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残疾人社区康复发展的成果与启示

信息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时间:2025-03-25 字体: [大] [中] [小]

  社区康复是残疾人在基层获得及时、综合、便捷康复服务的重要途径。我国自1991年起,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残疾人事业发展五年规划中组织实施。经过近40年发展,残疾人社区康复保障水平不断加强,服务体系日臻完善。2021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提出“加强社区康复,推广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促进康复服务市场化发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结合工作实际出台了本地“十四五”发展规划,并对社区康复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

  “十四五”社区康复发展

  顺应残疾人服务发展趋势

  “十四五”时期,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顺应残疾人服务发展总趋势,进一步融入卫健、教育、民政等部门公共服务中,体现了残疾人社区康复需要跨领域、跨专业、多部门参与的特点,取得了显著成效。

  社区康复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残疾人社区康复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得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地积极推进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形成了残联、卫健、民政、教育、财政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作机制,康复资源的配置进一步优化。残疾人社区康复事业发展的资金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强,形成了多渠道、全方位的残疾人事业资金投入格局。

  社区康复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一是加速推进残疾人健康服务。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社区康复的重要手段。各地积极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个性化服务。二是组织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三是发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各地积极开展“精康融合行动”,打通“医”“康”循环、弥补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薄弱环节,将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作为主要任务,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促进精神障碍社区融合。四是强化残疾预防。坚持普遍预防与重点防控相结合,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实施预防措施和康复服务。

  社区康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十四五”以来,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和完善。积极引导各类资源参与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建立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机构、残疾人专门协会、社会组织等为主体的多元化服务格局,整合医疗卫生、康复、养老等专业资源,构建社区康复技术体系;建立并推广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模式,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和自我成长;实施县域残疾人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普遍构建了县、乡、村三级联动互补的基层残疾人服务网络,乡镇(街道)普遍建立“温馨家园”“残疾人之家”等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社区康复等一站式服务。

  社区康复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一是健全残疾人社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专业化水平。二是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服务和无障碍环境改造,让残疾人在社区中的生活更加自主和便捷。三是强化社区康复人员规范化培训,提升基层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四是创新社区助残服务模式,通过科技助残为社区康复服务提供精准化、精确化数据支撑。

  社区康复规范化发展不断推进。“十四五”期间,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发布《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指南》团标,为社区康复工作提供遵循;中国残联、民政部及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制定《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标准》,强调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各地积极落实相关文件并制定本地区的工作标准。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残联会同兵团卫健委和民政局印发《兵团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标准和服务规范(试行)》及其配套评估方案,为进一步规范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提供指导。

  “十四五”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

  进入智能化时代

  顶层设计,精准施策。各地明确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本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强调根据本地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和残疾人需求,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同时,加强了统筹谋划和科学布局,提高了工作前瞻性,重视长远性发展。

  落实政策,特色发展。在制定本地“十四五”规划的过程中,各地严格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政策精神,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确保了社区康复政策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与此同时,各地根据自身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残疾人群体特定需求,实现差异化发展,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发展模式。

  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各地在“十四五”规划中充分考虑社区康复体系建设的完备性。通过实施一系列助残政策,包括社会保障、精准康复、自助互助服务等,形成全面的支持体系。依托社区服务网络调动、整合更多社会资源,为残疾人搭建更加完备的康复服务平台。

  创新模式,智能管理。各地在“十四五”规划中积极探索社区康复创新模式,根据康复对象的实际情况与个性需求,不断丰富基础服务内容。同时,将科技助残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鼓励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各地区残疾人康复服务进入了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新时代,致力于实现分类别、精细化服务,以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更好地增进残疾人福祉。

  “十四五”残疾人社区

  康复发展的启示

  依法推动,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法律法规宣传,确保社区康复工作在法律框架下推进。探索更加适应残疾人社区康复需求的工作机制,在社区康复相关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等环节中不断优化服务内容、流程和措施,使社区康复服务更具连续性和稳定性。

  落实政策,融入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大局。进一步强化社会化社区康复工作方式,将社区康复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加强与卫健、民政等部门的协作,形成政策合力,推动社区康复服务均衡发展。

  整合资源,探索多元化供给方式。鼓励多样化的社会资源参与到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中,满足残疾人在社区的各种康复需求,加大对社会资源服务的专业化提升,探索多元化服务供给方式。 

  规范开展,保证社区康复服务质量。积极引入专业第三方参与社区康复服务,在项目设计、方案制定、人员保障、实施过程、效果评估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督与管理,确保社区康复服务质量。

  自助互助,开发残疾人康复潜能。激发残疾人自我服务意识,加强残疾人自我服务专业性培训、规范化管理、制度化推进,不断将残疾人的单一受助角色转化为受助、自助和助人的角色。

  科技助残,推动社区康复提质增效。进一步加大科技助残力度,推动适宜社区、家庭康复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