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

信息来源: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时间:2010-01-13 字体: [大] [中] [小]

中央财经大学   黄 震

摘要:1989年《塔林行动纲领》明确了残疾人作为人力资源的开发战略,新世纪以来我国也有学者开始探索残疾人人力资源理论。但是我们对于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仍然认识不够深 入透彻。只有认识了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才能把握残疾人人力资源的根本特征,进而发挥残疾人的特殊比较优势,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残疾人  人力资源  特殊性  比较优势


Abstract: ”Tallinn Guidelines for Action on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Disability” in 1989. pointed out that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s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rategy. some scholars in China have also begun to explore the theory of human resource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in the new century. But the understanding of particularity of our human resource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re still insufficient in-depth. Only if we recognize the special nature of human resources of disabilities in order to grasp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resources of them,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can play a speci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create greater benefits for business and society.
Keywords: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human resources Specificity Comparative Advantage

在古代社会,残疾人由于其自身缺陷和长期的社会歧视,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累赘。早期社会的主流观念将残疾人看作是残废、后来称之为残疾,都没有看到残疾人具有创造社会财富的价值和潜能。现代社会,人们认识到残疾人自身具有的能力,称残疾人为残障人,表明残疾人在外界条件的帮助下,排除障碍之后同样可以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与健全人一样的作用。1989年8月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塔林召开了残疾人领域人力资源问题国际会议,认为1982年《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之后,“人们日益感到有必要对开发残疾人的人力资源问题给予更高的优先地位,特别是在教育、培训、就业和科技方面。”此次会议制定了《塔林残疾领域人力资源开发行动方针》,集中阐述了联合国在残疾人人力资源领域的九点 略。这是人类历史上对残疾人认识的一个飞跃,标志着残疾人人力资源理论的正式确立。

我国残疾人集中就业的福利企业 ,实际就是将残疾人当做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模式。但是,过去我国学者对于西方知识、管理经验太过于僵化的引用,却没有将人力资源理论或者观念 延伸应用到残疾人这一特殊而又庞大的群体上来,也没有及时注意到塔林会议的最新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也有一批真知灼见的学者等研究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有关理论。我国学者以往对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却没有充分注意和系统论述,中国残联系统内的同志也感觉缺乏系统透彻的残疾人人力资源观指导残疾人就业等工作。笔者2009年6月曾提出“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特殊比较 优势”的论断 ,注意到残疾人人力资源特殊性的一面,但是也没有就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专门展开全面论述。在此,本人拟专门就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做一初步探讨,抛砖引玉,以此向方家请教。

一、研究残疾人力资源特殊性的意义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 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 或者叫根据”。“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研究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其目的就在于把握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特殊矛盾,确定残疾人人力资源的本质,寻求问题有效的解决办法。研究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至少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研究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有利于全面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据我国

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口普查,全国各类残疾人为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34%。残疾人贫困问题突出,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如何解决残疾人的生存发展问题,这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在视察山东 时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全国8000多万残疾人的发展与进步,努力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要努力做好残疾人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残疾人问题的解决将对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解决残疾人问 题决不是将残疾人供养起来,或者对残疾人进行简单的保障救济。企图依靠救济式的方法解决残 疾人问题,是对残疾人基本劳动权利的漠视和残疾人人力资源认识的缺失。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是落实十七大“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根据残疾人人力资源的 特殊性规定,促进残疾人自身地发展,解决残疾人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残疾人自身的素质与 能力,以一个社会价值创造者与贡献者的身份来融入社会。由此可见,对残疾人人力资源进行开 发,全面落实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内在要求。而对于残疾人人力资源特殊性的研究,则是更好地 开发残疾人人力资源的前提。

(二)研究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有助于社会对残疾人观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残疾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累赘。残疾人被认为是社会最困难的群体。残疾人之所以成为社会的最困难群体,有其自身方面的一些原因,但是最根本的还 是社会对残疾人的认识不够。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对残疾人救助力度,残疾人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残疾人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残疾人自身劳动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残疾人先天上的缺陷。残疾人在某些领域、某些岗位上的工作并不逊于健全人,甚至可能还比健全人要做的好。但是社会并没有因为残疾人能力素质的提高,而给与相应的尊重与地位。截止到“十五”末, 我国全国残疾人已实现就业的2267万人, 全国有463.6万城镇残疾人实现就业,农村残疾人就业人数累计达到1803.4 万人。但是,仍然有858万有劳动能力就 业或达到就业年龄的残疾人没有实现就业, 失业率约为15%,并且残疾人新增劳动力以每年30万的 速度增长。而且,在已有的残疾人就业中,呈现出就业层次低,收入水平低,二次失业率高,发展不平衡等特点。社会对于残疾人的观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歧视态度依然存在。因此,树立残疾人是特殊性的人力资源观念非常必要。强调残疾人是人力资源,残疾人不是社会累赘,可以和健全人一起参与经济生活,为社会创造价值;强调残疾人的特殊性,说明残疾人有别于其他人力资源,他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必须尊重残疾人人力资源的这些特点来帮助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三)研究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有助于残疾人自身价值观念的改变

残疾人一生下来就饱受着家庭、社会异样的眼光,因为自身先天的缺陷,他们时时刻刻感 到周围的压力。自卑、压抑是许多残疾人朋友的共同特征,这往往给残疾人对自身价值评价设置 了一道障碍。不敢表现自己的能力、压抑自己的潜能。加上社会不健全的供养救助制度,残疾人觉得自己在社会无所作为。在实际生活中,残疾人的自身价值观念变成了与健全人竞争的绝对劣 势。在与健全人竞争同一工作岗位时,他们看到的却都是自己缺点,先入为主的就认为自己根本 没有竞争优势。而对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研究则要从根本上转变残疾人自身价值观念,帮助残疾人正确认识自己,认清自己在社会中应处的位置。从普遍意义上来讲,残疾人与健全人相比是有一定的劣势的,但是残疾人先天缺陷的同时,在其他方面却获得了加强,如盲人聋人的抗干扰能力非常强,听障人的绘画设计能力比健全人要突出等,说明残疾人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源。残疾人如果扬长避短,发挥健全人不具备的特长,同样能够实现自身价值。

(四)研究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有利于找到残疾人力资源开发的突破口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残疾人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简单地将以往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直接嫁接到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上来是行不通的做法。只有充分考虑残疾人人力资源与其他人力资源的差异,只有通过分析研究并理解透残疾人力资源的特殊性,才能真正找到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的钥匙。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只有在理论上吃透了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才能形成有关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的科学理论和全新思路,并在 实践中找到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推动残疾人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解决残疾人问题。残疾人与健全人相比,在社会竞争中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必须发挥残疾人特殊性的优势和潜能,才能 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残疾人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残疾人人力资源作为一种人力资源,首先具有一般人力资源的属性。

一是人力资源的时限性。时限性是指人力资源的形成与作用效率要受其生命周期的限制。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个人,其生命是有周期的,每个人都要经历幼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其中具有劳动能力的时间是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其各个时期资源的可利用程度也不 相同。无论哪类人,都有其才能发挥的最佳期、最佳年龄段。如果其才能未能在这一时期充分利 用开发,就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必须尊重人力资源的时限性特 点,做到适时开发、及时利用、讲究时效,最大限度地保证人力资源的产出,延长其发挥作用的 时间。一般而言,人在青少年时期是基本的人力资本投入时期,即基本教育期,通过这一时期的学习,使人力资源拥有了一般的知识劳动技能。在青壮年时期,则是劳动知识不断增长,技能不 断熟练的时期,这一时期,人力资源必须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壮年以后,人力资源的退化主要是指知识结构的退化,由于社会知识更新快,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外界人力资本投入才能使其延缓人力资源退化的进程。

二是人力资源的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之中,人力资源的形成、配置、利用、开发 是通过社会分工来完成的,是以社会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人力资源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由此产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现代社会中,在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个体要通过一定的群体来发挥作用,合理的群体组织结构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及高效地发挥作用,不合理的群体组织结构则会对个体构成压抑。群体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构成了人力资源的大背景,它通过群体组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力资源开发。因此,重视社会对残疾人的观念的引导,积极创造良好的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将对残疾人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是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性。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 劳动者自身的疾病和衰老是有形损耗,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老化是无形损耗。在现代社会,人力 资源的这种损耗呈现以下特点:首先,与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里较多地表现为有形损耗不同,现代社会更多地表现为无形损耗;其次,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新技术不断取代原有技术,而且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致使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老化加剧,人力资源的损耗速度越来越快;最后,人力资源补偿的难度加大,这是因为当今社会的人力资源损耗主要表现为无形损耗,而无形损耗的补偿比起有形损耗的补偿要困难得多;同时,由于人力资源损耗速度的加快,也使得补偿的费用越来越高。

四是人力资源的可再生性。人力资源的再生性不同于一般生物资源的再生性,除了遵守一般 生物学规律之外,它还受人类意识的支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力资源要实 现自我补偿、自我更新、持续开发,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注重终身教育,加强后期的 培训与开发。实现“人力资源损耗——人力资源发展——人力资源损耗——人力资源发展”的延长循环过程。

五是人力资源的能动性。能动性是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本质所在。其他资源在被开发 的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人力资源则不同,它在被开发的过程中,有思维与情感,能对自身行为作出抉择,能够主动学习与自主地选择职业,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源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其他资源进行生产,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人力资源具有创 造性思维的潜能,能够在人类活动中发挥创造性的作用,既能创新观念、革新思想,又能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发明新的技术。

六是人力资源的增值性。人力资源不仅具有再生性的特点,而且其再生过程也是一种增值的 过程。人力资源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创造财富;另一方面通过知识经验的积累、更新,提升自身的价值,从而使组织实现价值增值。
七是人力资源具有时限性,要求我们需要对人力资源适时开发、及时利用、讲究时效;人力 资源的社会性,要求我们为人力资源充分利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组织环境;人力资源的损耗性说明人力资源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伴随着知识技能增长与知识技能损耗的;人力资源的可再生性与可增值性,说明对人力资源适当的人力资本投入,能实现人力资源的自我补偿、自我更新、持续开发,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则说明对于人力资源的适当引导与恰当激励,则有可能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

(二)残疾人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具有其特殊属性。

一是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生产局限性。残疾人由于其先天或后天的生理、心理方面的缺陷,
使其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受到限制。其主要表现在,残疾人的就业领域范围狭小,残疾人就业成本 较高。为弥补这些先天的不利因素,残疾人用人单位必须花费一定的代价,来创造一种无障碍工作环境弥补残疾人生产活动中的不便。在对残疾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时,应优先考虑避开残疾人缺陷对生产影响较大的知识技能。

二是残疾人人力资源的受保护性。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身心的缺陷,不能在某些领域内像健全人一样,发挥自己的作用,或者因为社会观念的作用,其在社会中一直是以弱势群体的身份出现的。但这并不能剥夺其在社会中应该享有的平等权利。罗尔斯提出“差别原则”,指出对于先天不利者和同等者不能按照同样的判别尺度,对于先天不利者应该通过不平等的手段促进平等。先天的不平等,在后天方面应该得到一定的补偿。因此,国家政府对于残疾人采取一定的政策与立法倾斜,保障残疾人的基本利益。

三是残疾人人力资源的待开发性。有别于其他人力资源,受社会传统观念与残疾人自身局限的影响,残疾人长期是以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源形式存在的。残疾人的受教育水平低,劳动素质不高,社会对残疾人人力资本投入不大,是造成残疾人人力资源利用率低的客观原因。残疾人由于自身身心的影响,造成其生活目标丢失,生存动力减退等是残疾人人力资源利用率低的主观原因。

四是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特殊加强性。残疾人人力资源虽然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受到局限, 但是他们也有一些先天缺陷带来补偿性的先天优势。如盲人的抗外界干扰能力强,听障人在绘 画、写作、设计等领域拥有健全人不具备的优势等,都说明残疾人人力资源在某一方面能力缺失的同时,在其他方面获得了意外的特殊的加强。

五是残疾人人力资源的分化性。残疾人人力资源的分化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残疾人人力 资源素质差距悬殊,在残疾人人力资源领域,既有拥有一大批能力出众素质高的残疾人,这些残疾人生活在社会的顶端,但绝大多数则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劳动素质较低,残疾人的整体劳动素质不高。残疾人人力资源分化性的另一个表现为不同地区,不同区域残疾人的劳动素质、劳动 技能水平差异明显。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城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后天的培训以及残疾人的个人能力等要明显高于落后地区。

六是残疾人人力资源的高成本性。残疾人人力资源的高成本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人力资本投入高,由于残疾人先天的缺陷造成残疾人在教育培训方面接受能力障碍,加上教育培训硬件设 施投资,使得残疾人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投入巨大;社会投入成本高,国家对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必须实行政策倾斜以及就业生活等各方面的扶助,企业对于残疾人劳动力的录用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可能要应对周围歧视的眼光;就业成本高,残疾人在信息接收、匹配合适岗位等方面花费的成本较健全人高,而且企业在招聘残疾人时,往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来弥补残疾人先天缺陷带来工作的不便。

以上六个方面构成了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生产局限性,要求我们在对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时,应优先考虑避开残疾人缺陷对生产影响较大的知识技能,在对残疾人人力资源利用时,应该提供一些有力的辅助条件弥补其身心的障碍;残疾人人力资源的受保护性表明,我们不能以一般的平等原则对待残疾人,对待残疾人,国家政府应该进行一定的政策支持、立法保护与扶助;残疾人人力资源的待开发性表明,残疾人作为过去一种长期的对社会发展 不利的群体,他有转变成为一种被社会利用并为社会创造价值可能性的人力资源,残疾人应该作为一种人力资源来开发利用;残疾人的特殊加强性表明,残疾人在某些方面可能是具有特殊比较优势的群体,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应该重视这些特殊的优势;残疾人的分化性,说明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投入要有差别,要根据残疾人自身需求情况进行针对性开发;残疾人人力资源的高成本性,说明对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要不遗余力的投入。

三、残疾人人力资源特殊性的成因

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主观原
因,又有客观原因。另外,政府的政策,以及我国长期以来的人力资源观念对于残疾人人力资源特殊性的产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可以探讨历史的原因。人力资源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体力与智力因素,在古代,以农耕和手工业为主要劳动特征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体力因素是劳动中的主导因素。身体健壮的 在劳动中占有绝对优势,而残疾人由于身心的缺陷,在劳动中行动不便,因此对生产劳动的贡献不大,因而受到社会的歧视,被视为“残废”。而社会对残疾人也缺乏应有的保障与救助机制,或者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的生存问题。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残疾人事业的迅速发展仅仅 只限于工业革命以后,当然这之中有智力因素开始占据劳动主体要素的契机。我国的残疾人事业 的飞速发展也仅仅限于建国以后,到近几年来才逐渐引起高度重视,整个社会对于残疾人的看法仍然停留在历史眼光上。

其次我们需要重视现实原因。总体说来我国对于残疾人问题解决投入不够,虽然我国在这几 年来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但是,残疾人问题解决的过程毕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几年的发 展,还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问题。在过去几十年,残疾人救助保障设施没有及时跟上社会 的发展,如我国残疾人特殊教育资源、设施远远不及健全人的教育资源设施等,这进一步造成残 疾人群体与社会的脱节。我们针对残疾人特殊性的教育培训还极其缺乏,而现今我国国内劳动力市场饱和,国内就业竞争激烈,残疾人不仅要与健全人相互竞争,同时也要与周围残疾人竞争。就业的压力使得残疾人更觉得在社会立足的艰难。

再次是残疾人自身主观原因。不可否认外界条件的不利,确实能对一个人造成影响,但这并 不能成为一个人不能成才的借口。残疾人虽然先天缺陷,在社会中受到歧视,但是依靠自身的努力,获得社会的认可才是一个有所作为的成功者应该拥有的心态。既然先天的缺陷无法弥补,那么靠后天的努力来发挥自己的价值。仍有一部分的残疾人看不到自己的特殊性,无法跳出残疾的阴影,自暴自弃、任自沉沦才是自己在社会无法立足的真正原因。残疾人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认识自己的人力资源特性和潜力,融入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

第四是社会政策的原因。社会对残疾人观念的改变大概经历了从残废、残疾到残障这几个阶段。残废指社会将残疾人的能力完全忽视,残疾指社会认识到残疾人是由于疾病而造成劳动不便,残障则是指通过一定外界条件,残疾人可以通过和正常一样的无差别劳动为社会做贡献。而政府对残疾人制定政策也经历这几个阶段,从完全供养型救助型到部分供养救助型再到劳动福利型的转变,应该说供养型的残疾人救助制度给社会对残疾人的认识造成了很大的误导,认为残疾人就是在无偿的消耗健全人纳税的钱,是社会的包袱。因此,政府政策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公众对残疾人的错误观念。

最后,中国人力资源观念落后的原因也影响了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任何人都是一种人力资 源,只是其开发与否问题。残疾人可以说一种巨大的潜在的人力资源,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有可能对残疾人问题的解决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发挥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特殊比较优势

笔者通过多年在湖南精城公司的促进残疾人就业产学研合作,发现残疾人不是企业的包袱, 而是具有特殊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源。总体上,残疾人在就业市场处于弱势,但是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就业市场中有着特殊的比较优势。用一句古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放在合适的位置,寸就有所长。

在我们研究残疾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之时,常常会注意到残疾人在某一方面能力丧失的同时,在另一些方面的能力却得到了特别的加强。使得部分残疾人在从事某些特殊的行业时常常具有常人不可比拟的优势。这就是残疾人人力资源的显性比较优势。比如盲人从事按摩行业、音 乐,听障人从事绘画、写作、设计等,这些都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比较优势。发现残疾人这些特殊的显性优势,对于指导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残疾人的劣势通常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内在于残疾人的宝贵品格往往被人们忽视了,这些残 疾人人力资源的隐性比较优势也就是其内生比较优势。残疾人的隐性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他们的 性格、品质、学习能力等方面。

残疾人自尊心强,很注重别人对自己的意见看法。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导致他们朋 友甚少,性格内向,对别人评论的意见非常敏感。但是,敏感的同时也让他们变得小心翼翼,他 们害怕自己的工作的失误等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他们凡事都力求完美。在许多需要细心的行业,如按摩、纺织、以及数据输入等等工作,他们都表现的异常出色。因此,细心、办事认真、力求完美,使他们很容易胜任一些需要耐心、细心的工作。

通常残疾人的上进心强,学习欲望高。在许多地方,残疾人一生下来就被看做是社会的累 赘。因此,他们大多数是生活在逆境中的。但是,在逆境中,残疾人往往拥有一种想迫切改变命 运的心,他们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得到社会、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因而他们的进取心、他们的学习动力比其他人都要强烈。在盲听障学校,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学生努力背影;在与残疾人进行交 流中,他们往往展现出一种迫切想提高自己的欲望,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虚心向周围的请教。他们希望以自己出色的表现改变自己不利的处境。

残疾人思想品德素质良好,待人真诚。在内心拥有阴影的同时,残疾人表现出来的却是难得 的阳光一面。残疾人待人真诚、热情、理解并且善于体贴他人。对周围的朋友、亲人都是极尽可 能的照顾与帮助。在工作上也是认真踏实,兢兢业业,努力干好自己份内的工作。

残疾人对工作的期望值较低。对于工作来说,残疾人更加务实,更加珍惜机会,不会像健全 人那样好高骛远,对工作的条件、待遇等要求苛刻。大部分情况是残疾人一旦获得了某件工作,那么除非公司解雇或者来自各方的压力,那么他们一般不会选择自己跳槽或者辞职。他们对工作的待遇要求不是很高,并且对工作具有长期的稳定性,能展现出与用人单位风雨同舟的精神,这无疑是一些用人单位所期望的。

残疾人的用人成本较低。对于大多数残疾人来讲,只要他能获得自己胜任的岗位,那么他所 做的工作与健全人相比,那么就不会相差很多,甚至比健全人都要做的好。但是一般残疾人在这 些岗位上与健全人的工资待遇相比,普遍要低一些,因此,在一个岗位上,一个残疾人与健全人 都能胜任,残疾人无疑是具有低成本的比较优势。

我们国家的政策对残疾人的机会均等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形成了残疾人人力资源 的外生比较优势。由于国家对企业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将会进一步减少残疾人用工成本,我们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考虑政策比较优势对于促进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在某些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残疾人不胜枚举,从荷马、海伦凯勒到霍金,从孙膑、 司马迁到邓朴方和张海迪等等,他们都是充分认识和发挥了特殊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源。因此,无论是特殊教育的因材施教,还是残疾人自己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无论从人力资源指导,还是从企业发展用人的角度,开发使用残疾人人力资源,要充分认识其特殊性,发现残疾人的比较优势之后,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让他的综合比较优势用在最恰当的位置,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本文摘自《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国际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论文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