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残联关于省政协十三届第三次会议第20250197号提案办理意见的函

信息来源: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时间:2025-07-28 字体: [大] [中] [小]

民革广东省委员会:

  贵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关爱服务体系的提案》(第20250197号)收悉。经综合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医保局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印发了《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到2027年,残疾人社会保障得到有力加强,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等目标任务。

  各地以实施《广东省“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为契机,着力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更好保障残疾人各项权益,以改革的精神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省特殊教育学校157所,在校残疾学生7.9万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以上;全省就业年龄段残疾人86.9万人,已就业55.2万人,就业率为63.51%;全省残疾人康复服务定点机构3223个,共为280723名残疾人提供包括康复医疗、康复训练、辅具适配、支持性服务等基本康复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辅具器具适配率分别为99.91%、98.47%,其中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定点机构1147家,33826名0-17岁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服务,服务率99.86%;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共计165.97万人次(其中困难生活补贴42.72万人,重度护理补贴123.25万人);全省各类托养照护服务机构1700多家,托养人数4.3万人。

  一、关于完善多元化社会保险机制,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的落实情况

  一是持续落实重度残疾和精神智力障碍残疾人员社保应保尽保、应代缴尽代缴。全省各地政府为53.7万名重度残疾和精神智力障碍残疾人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金额9918万元。二是强化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全面落实符合条件的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财政补贴政策,资助标准逐年提高;医疗费用实施分类救助,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救助比例为100%,低保对象、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救助比例不低于80%,低保边缘家庭成员、支出型医疗救助对象救助比例不低于70%,有效减轻困难群众就医负担。三是巩固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在巩固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基础上,对符合条件困难群众实施倾斜支付,通过采取降低大病保险起付标准、提高支付比例、不设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等方式,切实提高困难群众受益水平,避免“因病致贫、因病更贫”。四是完善医保支付。对于住院医疗服务,主要实施区域总额预算下的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对长期住院的实施按床日付费,复杂病例按项目付费。对于普通门诊,实施按人头付费,探索将按人头付费与慢性病管理相结合。门诊特定病种实施按病种、按项目付费。

  二、关于健全多样性社会福利制度,提升残疾人生活水平的落实情况

  一是逐步提高两项补贴标准。2014年起连续11年按照3.5%以上的幅度提高补贴标准,2025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分别提高到209元、280元。二是落实困境残疾儿童基本生活保障。2024年集中供养、散居残疾孤儿(含事实无人抚养残疾儿童)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2295元、148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8%、9.2%。三是提升孤残儿童照料救治服务水平。各地不断充实儿童福利机构照料护理服务力量,加强培训,提升照料护理水平。持续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福彩金8026万元,救治孤儿约2.75万人次。四是提升孤残儿童康复服务能力。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定期举办孤残儿童护理员培训,13家儿童福利机构纳入残联定点康复机构,4家儿童福利机构设立民政部脑瘫康复训练示范基地。五是开展社区康复服务。推进“精康融合行动”,依托各地社区康园中心等机构为精神障碍患者开展社区康复服务。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70%以上,为20.15万名患者提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三、关于构筑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满足残疾人日常需求的落实情况

  2024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单位《关于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若干措施》,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一是优化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明确符合条件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全省约38.8万名残疾人纳入低保,认定低保边缘家庭4.8万户、14.1万人。二是细化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义务人或其法定义务人均无履行义务能力的残疾人,按规定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全省9.4万多名特困残疾人纳入供养范围。建立了照料护理制度,将特困人员分为全自理、半失能、失能三类,月人均补贴分别63元、546元、1058元。三是充分发挥临时救助作用。突破居住地和户籍地限制,对于家庭成员遭遇意外事件、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全面实施临时救助,缓解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2024年临时救助10.7万人次,发放救助金2.15亿元。四是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依托社区康园中心,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构建我省残疾人托养标准化服务体系与动态评价机制,全面提升社区康园中心规范化建设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五是持续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不断健全省、市、县、街(区)四级康复服务体系,落实《广东省残疾人康复服务定点机构管理办法》《广东省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定点机构服务规范(试行)》《广东省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定点机构服务规范(试行)》等要求,通过开展残联系统康复机构业务规范建设评估和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加强机构内涵建设,提升康复服务质量水平。深化残疾人社区康复和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支持智能化辅助器具、康复设备等领域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集聚发展,提高残疾人服务领域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六是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法规政策。扩大残疾人法律援助范围,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完善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七是持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配套法规政策,出台《广东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实施方案》《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指导目录》等文件,启动《广东省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立法工作。开展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截止到6月底,“十四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2.3亿多元用于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造福48852户残疾人家庭。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出台《粤港澳大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系统规划导则和行动计划》;连续举办无障碍创新技术与产品推广活动,开展无障碍高新技术产品展览、学术研讨和相关体验活动。开展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行动;组织开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完成43家网站、53个APP及4个智能终端开展互联网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支持电信、互联网等运营企业推出适合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信息服务和网络消费优惠套餐;开展无障碍电影公益播放。

  四、关于提供多维度教育供给,助力残疾人健康成长的落实情况

  一是加强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先后制订《广东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广东省促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行动方案》以及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政策文件,构建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等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二是加强特殊教育资金保障。各地财政部门注重经费安排上向残疾学生倾斜,2024年省财政共安排4.667亿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学生公用经费和教育补助资金;下拨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内涵项目和精品课程建设,建设13个随班就读优质区、118个优质校。三是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中央财政安排我省特殊教育补助经费全部用于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特教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和特教资源中心(教室)建设。省财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统筹使用,用于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四是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通过“提高高等教育师范类专业生均拨款系数,持续推进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落实并完善特殊教育津贴等工资倾斜政策,畅通特殊教育教师职称晋升通道”等有效措施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五是加强特殊职业教育发展。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中等职业教育;支持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发展,进行校区改造,改善学校办学条件,通过集团办学提升办学水平;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等院校通过多种形式招收残疾人中职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六是健全残疾学生资助体系。印发了《广东省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明确“学生本人残疾或属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子女认定为特别困难等级”,并根据不同学段就读的残疾人学生予以不同类别的资助。比如,实施“南粤扶残·助学工程”,对本省户籍的高校就读残疾人大学生给予每人1-3万元的一次性资助,累计为8300多名残疾学生发放1亿元助学金。

  五、关于开展多渠道职业培训,拓宽残疾人就业平台的落实情况

  一是开辟残疾人多元化就业路径。颁布《广东省残疾人就业办法》,实施《广东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通过“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自主创业、农村种养加工业、公益性岗位、辅助性就业组织、灵活就业”等七种就业形式,帮助不同类别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愿望。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专门设置残疾人招录岗位,组织国有企业专场招聘会,积极创造条件带头招录残疾人。支持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就业车间、社会服务机构等并给予重点扶持。二是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制定《广东省“十四五”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细化任务分工,推进全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制定《广东省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认定办法》,鼓励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积极申报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扶持残疾人培训基地发展。专项开发新媒体、非遗景泰蓝制作等具有广东特色的优质线上培训品牌课程,打造广东专区,得到中国残联高度评价、推广。三是加大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力度。各地积极搭建省、市、区(县)三级农村就业帮扶基地,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数字产业助农项目。争取财政资金,对开展种养、种植的残疾人按有关规定给予5-20万的就业帮扶资助,全省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2万人次,扶持农村残疾人种养加就业20.8万人。以“企业+农户+合作社”等模式带动规模化种植,推动农村残疾人融入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产业带动就业、就业反哺产业”良性循环,助推乡村振兴和残疾人增收致富。四是加强和改进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做好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残疾人群体就业。开展“就业援助月”系列活动,对人社认定的就业困难残疾人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通过省残疾人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互联、服务共享,纳入人社就业服务大局,对15661名失业登记人员开展就业服务,服务率达100%。开展就业困难人员Ⅰ-Ⅲ级重点就业帮扶,近6000名残疾人实现公益性岗位就业;落实残疾人在自主创业经营在场地租金、启动资金、商业贷款等方面给予帮扶,扶持约2.2万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五是做好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服务。开展“四个百分百”全流程就业服务,实施全周期就业支持;搭建线上线下双轨招聘平台,建立往届毕业生动态跟踪机制,常态化对比更新往届毕业生就业服务动态。创建国家级毕业生实习基地。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残疾人保障和福利水平;进一步健全优质高效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进一步拓展可持续的残疾人就业增收渠道,逐步缩小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


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2025年7月25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