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残疾人服务

信息来源: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时间:2009-12-18 字体: [大] [中] [小]

高圆圆 王武林
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社会与人口学院

摘要: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涉及残疾人事业的各个领域,而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决定了落实残疾人福利政策并非易事。残疾人福利服务工作具有与健全人服务不同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残疾人社会工作作为残疾人福利服务的重要手段,应当不断实践以适应残疾人服务的发展。本文从论证残疾人社会工作对康复服务的重要意义切入,提出应持续不断发展残疾人社会工作对残疾人的服务和扶助,发展制度化和常规化的残疾人社会工作。逐步解决残疾人及其家庭面临的特殊困难,最终使残疾人更广泛地享受各项残疾人福利政策的实惠。

关键词:残疾人服务;社会工作;福利政策

Abstract: The social welfare policy of the disabled in our country involves in the undertakings of the disabled in every field. Implementing the social welfare policy of the disabled will be blocked for the reason of the body defections of disabled persons. Especial challenge and difficulties for disabled persons also imply that the particularity and complexity of the welfare services should be give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function of social work for the rehabilitation service, point out that we should regular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for the disabled. Social work should supply more and more assistance and support for the disabled to solve the problem for the family of the disabled so that it will make them obtain the benefits from the welfare policy.
Key word: Services of the disabled; social work; welfare policy

一、问题的提出

残疾人社会福利一般包括残疾人社会救助、残疾人教育、残疾人医疗卫生与康复、适用于残疾人的公共设施、扶残助残的福利机构、针对残疾人开展的社区服务、促进残疾人劳动就业以及文化体育生活、无障碍环境等内容。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残疾人福利服务方面出台了不少社会政策,这些残疾人福利政策的出台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制度保障。但是,从这些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在诸多方面不尽人意。排除残疾人福利制度设计上固有的缺陷外,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仍然屡屡出现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是在福利政策实施环节中从政府行政到残疾人群缺少一个专业化的落实与传承机制。目前,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行政体系,由人保部、民政部门、卫生部、城建部、教育部等政府部门和“准”行政体系(如残联、工会等群众团体)来具体运作。正因为在政策过程中,政府与残疾群众之间缺少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化媒介,它可使政府的行政指令通过专业化的手段和技术转变为公众行动,而现在实施过程依靠的仅是行政和“准”行政部门的行政命令,完全与公众行动脱节。

在国内残疾人福利政策的研究层面,大多数研究集中关注于政策法规层面和行政组织层面,而对如何通过一套专业化职业服务系统来提高残疾人福利政策实施绩效的研究微乎其微。政策得以良好的实施和运行不仅依靠强有力的行政体系,更重要的是要靠有效的实施方法。用恰当而科学的方法可以使残疾人福利政策更好地得以实施,从而达到政策目标。残疾人福利政策更多是通过服务传达给残疾人,残疾人福利与残疾人服务必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福利政策的评价取决于残疾人的服务质量。因此,在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过程中,需要在制定与实施政策时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引入并完善我国社会工作在残疾人服务领域的应用机制。持续推动残疾人福利服务领域中的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使残疾人福利制度得到可持续发展,并不断提高实效,在残疾人福利政策的贯彻落实过程中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传承机制尤为重要。

随着残疾人事业的飞速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福利系统建设的重要议题,社会工作在残疾人福利领域不断延伸的重要性更显突出。2009年3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残工委主任回良玉表示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实现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的供给水平是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在当前“平等、参与、共享”已成为普遍接受的发展残疾人福利事业的新理念的大背景下,残疾人社会工作应该如何与残疾人福利政策相适应、如何更好地提供服务满足残疾人的需求,让残疾人更好地参与社会发展,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成果,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将有效推进康复服务

要提供高质量的残疾人服务,就需要采用更科学更准确的方法。残疾人社会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它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工作理论和方法,围绕残疾人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与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从根本上达到增强残疾人的社会功能的目标[1]p392。在残疾人服务的提供过程中,社会工作不仅具有满足残疾人特殊性需求和服务多样性需求,而且它是对残疾人服务的新理念和新方法的实践。残疾人服务包涵内容丰富且广泛,其中康复服务是服务项目中的重中之重。康复是综合地运用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等技术手段施以减轻残疾人的身心和社会功能障碍,使残疾人得到身心康复最后重返社会[2]p401。大力推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将从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为我国残疾人福利注入新的动力和发展机制,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提升残疾人福利服务的专业性。

(一)社会工作方法推动医疗康复服务

目前我国常用的康复治疗法有物理与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心理疗法、文体治疗、中医治疗等。在医疗康复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与医生、护士以及其他专业人员组成小组,协同工作,同时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开展康复辅导[3]p402。在社区开展的社会工作和一对一的康复训练中,社会工作增加了残疾人康复训练指导服务的内容,同时扩展康复训练活动的范围。社会工作能够通过对受训的残疾人制订康复训练计划,传授训练方法,指导使用矫形器和制作简易训练器具,在总结训练效果的基础上重新制定新的康复计划,有利于残疾人康复水平的提高。社会工作还能增强康复知识的普及性。在为残疾人及其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和开展康复咨询活动的过程中,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将残疾人的康复训练主要集中于语言能力、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等方面。

(二)社会工作赋予残疾人教育更多操作性

教育康复工作是指运用文化教育及技能教育等对残疾人进行康复工作,帮助残疾人获得接受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机会。一般来说,教育康复在各地各级的盲校、听障学校、启智学校、儿童福利院、社区康复站开展,而在特殊教育师资缺乏的情况下,康复护理人员会承担一部分教育康复工作[4]p402。1994年《残疾人教育条例》的出台,保障了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但由于残疾人身体的原因,尤其是残疾儿童在享受教育中遇到比较大的困难,如遇到与同学相处不融洽,感到受排斥,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得以解决,社会工作者与残疾儿童,残疾儿童的家长以及学校的老师、同学等相关人员初步会谈,掌握残疾人的社会家庭背景,确定残疾人的问题所在与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予以治疗。社会工作的方法对残疾人教育发挥着其他方法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社会工作辅助残疾人职业康复的全过程

残疾人职业康复的关键在于提高职业适应能力,改变残疾人职业适应能力低、职业选择面小的局面。社会工作者通过对残疾人提供就业前的咨询和评估,对残疾人的治疗和训练,以及就业后的随访和持续支持,从而对残疾人提供全程式的职业康复。咨询和评估充分考虑到残疾人的从业心理、职业和岗位的兴趣、从业的劳动报酬及保护条件、残疾人的身体状况、技能素质与职业要求,帮助他们鉴别所提供的工作机会是否与残疾人的能力相符合。还从残疾人的心理和职业要求着手,提供相关训练,并随访与支持可以及时了解和反馈,解决残疾人就业后遇到的问题。当残疾人在职业活动中遇到困难或者失去工作,社会工作者和医生、护士、心理工作者、功能训练人员、康复工程人员重新制定康复治疗和训练方案,进行康复评定,为残疾人回归社会、重新上岗,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社会工作者就是根据这样的职业康复的内容与工作程序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给予辅导,从而更好地帮助残疾人获得就业机会[5]p402,虽然我国残疾人的就业率已经从“八五”时期的70%提高到“十五”时期的85%[6] P57-58,但在残疾人就业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工作在残疾人的职业康复整个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四)社会工作有效介入超越救助的危机服务

源起于社会救助的现代意义上的专业社会工作,虽然在助人服务的外延和服务领域方面已经大大超越了救助的范畴,但其实质内涵仍然是向受困对象提供援助性的行为和服务。大型的残疾人救助活动常发生于大规模的危机时期,而对危机的介入和处理却是一项十分专业的活动。由于社会工作者具备广泛的技能和干预技术,从而能够有效应对个人、团体、家庭、组织及社区所面临的危机事件。由社会工作者来开展具体的救助活动,比非专业人员提供服务将会更加有效,更加全面,更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如我国“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来自社会各界的社会工作者对当地受灾群众运用心理辅导,通过了解、分析、劝说、鼓励和指导等方法,帮助因震致残者正确面对自身残疾,树立乐观积极的信心,鼓励残疾人亲友理解、关心和支持他们;同时配合科学、规范的康复训练,帮助大批因震致残者走出灾难的阴影,从致残后的消极心理中解脱出来,重新开始新生活。

(五)社会工作的人本主义价值理念与社会康复相一致

社会康复是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使残疾人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包括法律政策保护、保障生存权利、创造无障碍环境、消除歧视与偏见、提供发展服务,以及协助残疾人获得经济自立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7]p402。然而当前我国内地民众普遍对残疾人仍存在一定的隔离心理或者排斥心理,这是残疾人在社会康复的过程中遇到的比较大的阻碍。社会工作是以人本主义为奠基的专业,其价值理念强调对人的人文关怀,提倡将人本精神运用于服务之中。如同我国香港地区的社会工作者在市民中以“有爱心”,“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等形象出现。社会工作运用于残疾人服务领域,可以将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植入内地民众的残疾人观,消除人们对残疾人的误解,更新他们的旧的残疾人观,培养社会民众对残疾人的接纳感和对残疾人的包容精神,让民众了解残疾人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构建尊重和关爱残疾人的良好风尚。

三、加强残疾人社会工作建设,提供更为专业的残疾人服务

残疾人服务事业在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推动下,必须由补救式的服务取向向制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应该将残疾人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庞大的残疾人服务系统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背景,以社区为依托开展残疾人专业服务;还应当不断增加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人力资本存量,发展和创新更为适用的社会工作理论,不断实践和探索,使各项残疾人福利服务政策能够真正得到执行并发挥实效。

(一)社工要以社区为依托开展残疾人服务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社会工作者应该利用其传统的专业优势,以社区为单位,为残疾人提供多方服务。目前,在全国226736个社区中已开展社区康复服务的社区占48.1%;另外,全国社区内残疾人总数达2553万,接受到社区康复服务的人数仅占29.6%[8] P62。可见,残疾人社区康复需求十分迫切,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工作者应人格魅力,关心帮助残疾人进行康复。让残疾人积极了解和参与康复活动,使康复工作取得实质进展,也通过专业的社工技术开展一些康复活动。如以社区内的残疾群体为社会服务对象,动员社区居民给残疾人更多关爱。可以开展关爱残疾人为主题的教育宣传活动,设立宣传栏让社区居民了解残疾人模范的事迹,了解残疾人如何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冲破局限实现人生价值。设置情景模拟游戏,让健全人感受残疾人生活困难以及所处的社会状况给他们带来的不便;举办社区残疾人与健全人联谊活动,减少残疾人自卑感,达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二)突出社工专业性优势完善残疾人服务

采用针对性的、专业化的服务手段和技能,有效解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困难,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发展自立自强的能力,提高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效率。并整合社会资源,合理筹资达到资源有效利用。抓住社会工作者具备联系群众的能力的优势,积极提高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协调沟通的能力,以及创造有效的组织结构以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服务对象、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将残疾人服务事业从过去局限于提供款物的救济,发展到现代以注重预防和发展为主的多元化、综合化的服务体系。因此,社会工作者将社会显在与潜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科学准确地评估,充分发掘和动员社会力量,并进行有效整合[9]。残疾人社会工作应当突出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服务。

(三)促进残疾人社会工作职业化队伍和机构建设

残疾人社会工作机构的自身建设如何,即组织制度是否健全、各项工作是否规范、管理是否透明等,很大程度决定残疾人社会工作机构能否吸引和留下优秀的人才。而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从制度上保证了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推动残疾人福利事业的组织化发展。完善残疾人社会工作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运作程序,对于社工人才的积累十分必要。目前社区康复协调员人数仅为13万,平均每个社区只有0.6个协调人员[10] P62,一个社区还不到一人,可见,康复服务的专业性人员缺口相当大。因此,我国需要发展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11]p20,以便更好的为残疾人服务事业输送专业人才,弥补巨大的人才缺口;当然要提供好的服务,还要求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具有更高的素质,因此还要不断丰富职业社会工作者的残疾人相关知识和工作技能。

(四)创新和发展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应用性理论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性的学科,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12]p8,由于康复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社会工作在残疾人服务领域的适应性和应用性更为必要。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地总结在残疾人服务工作中的经验,将残疾人服务知识综合运用在社工实务当中,为专业的发展建立更为庞大的、更为实用的理论体系。残疾人服务工作的实务经验和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相融合,必将对残疾人服务研究起到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的逐步深入可以促使残疾人服务的具体实践更加专业化,开创更多新的人性化的理念,可以极大提升残疾人服务的理论水平。因此,应不断创新和发展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应用性理论,增强残疾人服务工作的成效,推动残疾人福利事业发展。

--(本文摘自《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国际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论文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