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愿北京冬残奥会取得圆满成功,为冰雪奥运健儿加油!”2月末,深圳市龙华观澜一溜冰场上,4个身着相同队服的女生一起用手语对着镜头比划。
他们是广东首支女子听障冰壶队队员,曾两次代表广东获得全国残运会暨特奥会冰壶项目全国第六名的好成绩。尽管冬残奥会并无听障冰壶项目,但这群南方女孩依旧希望为场上拼搏的冰雪运动员送去祝福。
广东常年难见冰雪,为加强残疾人冰雪体育文化,促进残疾人对冰雪运动兴趣的培养,2014年,深圳市在广东省残联指导下,率先成立全省首支残疾人冰壶队——轮椅冰壶队,并以期在此基础上,建立华南地区唯一的残疾人冰壶运动基地。
孙崧淇便是那时起受邀来深圳任教。这位东北教练自2009年开始训练冰壶项目,曾参加过全国锦标赛,并曾在国家队担任陪练。2015年他带领广东轮椅冰壶队在全国第九届残运会中,一举夺得全国亚军;在2016年和2017年的全国残疾人轮椅冰壶锦标赛上,也保持着全国前三的水平。
2019年,深圳市成立了广东首支女子听障冰壶队。“当时全国参与这项运动的残疾人数量较少,同时也希望借此让更多南方孩子接触冰上项目。”孙崧淇说,队员主要依托深圳元平特殊学校(下称“元平特校”)招募,深圳市残联也向一些已毕业学生发出邀请。
现任队长周琳就是受邀者之一。今年30岁的周琳在深圳出生长大,中学时参加过跳远、羽毛球、游泳等训练,多次获得深圳市残运会的冠、亚军。从元平特校毕业后,她考取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现在是一名咖啡师。
在她的微信朋友圈里,可以看到她玩飞盘、橄榄球,到滑冰、潜水,甚至参加斯巴达勇士赛。“可以学新的运动项目”这一点很快吸引了周琳,在2020年12月初,她正式开始练习冰壶。
元平特校七年级学生、15岁的庄培珊比周琳还早一年接触冰壶。她在汕头出生、深圳长大,是家中独生女,喜欢画画、跳舞和打羽毛球。由于从未见过雪,又对冰壶运动充满好奇,她便主动报名。
“首先要有兴趣,然后再从中选拔出柔韧性、协调性强和理解力相对好的孩子。目前女子听障冰壶队已招募了两批队员,平均年龄20岁左右,最大的30岁,最小的只有13岁,都是深圳户籍,大部分是元平特校在读学生。”孙崧淇说。
尽管冰壶运动在14世纪已出现,并在1924年作为表演项目纳入第一届冬奥会,但在中国发展时间较短。深圳女子听障冰壶队的队员首次接触冰壶时,均对其十分陌生。
“最初的感觉是害怕,因为初学时经常摔倒,练了一个月后才开始适应。”庄培珊如是描述。
运动能力较强的周琳也表示,由于冰壶较重,需要极大的腿力支撑。同时,两只冰壶鞋的鞋底材质不一样,一只是滑行鞋,一只是蹬冰鞋。需要停下时,只有蹬冰鞋与冰面接触,很容易因平衡不稳而摔倒。“摔倒过很多次,这个项目可比想象中难多了。”周琳解释道。
但队员们均未因摔倒次数多而想过放弃。“后来我就将心情放松,不怕吃苦,用心去克服一切困难。”庄培珊认为,练习冰壶让她开始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周琳也将学会新项目作为突破自我的信念。“我非常热爱运动,不会就多练习,坚持练到会为止。”对于周琳而言,练冰壶的最大难点是投壶,冰壶石由肩膀用力而投出,控制好平衡十分重要。除了场上训练,她空闲时就会在网上查阅视频,观摩顶尖运动员如何动作、投壶。
在深圳市残联的支持下,孙崧淇每年都会将现有的轮椅冰壶和女子、男子听障冰壶,总计三个项目队、共15名队员带到哈尔滨专业冰场进行集训。
“每年大概1-3个月时间,最长的一次待了半年多。集训期间,队员们一天上两场冰,每次约三小时。晚上,年龄小的队员们还要上网课和写作业,不能耽误她们的文化课。”孙崧淇说。
听障冰壶项目在比赛规则上与健全人完全一致。但冰壶运动素有“咆哮游戏”之称,即比赛时运动员通过喊叫进行沟通。而听障冰壶赛场,全程只有擦冰声和石壶碰撞声,完全是一场“无声”比赛。
“或许喊叫的作用更多是让运动员在场上释放压力,也给对手带来心理上的震慑作用,但手势比喊叫更能清晰地作出指令。”孙崧淇不认为这会对比赛造成影响,反而觉得用手势沟通其实是更加有用。
周琳也认同这一观点。“我们擦冰时,一边擦,一边看队友的手势,拳头表示擦,五指张开表示停,赛场上用手语沟通,并不影响大家的默契配合。”周琳在微信中回复。
“这个项目又叫‘冰上国际象棋’,同时考验运动员的体能与脑力,蕴含进攻和防守的战术,要让队员理解为什么冰壶要到这个位置,如何与对手博弈等,必须通过实战,积累赛事经验才能实现。”孙崧淇坦言,这一点仍在慢慢克服中。
生长于南方,广东女孩们对冰雪都有着特殊情怀。周琳第一次见到雪,是读大一时;庄培珊虽在深圳滑冰场玩过,但也是集训后才见过真雪,两人的感觉都是“非常兴奋”。
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冬奥会,队员们也都一直非常关注,冰壶项目自不必说,花样滑冰、竞速滑冰、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和冰球项目也都受到大家喜爱。“开幕式和闭幕式都太让人震撼了,而且大部分都是00后年轻运动员,比如谷爱凌和苏翊鸣,感觉‘人人都很强啊’!”周琳感叹道。
扫一扫,关注广东残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