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富明慧
各位朋友,站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位盲人教师,一位给健全大学生上课、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盲人教师。大家也许无法想象,身为中山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一直工作在教学和科研一线,我克服了多少困难,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才坚持走到了今天。
人生中,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一些未知,或者不可预测的艰难困境,但我却经历了比别人更多的磨难与坎坷。一种叫做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遗传性眼病,从小到大如影随形,给我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痛苦。然而我坚定地走在求知的路上,从莫斯科大学的博士,到清华大学的博士后,再到中山大学应用力学与工程系的教授。1997年我博士后出站,正值我学有所成准备干一番事业的时候,病情开始恶化。眼前的视物越来越模糊,视野缩小成不足10度的两个小圈圈。凭着如此微弱的视力,我走上了大学的讲台,开始了我的高校教师生活。
当时,还曾经闹过一些笑话。我到应用力学与工程系报到,放在走廊里的自行车被我推倒一排。自己走在校园里人也看不全,有同事说清华来的博士后太傲,别人打招呼他都不理。事实上,我的中央视野只有钱币那么大,根本看不到身边的东西。备课是最痛苦的过程,眼睛看不清书上的字,要用放大镜看;视野小看书经常串行,费好大劲儿找到要读的位置,而眼睛又疲劳得必须停下来休息。往往一节课的内容,需要一两天才能看完,每天起床后都觉得头昏目眩眼睛胀痛。2001年我双目完全失明,那时我的人生陷入低谷。巨大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心理压力,使我不堪重负,我陷入悲观彷徨,甚至多次产生想放弃教学改行的念头。
然而,我不会轻易认输和放弃希望。教师是我热爱的职业,讲台是我离不开的人生舞台,失明并不能改变我的人生目标。我开始寻找失明后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途径,通过学习我掌握了电脑语音软件,多了一条信息来源渠道和工作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应教学和科研环境的新方法。为了讲好每一堂课,我用于备课的时间是其他教师的几倍甚至十几倍。首先是通过用电脑听、靠家人或者学生读的方式了解熟悉讲义,把所有的授课内容都牢记于心;其次是在头脑中将每堂要讲的内容反复编排整理推敲,适当融入学科进展和自己的科研体会,力图做到内容丰富、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最后是授课过程的实战演习,一遍又一遍,甚至是几十遍地排练,直到每个环节自己认为都准确无误、完美无缺为止。
我所讲授的本科生专业课理论性强,往往会遇到大量的公式推导,这样的内容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并不好,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我坚持写板书。上课时我左手总是拿着两块磁铁,它们是用来在黑板上定位用的。板书时先在黑板左上角放一块磁铁,换行时就将这块磁铁下移一行;如果一行中途需要停下做讲解,就把第二块磁铁放在停下的地方。有了这两块磁铁当坐标,板书时就不用担心串行和重叠问题了。
近年来我每年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课3门以上,教学工作量在400学时左右,超过教授规定教学工作量(270学时)的50%。在我的课堂里,经常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学生们对我的肯定,也是对我的敬意。有的学生说,没想到一个盲人老师竟能在抽象枯燥的力学理论课中,结合学科动态和人生感悟,讲得脉络清晰深入浅出;也有的学生说,从老师身上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一种精神。这是一种敬业精神,更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生活中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近五年大学开展的学生网络评教活动中,我讲的本科生专业课常常名列学院前茅。
多年来,我始终坚持边教学边搞科研,这其中所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通过长期的磨练,我掌握了一种特殊的本领,那就是在头脑中建模型推公式,原来习惯在纸上完成的工作,现在全部要用头脑来解决。刚开始尝试这种方式时困难重重,常常推了下一步,忘了上一步,几步下来头脑已经混沌一片了。然而我并不气馁,一次不行那就两次,百次不成那就千次,经过反复地琢磨练习,我终于能在头脑推导公式和设计编程了。例如,从2003年我开始研究精细积分法,特解精细积分是该领域当时尚未解决好的一个难题。我决定攻克这一难关。我和学生一同研究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提出了若干研究方案,但都无功而返。这期间,一个个公式在我的头脑中不停地演化,有时甚至是吃饭、散步和睡觉时也在思考答案。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一天在校园散步时,一个灵感突然在我脑中闪现,几年来苦思冥想的难题,竟在瞬间找到了答案,论文《一种广义精细积分法》迅速被中国力学界最好的杂志《力学学报》刊出。
近十年来,在研究生和博士生的配合下,我的科研范围逐步拓宽、科研能力也不断提高。已指导博士生3人,硕士生6人,主持了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同时还参加十余项其它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由于我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的优异表现,2001年被列入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2002年被评为广州市十佳残疾员工,2004年晋升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0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力学教师,2009年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
2003年,我当选广东省盲人协会主席。为适应协会工作,我开始学习盲文。目前国际通用的盲文,是由上下三行左右两列均匀排列的六个点组成的小方阵,每个盲文共有63种变化,可以用来表示各种字母和符号。失明使我更善于思考,更善于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一次,摸着盲文我忽然联想到了八卦,八挂有64种变化,盲文有63种变化,但是如果加上空白的情况,恰好也有64种变化,二者之间竟如此相似。一个念头在我的头脑中闪现,其实盲文就是八卦的一种变形版。于是,我开始思考盲文和八卦对应关系,试图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形式,找出简便高效的盲文输入新方法。只要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成功永远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经过半年的努力,半方盲码输入法诞生了,我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发明专利,同时还将此项发明无偿地提供给社会,让更多的盲人从中受益。
2008年,我当选广东省政协委员。通过提案、新闻媒体等渠道,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残疾人事业,提出残疾人不是社会负担,而是社会财富这一观点,提出了减免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学费并提供奖学金、进一步发展信息无障碍事业等多项建议,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有许多朋友关切地问我,为什么失明后仍要坚持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为什么把自己的发明无偿提供给社会?我想人们也许不理解,为什么一个盲人会有这样的胸怀和作为。事实上,我始终按照健全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残疾人,我的生活目标不是享乐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虽然失明使我饱尝了人生的艰难困苦,但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确切地讲,只有那些执着追求勇往直前,不畏困难敢于挑战的人,在事业上才能真正地大有作为。因此,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作为大学教授我仍然可以用广采博学的知识,为学生们带来充满生机的无限光明。
扫一扫,关注广东残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