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重度残疾男子用双手撑起幸福之家

信息来源: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时间:2017-04-07 字体: [大] [中] [小]

图为钟通计正在焊割

图为不能行走的钟通计通过自行设计小型三轮车在方寸之地的工场游走自如

两岁时的一次发烧,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双下肢严重畸形落下残疾。然而,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屈服,而是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撑起了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他就是阳东区合山镇的钟通计。近日,阳江市残联工作人员来到钟通计的焊割维修店,听他讲述自己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一次转折工作爱情双丰收

钟通计的焊割维修店,位于东风四路与裕东四路交汇路口附近,两间铺面相连相通,面积大约100平方米。店铺没有招牌,但里面堆满了各种金属材料,地面有一层厚厚的金属粉末。钟通计坐在自己改装的手摇式三轮车上,在店铺内来去自如,而妻子则在店铺一角,忙着给工人们做饭。

1978年,钟通计出生在阳东合山圩镇的一个普通家庭。两岁时的一次发烧,让钟通计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双下肢严重萎缩畸形,从此无法行走。到读小学的年龄,钟通计靠邻居同学每天背着上学,可读到小学五年级,邻居同学因家境困难辍学,家庭条件同样不好的钟通计也跟着辍学了。

17岁那年,钟通计想出来闯一闯。家里凑钱给他买了一辆二手三轮车,他靠这辆三轮车在市区拉客,勉强维持自己的生计。2001年,钟通计在市残联的帮助下,进入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学习电焊技术,他一下子找到了自己兴趣所在。经过一段时间实习,钟通计成了培训基地的正式员工。

这次培训,不仅让钟通计学到了本领,找到了更好的新工作,更重要的是收获了爱情,成了他命运的重要转折点。“他人勤奋脑子灵活,什么零件到他手里一摆弄,都能设计出好东西来。”说起自己的丈夫钟通计,当时同在培训基地打工的黄梅英满脸幸福,身体健全的她不顾家人强烈反对,毅然于2006年嫁给了钟通计。

夫妻创业打拼将小店做大

结婚后,钟通计继续勤学苦练,练就了过硬的金属焊割维修本领,每月工资有3000多元。“这在当时算是比较高的工资了。”钟通计说,但焊割工作比较辛苦,属于吃“年轻饭”的工作,为了长远考虑,他还是想出来自己干。但这个想法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只有妻子坚定地支持他。

2008年,带着两人打工积攒的近4万元,钟通计与妻子一同离开了培训基地的工厂。他们原本想开间焊割维修店,但父母考虑到他的身体条件,劝说他们在合山镇开了间小卖部。“短短一年多,全部投入都打了水漂。”钟通计说,他不擅长做生意,最大的兴趣就是搞焊接维修,倒腾各种机械设备。

处理掉小卖部后,钟通计身上只剩下5000多元。他从亲戚那里借来几千元,买了台小型焊机,开起了焊割维修店。由于有过硬的技术,加上良好的服务,钟通计的维修店很快有了起色。为了扩大经营,他每月赚的钱除了生活外,全部用来增加设备和零件,能够接的业务也越来越多,最初的40平方米的小店已满足不了业务需求。

2014年,钟通计将维修店搬到了东风四路,面积扩大到100平方米,还在附近租了个车间用于焊接加工大型金属器械。钟通计还聘请了一名重度残疾人来做工,每月工资给到4000多元。“同为残疾人,我知道他生活不易,想帮一下他。”钟通计说,平常工人都与他们一起吃饭,就像一家人一样工作和生活。

未来主攻小型自动化改造

从去年开始,受国内外经济下行、人力成本上升等影响,五金刀剪企业经营普遍受到影响。而钟通计的焊割维修店,是以五金刀剪企业为主要客户,因此生意也跟着受影响。“每月人工工资加上铺面租金等开销至少要上万元,压力特别大。”钟通计说,不过他去年接的两单业务,让他看到了新的市场需求。

一单业务是,阳东有一家镀钛公司,生产线有个地方原来需要4个工人,老板一直想对此进行改进以节省人工,但询问了很多渠道都没办法,最后找到了钟通计。“我去现场看后,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设计了一弧形的传送带,将几台机器连在一起,就只需要1个人操作就行了。”钟通计说,经过改造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镀钛公司的老板非常满意。

钟通计接的另一单业务是,陶瓷刮片开刃工具,以前需要两个工人操作两台机器,每天能够完成陶瓷刮片开刃工序大概是3000片。后来,一家五金刀剪企业找到钟通计,他对传送带和机器进行了改造,一个工人可照看5台机器,每台机器每天可以完成开刃工序达1.2万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人工。

“这两单业务的共同点,就是小型自动化、半自动化改造。”钟通计说,自动化、半自动化改造,将作为他未来的主攻方向。他认为现在阳江的五金刀剪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五金刀剪企业,要转型升级不是要靠大型的自动化、智能化,而是急需进行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定制式的小型自动化改造,达到提高效率、节省人工、降低成本的目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