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残联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之三
做大做强扶贫培训基地
带动农村残疾人脱贫奔康
茂名市残疾人联合会
茂名市地处粤西,管辖三市一县二区,总人口670多万,有各类残疾人25万多人。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粤西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开展扶贫培训的一些做法和今后的设想。
一、加大资金投入,做大培训基地
粤西扶贫培训基地位于化州市同庆镇,原来是化州农校遗留下来的还未建好的教学楼和一些鱼塘、果树等,1999年,化州市残联和化州市光辉养殖场在原来的基础上合作办起了化州市残疾人扶贫基地。从2000年起,茂名市残联把它改建为市级培训基地,先后投入40多万元资金对教学区进行改造、增加教学设施和组织残疾人进行培训。2002年,省残联与茂名市政府签订协议把基地建成粤西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省残联投入50万元资金,对教学楼、学员宿舍、食堂、实验室、篮球场等重新进行了装饰,并于2003年6月19日挂牌。基地现有三个养殖场,有一座20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和实验室场所,鱼塘650亩,果树210亩,禽畜栏舍2100平方米,还有一个年产量2000吨的饲料厂。我们以这个扶贫培训基地为龙头,采取“基地+农户”形式开展培训和扶贫工作,聘请资深老师和有关种养方面的专家、教授对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免费培训,主要讲授猪、鸡、鸭、鱼、兔等的饲养以及果树、蔬菜等种植栽培技术,并向残疾人提供技术、信息、种苗、资金、回收产品等服务。基地还对回家从事种养业的学员提供优惠种苗和技术跟踪指导等服务,对特困学员还给予免费种苗扶持。到目前为止,省、市残联及光辉养殖场共投入该基地装修、添置设备以及培训费120万元,举办了七期残疾人种养技术培训班,培训了481名学员,扶持了180名残疾人发展种养业。
二、合作办学,分工负责
扶贫培训基地的场地由光辉养殖场提供,每年由茂名市残联补贴2000元场地使用费给养殖场。基地的产权属养殖场所有,省残联和茂名市残联负责教室装修和购置教学设备、学员用品等。茂名市残联负责制定基地培训计划、方案、教学内容和聘请管理人员、教师,负责学员的培训费、伙食费和资料费;各县(市、区)残联负责组织残疾人到基地参加培训,负责学员的车船费、医疗费、日用品等费用;基地负责学员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这样,通过有效地分工合作,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科学管理,保证质量
在培训期间,我们对学员实行封闭式管理,有严格的作息制度、管理制度和合理的课程安排。基地聘请资深教师及有关专家授课,培训的内容包括鱼、猪、鸡、鸭、兔等的科学饲养、疾病防治、配制饲料降低生产成本以及荔枝、龙眼、香蕉等果树的栽培和嫁接技术等。教学的形式,采取自学与面授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阅读教材与观看录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残疾人普遍文化水平低,学习时间只有50天的特点,增加学员学习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边学习边到养殖场实习,力求在短期内使学员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在培训期间,我们还设置鼓励残疾人自强自立的课程,让那些通过自己创办种养业获得成功的残疾人给学员上课,增强了残疾人自强自立的信心,鼓励他们回家后要敢于创业。我们还根据每期培训班残疾人家乡发展生产的特色,适当增加家庭手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的课程。学员培训结束经考试合格的发给技术证书。实践证明,我们采用的这种教学形式和管理方式,达到了培训时间短,费用少,掌握知识快的效果。
四、加大扶贫力度,带动残疾人奔康
(一)实施“基地+农户”的形式进行扶贫
基地向学员提供优惠种苗、饲料,对个别特困残疾人免费提供种苗。基地还对学员提供免费咨询和技术服务,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他们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他们了解市场需求和掌握市场规律,指导他们进行种养,对销售有困难的基地回收产品,保护残疾人的利益,初步形成了以基地为龙头,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残疾人进行生产、加工、销售,大大提高了广大残疾人种养的积极性和收入。残疾人学员学成结业后,基地与市、县两级残联对学员开展生产情况进行跟踪,组织技术人员下乡对学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技术指导,还免费给贫困残疾人种养户送医送药,对贫困残疾人在资金上进行扶持,确保扶出成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市残联将每期扶持的名额分配到县(市、区)残联,由市残联组织县(市、区)残联分管副理事长、镇残联专干、村委主任组成扶贫联合调查组,深入到残疾人学员家庭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内容包括扶贫对象是否正在搞种养,是否有决心发展种养业,是否能艰苦创业等。(2)根据残疾人搞种养业的规模,确定扶贫资金,规模大的扶持2万元,规模一般的扶持3000至5000元,扶持资金从市、县(市、区)残联就业保障金中支付。2001年以来市县两级残联共计投入的扶持资金200万元。(3)做好跟踪扶持,技术指导。基地派员与科技局、畜牧局的技术员到扶贫户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使扶贫户办起的种养业能稳步发展。(4)做好产品销售服务工作。基地负责对残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跟踪服务,协助他们做好产品的销售工作,或帮助他们联系销售客户,或回收他们的产品统一销售,确保他们的产品能卖得出去,回收资金,实现良性的生产——销售——增收——生产循环,保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通过上述跟踪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学员从事种养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了他们从事种养业的信心。如茂港区羊角镇残疾人凌日明,参加第三期种养技术培训后,想干一番事业,回家养鸭350只,第一批鸭出售,获利3000元。后扩大到养鸡1000只、鸭1000只、兔60只,因无资金周转,市残联首期扶持8000元,后再扶持7000元,使他渡过难关,并在去年12月底鸡、鸭、兔全部出售,年纯利2万元。又如化州市丽江镇镇安村委会残疾人林水金,在未参加培训学习之前,他便承包了20多亩鱼塘养鱼、养猪,但由于缺少技术,猪、鱼经常发病,年年亏损,后来参加第六期培训学习后,学会了猪、鱼的防病治病,每年养猪300多头,且进行科学饲养,去年他经营的综合养殖业获得纯利3万多元。据不完全统计,参加种养技术培训的学员中,有三分之二的学员回家办起了种养场或外出帮工,解决了生活出路,有的还当了老板。
(二)增加流动致富母猪户数
我们从基地养殖场中挑选20头配好种的良种母猪,免费供给10户残疾人饲养,待母猪产仔后再将这些母猪给第二批第三批残疾人饲养,让这些母猪不停地流动,扶持贫困残疾人。这些母猪是纯良种母猪,产出的猪仔又可作母猪。这样,残疾人便可利用这些母猪发展肉猪,达到致富的目的。如化州市良光镇长安村委会特困残疾人叶木信,基地2003年8月送2头配好种的母猪给他饲养,11月底2头母猪产仔共27只,出售这些猪仔,纯利5000多元。目前,我们不断增加流动致富母猪户数,已扶持了35户贫困残疾人。
五、残联密切配合,不断扩大招生
我们从举办第一期培训班开始,省残联便密切关注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省残联郭德勤理事长、林圣德副理事长等领导多次亲临基地,对基地建设进行现场指导。茂名市残联和化州市残联更是主动担起承办这项工作的重任,自始至终做好规划、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把办好基地作为残联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各县(市、区)残联密切配合,广泛地在残疾人中进行宣传发动,鼓励残疾人到基地参加培训,并负责组织接送学员到基地学习,学员回去后进行跟踪服务,对从事种养业的学员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这样,一批批残疾人学习培训后回家搞起了种养业,其他残疾人也盼望早日来参加培训学习,争取尽快脱贫致富。
以上是我们在配合省残联创办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因我们缺乏经验,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今后如何将扶贫培训基地办得更好,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农村残疾人脱贫致富,我们有几点设想:
一、进一步完善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参加培训的残疾人提供更为优越的学习环境。
二、增强师资、增加技术培训项目,扩大招生。目前培训上课请的老师是资深的技术人员,培训项目也较为齐全,我们计划扩大招生规模,切实发挥扶贫培训基地在粤西的辐射作用。同时,增强师资和增加技术培训项目,根据每个县、每个镇残疾人发展生产情况不同,有针对性增加家庭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的培训内容,为粤西残疾人造福。
三、结合我市“十项民心工程”,加大扶贫培训资金投入,确保扶持一户带动一户,安置更多农村残疾人就业。
四、以省粤西扶贫培训基地为龙头,开展农村残疾人技术培训,扶持一批农村残疾人从事种养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各种生产劳动,加快就业奔康步伐。
粤西扶贫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带动农村残疾人就业扶贫工作中起到了龙头作用,但与上级残联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把残疾人扶贫培训工作做好,使广大残疾人与健全人一起共奔小康。
扫一扫,关注广东残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