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残疾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信息来源: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时间:2010-03-09 字体: [大] [中] [小]

冯永强 广州康复实验学校教师

摘 要:为了了解残疾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高校及残联部门对残疾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了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应对方式问卷(CSQ)对广州地区10所高校残疾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63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差,其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各因子分及总分,除了躯体化因子外,其它8个因子及总分与常模具有极显著性差异。残疾大学生在获得社会支持方面明显低于正常大学生,较多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对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不显著。应对方式对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存在显著相关。退避、合理化应对方式可进入回归方程。需改善残疾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引导他们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关键词: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残疾大学生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 and health among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and to provide bases for disabled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Methods With SCL-90,SSRS and CSQ,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the students in 10 colleges in Guangzhou. Date of 63 studen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Each score of SCL90 for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national norm.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had poorer social support than other students,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score of objective support and total score of support.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took negative coping style more often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self-abuse was found between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and normal ones. Coping styles was cor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Conclusion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have poorer mental health. Their positive coping styles should be guided to improve social suppor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or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s; Mental health;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一、引 言

心理素质是人基础方面的素质,它主要作为条件对人的生活全面发生作用。这方面的素质是人的所有其他素质乃至整个人生的必要基础和前提条件。这方面的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其他素质的形成、改善和提高,越低越不利于其他素质的形成、改善和提高。这方面的素质最容易发生病变,并因而使之弱化、缺乏甚至发生变态。如果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其他素质的形成、改善和提高,严重影响人生的幸福。残疾朋友因身体原因使本人其他素质受到影响的现实情况很多,因此,身体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对人生影响的程度也最大。残疾人心理是社会人群心理型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对于残疾人,心理上的康复比肢体上更渴望沟通及自我实现。目前,我国大约有6000万残疾人,身体的残疾导致了他们特殊的心理特点及与众不同的生活和行为模式。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已经在2006年4月1日正式启动,其内容包括全国及各省(区、市)各类残疾人的数量、结构、地区分布、致残原因、生活状况以及康复、教育、就业及主要需求等方面的情况,而对残疾人心理健康的侧重性不够。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体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到全民族的素质和精神文明的程度。重视心理健康建设,不断提高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已成为21世纪残疾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但由于每间学校中残疾学生所占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高校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没有、也不可能针对残疾人心理特点开展,高校在读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作为生活事件与应激反应的中介变量,影响个体的心理应激反应过程,也影响身心症状。社会支持是指以个体(被支持者)为核心,由个体和他人(支持者)通过支持性行为所构成的人际交往系统。应对是个体面临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作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个体的应对方式是个体的稳定因素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应对不仅可能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变化,而且随着个体社会支持状况而变化。高校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所有残疾人的心理健康,因为能够进入高校的残疾人是残疾人中的优秀者,其发展过程必然会引起其他残疾人的极度关注。广州作为中国的南大门,其残疾人教育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研究广州地区在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广州地区在校残疾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中介因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希望能为高校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2.1对象广州地区目前在校的残疾大学生为180多人(包括大专、本科,因某些因素,本文对残疾人研究生不列作考虑),其中肢体残疾约145人、听障残疾约10人、视力残疾约10人、多重残疾约15人①。为避免残疾大学生对调查问卷有抵触情绪,本研究没有采取贫困生集中测试的方法,而是通过走访、网络传送的方法,从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职业师范技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市残疾者英语培训中心等高校中随机抽取了75名残疾大学生,其中肢体残疾60人、听障残疾7人、视力残疾5人、多重残疾3人,发放了75份问卷,回收了7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63份,男性被试35人、女性被试28人,肢体残疾大学生58人、听障3人、视力2人、多重残疾1人,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2.7%。

2.2方法 采用以下相关量表调查

(1)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90道题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种症状因子和1个其它类。要求被试评定1个月以内的自觉症状,得分越高,症状越明显。

(2)肖计划修订的应付方式问卷(CSS),该问卷由62个问题组成,分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分量表,主要统计指标为6个分量表的均分。

(3)修订后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社会支持评定表是由湖南医科大学肖水源编制,共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考虑到研究对象是残疾大学生,其实际情况与成人有所不同,参考陈琴《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其对量表中的一些条目进行了修订,将第2题“同事”去掉;第3题“邻居”改为“同宿舍的人”;第4题“同事”改为“同学”;第5题去掉“儿女”,将“夫妻”改为“恋人”;第6、7题“配偶”改为“恋人”,“同事”改为“同学”,“工作单位”改为“学校”等。对修订后的量表时隔半个月进行小样本的重测,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9,说明修订后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仍有较高的信度。

2.3实施过程 根据被试实际情况,采取走访、网络等途径,使用统一指导语分别对被试进行单独测试,并当场收回量表。所得数据输入电脑,用SPSS11.5/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3.1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从表1中可看出,残疾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各因子分及总分,除了躯体化因子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焦虑症状、敌对症状、恐怖症状、偏执症状、饮食睡眠等各因子分及总分与全国常模对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说明了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差。

不同性别的残疾大学生的SCL90各因子分比较,除了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具有显著性差异外,躯体化、抑郁症、焦虑症状、敌对症状、恐怖症状、偏执症状、饮食睡眠等各因子分在男女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3.2男、女残疾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比较

虽然女性残疾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分及各项因子分均低于男性残疾大学生,但相互比较可看出,男女残疾大学生在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了男女残疾大学生在获取社会支持方面是没有差别的。

参考其它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方面研究的数据可得出,残疾大学生在获得社会支持方面是明显低于正常大学生的。

残疾大学生较多使用求助、解决问题等积极的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自责、幻想、退避等消极应对方式;男性残疾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求助方面的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女性残疾大学生(p<0.05),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得分低于女性残疾大学生,但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3.3残疾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社会支持对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不显著,也就是说,残疾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障碍的症状就越少。在社会支持得分中,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因子分对残疾大学生的抑郁症状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作用,残疾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特别是主观支持越多,就可以明显的减少其抑郁发生的几率。但残疾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敌对症状是存在正相关的,虽然不显著。

应对方式对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与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症状、恐怖症状等心理症状得分呈现极为显著的负相关,在遇到困难、挫折和烦恼时,多采用解决问题应对方式的个体心理问题就少。自责、幻想、退避的应对方式与各种心理症状得分呈现极为显著的正相关,即采用这些应对方式不利于个体缓解应激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心理问题较多。求助的应对方式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维护个体心理健康,从相关分析结果得出,求助的应对方式是与强迫症状、抑郁症状、恐怖症状因子得分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而且也与其它因为得分呈现负相关,只有在与躯体化因子是呈现不显著的正相关的,这说明求助的应对方式对维护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有重要的帮助作用的。至于为何所有的应对方式与躯体化因子均存在正相关,我们会在下面作进一步讨论。

3.4回归分析

以SCL90总分作为因变量,以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各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变量选入和剔除的检验水准分别为0.05和0.01,结果9个自变量中退避、合理化2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得到一个回归模型。

四、讨 论

本研究表明,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正常大学生差,也比全国常模心理健康水平差。在SCL90中,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因子分,除了躯体化因子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焦虑症状、敌对症状、恐怖症状、偏执症状、饮食睡眠等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对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残疾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具有强迫性行为、在与人交往当中具有困难、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状倾向明显、大多伴有轻度或者严重焦虑感、敌对症状明显、恐怖症状明显、对事情偏执、饮食睡眠存在困扰等等。

对比中国常模,如果个体SCL90总分超过160分,单项均分超过2分就应作进一步检查,标准分为大于200分说明个体有很明显的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心理咨询,大于250分则比较严重,需要作医学上的详细检查,很可能要做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而在63名男女残疾大学生被试中,SCL90总分超过160分的被试有26人,占被试总人数的27.96%。其中在160-200分之间的需要作进一步检查的有17人,占被试总数的26.98%;总分在200-250之间的有很明显的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心理咨询的有5人,占被试总数的7.94%;总分在250以上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需要作医学上的详细检查且很可能要做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有4人,占被试总人数的6.35%。这说明了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上水平不高,部分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残疾大学生是残疾人中的精英,时刻受到其他残疾人的关注,是其他残疾人学习的楷模。残疾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必然要比正常的大学生付出多倍的努力和汗水,其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水平应与其学业成就有相对应的正比关系,然而,本研究数据显示,残疾人大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存在着各种各样、有形无形的竞争,残疾人大学生要立足校园、要为日后走进社会争取更多的基础资源,必然要努力成为大学生中的优秀者,而要成为大学生中的优秀者,必然要加倍努力进入各种各样的竞争当中。除了部分心理素质很强、具有良好的环境氛围的残疾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能真正成为优秀者外,更多的残疾大学生由于身体上的弱势、环境的限制等等,在各种竞争中碰壁、疲于奔命,而且周围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各种歧视眼光,加上本身心理基础就弱,而且学校没有重视或者目前没有能力针对残疾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不同性别的残疾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除了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具有显著性差异外,躯体化、抑郁症、焦虑症状、敌对症状、恐怖症状、偏执症状、饮食睡眠等各因子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的。这说明了男女残疾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所面对的压力、事件大同小异,对其心理方面的影响区别也不大。女性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分明显高于男性,具有显著性差异。这除了与残疾人自身具有的心理特点有关外,也与常模中男女不同性别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方面存在差异相对应。

社会支持对人类健康的积极作用已得到许多研究的认证③④。在残疾大学生获取社会支持方面,虽然女性残疾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分及各项因子分均低于男性残疾大学生,但相互比较可看出,男女残疾大学生在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了男女残疾大学生在获取社会支持方面是没有差别的。然而参考其它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方面研究的数据可得出,残疾大学生在获得社会支持方面是明显低于正常大学生的,特别是感受到的主观支持明显低于正常大学生。可能由于残疾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没有积极去争取接纳与支持,而是回避、拒绝集体和他人的关心与帮助,对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满意程度不高,不善于支配与利用周围的各种资源。

虽然男女残疾人大学生在获取社会支持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根据数据可看出,男性残疾大学生在获取社会支持方面是优于女性残疾大学生的,这也许是和男性在获取社会支持方面向来是比女性主动有关。

可以说,大多数的残疾大学生是不善于利用社会支持来解决问题的,缺乏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习惯。社会支持来源的存在仅仅是一种潜在的支持,要使其变成现实的支持,关键在于高校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普及,残疾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利用。

在分析应对方式项目中发现,残疾大学生在面临困难时能积极主动地应对困境,较多使用求助、解决问题等积极的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自责、幻想、退避等消极应对方式。这说明了残疾大学生基本能正确面对困难、挫折,而且能采用正确的方式应对困境。男性残疾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求助方面的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女性残疾大学生,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得分低于女性残疾大学生,但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了男性残疾大学生在阅历、人际交往方面是由于女性残疾大学生的,进而表现在在应对困境方面比女性残疾大学生更有优势、更主动、更积极。这也许和男性在应对困境方面向来是比女性具有优势有关,即女性在遇到应激事件的时候更习惯于采取消极应对方式,这一结果和姜乾金的调查结果相一致⑤。

理论上说, 社会支持与精神病症状学存在负相关, 即自述有较多社会支持的学生, 也存在较少的症状⑥。我们从研究中发现,社会支持对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不显著,也就是说,残疾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障碍的症状就越少。与心理障碍的学生相比,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寻找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包括主观和客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这些发现支持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在社会支持得分中,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因子分对残疾大学生的抑郁症状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作用,残疾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特别是主观支持越多,就可以明显的减少其抑郁发生的几率。由于残疾大学生身体方面的原因,虽然他们在学业上积极奋进、在生活上顽强不息,但仍然期望能得到社会上的支持,以增强他们顽强拼搏的信心。哪怕没有物质方面的激励,只有一个肯定性的微笑、一声鼓励,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莫大的鼓舞,增强他们向上的动力,减少其抑郁情绪的发生。但残疾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敌对症状是存在正相关的,虽然不显著,这也许与其由于自身身体原因而产生的自卑心理有关。残疾大学生渴望得到社会的支持与认同,但对这些支持与认同却存在较敏感的心理、存在戒备心理。周围对其不恰当或者过分的关心、支持,在他们心目中就容易导致错觉,认为伸出支持之手的人别有用心,从而产生敌对心理。

应对方式对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认为,应对是决定生活事件是否影响健康的决定性因素⑦。本研究发现,应对方式与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与现有的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⑧。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与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症状、恐怖症状等心理症状得分呈现极为显著的负相关,在遇到困难、挫折和烦恼时,多采用解决问题应对方式的个体心理问题就少。这提示对残疾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重视对残疾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指导与矫正,培养对待应激事件的积极态度和积极应对方式,及时认识和矫正其消极应对方式,促进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自责、幻想、退避的应对方式与各种心理症状得分呈现极为显著的正相关,即采用这些应对方式不利于个体缓解应激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心理问题较多。这提示高校在对残疾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更加重视对大学生消极应对方式的识别与矫正,尽量避免消极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损害。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作用不是单一的。个体良好的心理状态可能为选择有效的应付方式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背景,而较差的心理健康状态会妨碍成熟应对方式的选择与使用。

求助的应对方式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维护个体心理健康,从相关分析结果得出,求助的应对方式是与强迫症状、抑郁症状、恐怖症状因子得分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而且也与其它因为得分呈现负相关,只有在与躯体化因子是呈现不显著的正相关的。残疾大学生通过自身加倍努力考进高校,这已经是对其心理素质的很好考验,但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当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更多的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以减轻内心的无助感。这说明求助的应对方式对维护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有重要的帮助作用的。

在研究中发现,在残疾大学生当中所有的应对方式与躯体化因子均存在正相关的。残疾大学生由于身体方面的缺陷,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自然会遇到比正常大学生更多的困难、不便、挫折。正常大学生在遇到这些困难、不便、挫折的时候,一般不会归咎于身体方面的因素。而残疾大学生就不同,他们在遇到这些困难、不便、挫折的时候,尽管更多时候不是由于身体的障碍,但也会想到由于自身身体不如他人而导致了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出现困难、不便、挫折,从而引发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和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等等。这也许就是为何所有的应对方式与躯体化因子均存在正相关的原因所在。

五、结 论

残疾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各因子分及总分,除了躯体化因子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焦虑症状、敌对症状、恐怖症状、偏执症状、饮食睡眠等各因子分及总分与全国常模对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说明了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差。

不同性别的残疾大学生的SCL90各因子分比较,除了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具有显著性差异外,躯体化、抑郁症、焦虑症状、敌对症状、恐怖症状、偏执症状、饮食睡眠等各因子分在男女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残疾大学生在获得社会支持方面明显低于正常大学生,男女残疾大学生在获取社会支持方面没有差别。

残疾大学生较多使用求助、解决问题等积极的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自责、幻想、退避等消极应对方式;男性残疾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求助方面的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女性残疾大学生,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得分低于女性残疾大学生,但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社会支持对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不显著。

应对方式对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对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SCL90之间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一个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退避、合理化2个因子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

对残疾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重视对其应对方式的指导与矫正,培养对待应激事件的积极态度和积极应对方式,及时认识和矫正其消极应对方式,尽量避免消极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损害,促进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本文摘自《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国际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论文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