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粤港澳三地携手共进 共谱残疾人事业华章

信息来源:人民网 时间:2025-08-04 字体: [大] [中] [小]

  8月2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组委会在深圳举办倒计时100天活动,粤港澳三地赛事筹办工作已全面进入冲刺阶段。全国残特奥会将于12月8日开幕,届时来自全国34个代表团(含香港、澳门)97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参加本届运动会。

  无障碍建设再完善

  细节处彰显人文温度

  广东赛区承办残特奥会共有36个场馆,其中22个场馆与十五运会共用,目前全部场馆已具备竞赛条件。本届残特奥会不设运动员村,不新建场馆,但对无障碍设施改造、无障碍环境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组委会编制印发全国第一个大型赛会无障碍建设指南图集。残特奥会场馆全部达到国家无障碍建设标准,残特奥会场馆根据项目特点,满足对应类别残疾人的特别需求。无障碍环境建设实现“从点到面”的突破。广东赛区的36个场馆设置2398个无障碍爱心座席,305间无障碍卫生间。南海体育中心体育场部署手语翻译系统、闪光门铃和图文标识,让听障人士“一目了然”;珠海度假村酒店配备盲文菜单、盲文开关和盲人导览图,使视障人士“触手可及”,让残疾人朋友能够“进得来、行得畅、用得好”。

  在城市侧,广东正以崭新面貌迎接残特奥会的到来,生动演绎着“城”与“赛”双向赋能、共促共荣的生动图景。以广州、深圳为例,先后承办过1992年全国残运会、2010年亚残运会的广州,站在新起点,首次提出全民全龄友好的“零障赛区”理念,指导场馆和城市无障碍环境改造升级,力求精准满足赛事要求,留下更多赛后遗产,打造无障碍标杆城市。深圳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去年累计完成152项城市品质提升工程,2025年将再推进80项重点项目,优化城市景观、交通网络及公共服务体系。针对残特奥会需求,深圳启动赛事场馆周边277个重点点位的无障碍环境专项整治,将赛事筹备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力争打造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提供包容、友好的城市环境。

  竞赛组织再精细

  为9700多名参赛者筑牢赛事根基

  根据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第一次团长会议要求,残特奥会第二次报名意向情况摸排显示,全国将有9735名残疾人运动员、教练员参赛,其中轮椅运动员1323人、全盲运动员416人、听障运动员1146人。

  辅具服务是残特奥会的关键。赛前,组织调动全省辅助器具服务力量,配置19辆专业辅具服务车,84名技术保障人员,为轮椅、假肢、矫形器等需求设备,准备了维修工具和备用件2000余套,与多家辅具企业、机构达成服务意向,确保设备故障“即报即修”。赛时,建立线下服务“保障中心、保障服务站、流动服务车”三级保障体系,推出“粤辅通”无障碍助残程序,辅具服务“随时响应、立即服务”。推出全国首个包括场馆无障碍信息导览、无障碍协助、盲人步行导航、手语翻译、辅具维修及借用五位一体的服务平台,为参赛人员提供标准、便捷、高效的辅具保障服务。

目前,广东36个项目中已完成12个项目测试赛,聋人足球、自行车、三人制聋人篮球等三场提前赛事已圆满落幕。

  科技助残再突破

  广东智造赋能赛事全场景

  广东通过“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力核心技术创新、高端平台建设、产业链协同,在养老康复产业上培育了很好的产业生态。

  深圳是康复辅具产业首批12个国家综合创新试点地区之一,佛山也是重要生产基地之一,佛山企业主导研发了国内首款电动轮椅及专门为脑瘫患者设计的轮椅。广东轮椅、助行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50%至60%,产品出口份额占全国同类型产品的70%,其中佛山的轮椅、助行器产能占全国30%。智能轮椅可实现点对点无人驾驶、全场景避障及风险预警;全地形轮椅能上下楼梯、穿越复杂地形;脑控轮椅通过脑电头环,凭脑电、眼电信号控制,能辅助发球、挥拍,这些出行“黑科技”装备已经在残特奥会自行车赛亮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