系,在大局中的位置和基本工作方针、方法,从国情出发,为残疾人事业建构了基本理论框架。比如,提纲提出,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人道主义事业,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我国社会的基础思想,是人际关系的准则的观点;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观点;发展这项事业要从国情出发,近十几年的基本战略是"打基础"的观点;我国每五个家庭就有一个家庭有残疾人,做好残疾人工作对稳定大局、安定社会、优化人际关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观点;残疾人事业的宗旨是创造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使残疾人在事实上成为社会平等的一员,享有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履行应尽的义务,分享由于劳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文化成果的观点;劳动就业是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身权利和价值的关键环节的观点;残疾人事业含于社会稳定机制,也含于社会发展机制,推进这项事业对这两种机制的发育、形成、完善有推动作用的观点。残疾人事业是社会性很强的事业,要实行社会化管理,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团体为纽带,以街道、乡镇、企事业单位为基础,以家庭邻里为依托的观点;为特殊困难群体服务的人是优秀的人,要自觉遵守"人道、廉洁"的职业道德的观点,等等。这些理论观点对促进社会认同、支持这项事业以及对这项事业本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是,这两个宣传提纲勾勒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特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打下了认识的基础。我国城乡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兴办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成为最广泛的社会趋向。这给渴望走出家门的、勤劳的残疾人提供了奉献才力的机会。国家在这方面采取的优惠政策促成了这件事。这是近些年我国残疾人劳动就业人数激增的基本原因。这就形成了我国残疾人通过劳动就业实现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特色。宣传提纲描述这个特色的时候指出:这意味着我国大多数残疾人不是片面地享受国家救济,而是既受到国家特定的扶助,又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劳动。它为残疾人提供了自立自强、奉献才力的机会,把尊重残疾人、发挥残疾人的创造力放在首位,着眼于为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创造经济前提和心理环境,体现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宣传提纲对这个特色所作的这种理论概括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宣传提纲特别着意分析了由乡镇、街道发展起来的社会服务网络,认为在这里形成的融康复、就业、教育、文娱体育、生活福利于一体的社区,与我国政权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趋势和扶困济残的优良文化传统相适应,残疾人受益面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些社区服务、社区康复的蓬勃发展证明了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事实上它正在成为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另一个特色。各地把艰苦创业精神和科学精神贯注到这种社区环境的建设中来,使社区活动格外富有朝气。
正是因为残疾人事业在起步的时候,有了这种符合国情的、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所以才有了社会对残疾人、对残疾人事业的逐步理解,有了这项事业健康而有序的发展。
三事业的发展与理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依据宣传提纲的理论观点制定的我国第一个《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在各地推行。事业在发展。残疾人劳动就业正在向着集中就业与分散就业相结合,侧重将分散就业的路子走通的方向发展;康复正在向着抢救性康复(如白内障摘除、儿麻矫治、聋儿语言训练等)和社区康复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创造条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正在向着以特殊教育为骨干,以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教班就读为主体,侧重抓基础文化教育、职业教育,以便使教育更好地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的方向发展;文化体育正在向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普及、"重在参与"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各地统一的具有管理、服务、代表功能的残疾人组织----残疾人联合会正在逐级向基层、向残疾人身边延伸。人们注意到,如果说前几年对事业的性质、发展趋势、特点的概括还是一种理论上的逻辑论证的话,那么,今天,经过几年实践,它已经逐渐变成对客观事实的描述了。
事业的发展呼唤理论的发展。研究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理论的人正在增加;一些地方已经或正在酝酿成立研究残疾人事业理论的组织。一些社会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对这块处女地倾注了兴趣和热情。有些残疾人工作者沿着宣传提纲揭示的"残疾人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固有问题"的思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着眼,提出了残疾人的残疾是为人类文明、人类社会进步付出的代价的观点;提出了残疾人解放,是继种族解放、妇女解放之后又一次世界性的人的解放运动,这些先后提出的人的解放运动(尽管距离达到目标还相当遥远),是人类文明程度提高的标志的观点。有些残疾人工作者从我国残疾人事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残疾人组织创办实业,以实业所得补偿残疾人事业的观点;从残疾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提出了"只有残疾社会,没有残疾人"的观点;有些残疾人偏狭心理的形成,要更多地从社会、从康复、从其所处的小环境上找原因,而不是更多地从残疾人本身找原因的观点;对残疾人不要着眼于他不能干什么,而要着眼于他能干什么的观点;国家对残疾人事业就业的福利工厂的减免税政策,是国家对残疾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功能缺陷补偿的观点;福利工厂既要有安置意识,也要有经营意识,以便更好地在社会立足的观点;有条件的福利工厂及其所在街道应率先成为融生产、教育、康复、文化、生活福利于一体的、最富于人道精神的社区环境的观点;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国家保护残疾人的法规措施一步一步完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越来越取决于自身素质的提高的观点,等等。残疾人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理论也开始有人研究。
如果说前些年残疾人事业的理论研究这块土地显得有些荒芜,那么,现在已经有所开垦,有所耕耘,也有一些收获了。这当然是初步的,只是一个开端。回顾这些年这项事业理论发展的轨迹,我们看到,它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紧紧围绕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广度、深度的增加和残疾人事业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没有经院式的、脱离实际的空泛之论,它没有偏离大地母亲的怀抱。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它对这个事业和社会生活的指导作用,恰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一样,正方兴未艾。
扫一扫,关注广东残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