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介绍]拓展服务功能推动社区工作

信息来源: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时间:2005-11-28 字体: [大] [中] [小]

全省残联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之一

拓展服务功能推动社区工作

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

根据省残联的安排,向领导和同志们汇报广州市残联在拓宽为残疾人服务功能和推动社区残疾人工作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专业服务能力
   

“服务”与“代表”、“管理”同为残联章程规定的三大职能之一。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广州市残联的同志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广州市的定位是“大基层”,服务就是广州市残联这样的“大基层”组织的固本强基之道。发展是硬道理,有用也是硬道理,要让社会、让残疾人及其亲友、让残联自身工作人员觉得残联“有用”并引以为荣,我们选择的发展方向就是一个一个地办好、直至拥有一批有内涵的服务机构,培养引进直至拥有一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逐步形成并让社会认可包括残联机构在内的“社会服务界”。

(一)用好综合服务基础设施,提供专业化服务。
   

楼高19层的市残联综合服务基础设施落成后,三分之二的楼层由康复中心使用。我们始终注意坚持为残疾人服务的方向,通过翔实的调查论证,找准本地残疾人最需要而我们现阶段又可以提供的服务项目。我们认为,决不能把残联服务设施办成没有人气的“衙门”或者是装点门面的会所,更不能偏离服务方向去办以盈利为目的的“性病门诊”或者应该由其他部门兴办的项目。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康复中心的脑瘫儿童康复包括脑瘫微创手术治疗、孤独症儿童行为矫治项目办出了特色,在没有做做广告宣传的情况下由患者家长“口碑”相传送子受训,常年在训患儿达104名。目前康复中心拥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96人(其中高级8人,中级21人),2003年全年门诊及住院量达11427人次,业务总收入363万元,同比增长25%以上。

(二)办好为社会分忧、为残疾人家庭解难的项目,提供保障性服务。
   

家里有一名乃至多名生活不能自理的重残人员,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沉重的后顾之忧。我们选择市郊风景优美,尤其是征地、建设费用低廉,相对市残联经济能力较能承受的地方办起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的残疾人安养院,已安排入住残疾人400人,服务内容也由单一的托养逐步拓展至康复训练、职业训练和特殊教育。市五套班子领导视察后都称赞残联办了一件好事,是政府应该办的事,从而在强调精简的机构改革过程中,批准安养院为正处级事业单位,配编制150名,财政核拨人员经费和孤残儿童安养费用。

(三)主动承担政府任务,提供社会迫切需要的服务。
   

广州承办“九运会”前夕,政府为改善交通环境,准备置换残疾人机动车。当时有同志认为残联人力不足,难以唱“主角”,而且这是政府行为,应由交警部门负责。但我们承担了主要组织工作,市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中心动员全体员工并外聘部分人手,按时完成了市内11区县的换车工作(有1个县因车辆供应问题押后),并从为残疾车主提供后续服务出发,在财政支持下,添置了配轮椅升降设备的抢修车1辆,建立了机动维修网络,共为残疾人维修车辆11617台次,2003年又承担了车辆年审的事务,为“做大做强”自身服务机构迈出了步伐。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也承担了受置换车影响的800名残疾人的转岗培训工作,其中2003年培训461人中,有70%领到了职业资格证书。
   

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按照劳动部门的要求开设了“广州市劳动力市场残联分市场”,与全市劳动力市场统一标识并实现信息网兼容,残疾人在全市其他17个劳动力市场均可查询招聘残疾人信息。2003年还举办了全市性残疾人供需现场招聘会,组织见工1730人次,推荐上岗311人。
   

市残疾人事业信息中心承担了市政府“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核心子项目“残疾人保障”的建设。市残联网站作为政府网站,拥有2500多个页面,1800多幅图片和720条新闻信息,浏览量平均每天200人次,盲人定位导向/聋人短信息服务系统全年提供定位服务5000人次,短信语音服务3万多条。广州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在国务院信息办召开的全国电子政务座谈会上推介交流。
   

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配合政府的农村“助残安居工程”,积极开展二次创业,发动市民和单位为贫困残疾人进行对口捐助和募集安居物资,全年募集助残资金97万多元,送出物资39万件,基金会的物资站也得以运作起来。

(四)积极拓展服务空间,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本着提升残联服务能力和抓住机遇、为今后预留事业发展空间的想法,我们正在做的工作主要有:

——加紧建设广州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争取今年底竣工。

—— 经编委批准成立的广州康复实验学校,是以中重度肢残(脑瘫)少年儿童为对象,集康复训练、职业训练、学历教育为一体的特殊学校。

—— 购置原国有企业厂房4100平方米,筹建类似港澳“庇护工场”性质的广州市残疾人展能中心。

—— 经批准立项兴建的广州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建筑面积12200平方米,包括残疾人博物馆、文化交流、舞蹈排练等内容。

此外,还有市残联福利企业“埃比斯开关制造有限公司”易地建厂征地160亩、精神残疾人康复农场等项目正在协调中。

二、推动社区残疾人工作的开展
   

 广州市在加强基层工作方面,目前正在按照省文件的要求,继续落实街镇残联专职理事长的配备(包括准备公开招考街镇理事长)、成立社区残疾人协会(包括配备残疾人理事)等组织建设措施。我们考虑,要让社区工作做到内涵充实、能持之以恒地运作,必须找准切入点,这个点我们认为是社区康复。

我们做的工作主要有:

(一)融入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争取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我们抓住全市发展社区建设的契机,经与卫生部门协调,将社区康复及精神病防治康复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范畴,派出人员协助卫生部门制定了“居民健康档案”中的残疾人专项档案和表卡,实现了残疾人社区康复与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接轨。

(二)市本级组建为社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专业队伍。市残联成立了社区康复指导部,下设社区康复指导中心,其主要任务一是指导开展社区康复,二是针对基层缺乏康复专业人员的状况,运用自身优势提供直接服务。我们从2002年7月起在省内外卫校毕业生中招录一批康复治疗师,经过6个月的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后,开始到市内2个区7条街为残疾人提供中心式和家庭式的康复服务,还针对以往无偿服务带来的患者康复训练缺乏主动性的问题,尝试开展每次上门服务收费3至5元的低偿服务,既鼓励了治疗师的积极性又使残疾人从消费者的角度更主动地配合训练,至今已有2554人次接受了市级机构直接提供的家庭康复服务。

(三)运用专业社工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2003年市残联正式接办“利康家属资源中心”,继续运用社会工作模式开展面向家属、面向精神病康复者的康复工作,通过巩固家属支持网络、开设康复小组、义工服务等,凝聚了经常参加活动的康复者和家属分别达60人和23人,还有3个区邀请该中心前去设点服务,而且已开设的三个点都专门配备了“社工”(社会工作者)。
   

由于我们所做的其他工作在以往场合已有介绍,这里不再重复。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和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