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全国8500多万残障人士面对的障碍,以及对残健共融的期待,再一次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当大多数残障伙伴追求更高质量的就业时,很少人知道,8500多万人中,逾千万的心智障碍者在社会融合中面对着最复杂、也最难突破的挑战——就业衔接支持。
来自广州,今年四十岁的汤淼伴随智力障碍,即便顺利完成了教育阶段,曾进到就业培训机构进行训练和安置,去过全国许多地方参加社会活动,然而,一直被认为不可能就业。而二十多岁的孤独症青年霍浚棋做过垃圾分类督导员,进过饭店后厨当助手,但都因为企业经营没有延续下去,因而就业又失业。
在广州,有公益组织调研发现,心智障碍青年就业率不过4%。
2024年年初,刚在华润万家入职半年多的汤淼,在这个问题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答案。由华润万家举办的一场职工交流会上,一位管理人员用一句话肯定了汤淼创造的价值,他说:“有汤淼上班时,鲜食部卖场的环境就能保持整洁、卫生。”作为汤淼的母亲,张敏听得感触万分。
她还记得,另一位管理人员提到汤淼时则说,自己看到汤淼一天天变化,一天天进步,一天天从曾经的胆小怕事到现今的主动接待顾客,希望他继续努力,开拓职业生涯的未来。听到这些,再回想起过去三四十年,张敏发现,一直被说不可能就业的孩子,其实已经在过去一年迎来了蝶变。而这些改变,最早可以追溯到广州市心友心智障碍者服务协会(下文简称“心友会”)的介入。
“最初汤淼有些情况是让人觉得不可能就业的。”张敏回忆道,“一个是他没办法独立出行,不太会用手机的功能;另一个是由于他面对的障碍,很难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当时他就待在一个就业培训基地,但你感觉就是蹉跎岁月。”然而,一次机缘巧合,张敏和心友会有了更深的交集,了解到他们在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支持下,持续探索特需青年的就业支持。
心友会工作人员对汤淼的看法,颠覆了张敏一直以来的判断。“他们邀请汤淼去饭堂实习,开始接触实际工作岗位下的职业技能和社交关系,带他一起参与融合运动康复项目——星友伴跑团,在跑步中提升体能和社会融合度。”张敏至今难忘的一件事是,“他们有次活动邀请汤淼参加,我刚好没空,而他们说,让他自己试着出行,我说这不行的,他们又说,没问题。但我始终不敢放手。”
这时,心友会工作人员的一句回复令张敏一生难忘——
“是孩子不行吗,可我们看见的不是;是孩子离不开你,还是你离不开孩子?”
这一番话令张敏恍然清醒。过去,她是以保护汤淼,把孩子保护在身边为目标,这与融合背向而驰。出行能力不行,就以培养独立出行能力为目标,一开始由工作人员带着,后面逐渐撤出;工作能力不行,就以培养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为目标,对工作能力、提问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乃至就业意识规划进行培养。那一次,张敏放了手,她惊喜地发现,几次后,汤淼真的独立出行了。
不仅是独立出行能力发生巨大的变化。融合运动康复也给汤淼带来了更强健的体魄,并在最近半年完成了自己人生首个半程马拉松。此后,他在心友会支持下入职华润万家,并持续接受心友会的伴跑、就业支持,在持续的融合活动以及职业环境中,学会了如何去回应顾客需求的咨询与求助,主动与顾客介绍商品,协助老年顾客购物。张敏说,现在汤淼可喜欢这份工作了,职业意识逐渐更完整。
“直到现在我们还在通过公益创投的支持持续完善心智障碍青年的就业支持体系。”心友会负责人表示,“目前,心友会正在实施第十一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资助项目——【心职培】心青年就业支持体系提升实施行动,涵盖了企业融合、职业教育、运动康复、职业转衔、社区融合、家长引导等方面的支持。而汤淼虽然已经就业,但也在持续的能力支持提升中,因此也在项目的支持范围中。”
“我们都在持续的支持中,希望促成稳定的就业,在这个过程中,不单社会组织要发挥作用,同时也需要家社联动,不断发现能力提升的空间,进行强化训练或针对性支持,加强社会融合的可能性。”心友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传统的就业项目仅仅关注周期内的就业数据,但这种做法恐怕对心智障碍者实质的社会融合并没有多大意义。
越来越多助残工作者意识到,就业对于心智障碍者来说不仅是重要的创收手段,也是通过社会分工实现社会融入,融入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一步,更是不断促进社会融合适应能力的关键。但有数据显示,即便是广州,心智障碍青年的真实就业率不过4%。上述负责人分析道,真正的问题在于,没有贯穿全过程,以推动就业为目标的实际的工作岗位训练。
如今,已有二十名心智障碍者在心友会支持下进入了持续就业的状态,在各自的岗位上,越来越站得住脚。同时,在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的支持下,广州市心友会的心智障碍者社会融合支持模式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外界认可。
“当一个本有潜力就业的孩子成功稳定就业,才能更好地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奠定后续的社会生活基础,而他们的中年危机才有可能迎刃而解。”该负责人分享道。
扫一扫,关注广东残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