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及作用

信息来源: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时间:2010-01-13 字体: [大] [中] [小]

乔世东

(济南大学政法学院 山东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残疾人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残疾人是社会中的特殊困难群体,其生活压力大、经济承受力低、抵御风险力弱。因此,建立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可分为正式的社会支持与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两部分。而提高残疾人的社会进步意识,使其深刻认识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性,并使政府部门和社会大众支持关注残疾人支持网络,将对构建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e problem of disabled persons has increasingly aroused the concern of the whole society. Disabled group is a special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society,because they live in pressure, affordability is low in economic, and the ability of resisting risks is week. Therefore, building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of disabled persons has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 of disabled persons can be divided into formal social support and informal social support in two part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uiliding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that we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social progress of disabled persons to make them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community support and concern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of disabled persons.
Key words:disabled persons;social support networks; construct

随着社会的发展,残疾人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残疾人是社会中的特殊困难群体,其生活压力大、经济承受力低、抵御风险力弱。残疾人通常面临的问题诸如:贫困问题、就业问题、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婚姻家庭问题、政治参与问题、残疾人的发展权问题以及残疾人的自我成长问题。因此通过专业手法解决残疾人的问题、满足残疾人的需求是残疾人工作发展的方向。而建立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是解决残疾人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是一个借助外力的支持,通过与弱势群体成员自身力量的结合,提升社会弱者能力,增强参与社会的机会,从而达到改变他们弱势处境的目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专业,它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守望相助,也不是出于怜悯之心对个人的帮助,而是基于人的权利尊严,社会的公平与进步为理念的助人活动。虽然在目前社会工作在我国还不能为社会所十分熟悉和认可,但是在残疾人问题较突出的社会转型期,构建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显得十分的重要,对于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以及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必将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支持网络的含义

“社会支持”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它基于“支持需求是从人类基因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本能的福利”的观点,以心理失调的社会原因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病原学所采用的一种理论,用以说明互动、社会网络和社会环境对社会成员的心理受挫折感和剥夺感所产生的影响。对于社会支持理论的定义,各学派显得各有所言,本文采用了现代社会学的定义:即“社会支持是指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弱势群体所提供的无偿救助的服务”。因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把个体与各种社会关系交往视为一种相互关联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个体获得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从而获取社会资源、促进自身以及社会的发展,所以近年来,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接受。很多的学者通过社会支持网络在对不同的残疾人人群中的应用实践,证明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应用和构建社会支持网格是可行的,且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社会支持网络在更多的时候被看成一种社会资源,一种社会资本,不少学者认为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与帮助,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社会交换,作为一名社会支持网络的应用者,如何去使用、交换,获得社会支持网络资源,从而解决自身的问题,这是现时代社会支持网络具有的重要的操作意义。在这里可以用社会学的“差序格局”来解释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差序格局中以个人为中心,从中心格局往外,成员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所获得的社会资源也逐渐递减。社会支持网络既然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必然存在着一种“关系度”的问题。“关系度”指社会支持网络中成员间关系的的密切程度,即强关系、弱关系。格拉诺维特于1973年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对“弱关系”的强度,对于关系强弱的测度及弱关系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从互动的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四个维度定义了关系强弱,认为互动的次数多,感情较深,关系亲密,互惠交换多则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

格拉诺维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强关系是个人特质相似的群体内部形成的,因而个人通过强关系获得信息往往是自己所知道的,复率高。而弱关系往往是不同群体的个人之间形成的,由于这些个人间相似的程度低,难以形成共同的志趣,因而关系强度是弱的,他们掌握信息各不相同,因而弱关系可以将信息传递给不熟悉此信息的人。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就自发地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社会支持网络。如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结构和力量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下的家庭与家庭的互助互济,地缘基础之上的邻里、乡里的相互照顾等方式上。中国人很重视血缘关系,家庭和睦与家族兴旺是人们所期盼的,有些大的宗族甚至可以留下部分专门的钱物来接济、照顾族人中的老弱病残者。血缘关系就如同一张社会支持网络,最大可能地保护家庭和家族中的弱者。但是其空间范围以及支持力度是非常有限的。现代的社会支持网络相对于传统的社会支持网络有所不同。现代社会支持网络的伸延性表现为其结构更为复杂、关联性更为紧密、网络的辅射性更扩展、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更为强大。现代生活方式的社会化使得残疾人所面临的问题以社会化的形式出现,网络交往跨越了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范围,同时现代社会支持网络中的支持网络涉及到物质的、精神的、心理的等多层面,其功能并非日常生活困难的互帮互济所能比拟的。所以在现代社会中,残疾人在面临着更多新的以前所未遇到的问题:如农村残疾人土地承包权问题在内的残疾人权益受损问题,残疾人劳动权益保护问题,残疾人就业与失业问题,残疾人参政议政问题,残疾人贫困问题等等。

同时精神压力以及心理疾病是现代国家社会中较为常见的社会问题,许多人由于不能及时得到舒解而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值得指出的是人们对心理及精神问题所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之重视程度远远没有对贫困问题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重视高。以至于在部分地区,心理和精神支持还处于空白的状态,不少有类似问题的社区成员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极易诱发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进行心理和精神矫治是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也理所当然是社会支持中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因此,在解决残疾人问题上,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显得更加的重要。

二、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的构成

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社会支持的类型,国内外学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考伯认为社会支持可分为情感性支持,网络性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抚育性支持。韦乐曼认为社会支持可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支持、 大宗支持、经济支持、陪伴支持。库恩认为社会支持可分为归属性支持,满足自尊支持,物质性支持,赞成性支持,本文较倾向于认同台湾学者周月清的观点,他认为社会支持包括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种形式。非正式支持是指来自个人家庭成员、朋友、邻居、亲戚、宗教和和社团的支持,而正式支持指的是来自社会机构,如法制系统,医疗及社会服务机构。以下本文就从这些正式与非正式支持方式上对残疾人提供的情绪上或具体的支持方面进行阐述。

父母的支持。 一是物质上的支持。残疾人在成长、升学、就业、婚姻、事业等等方面来自父母的物质上的支持显得非常的普遍和需要,而且是终其一生的。二是情感上的支持和提供忠告和指导。残疾人是较易于情感宣泄的一个群体,在面临困难、面临挫折时,残疾人通常选择向可信赖的人宣泄情感寻求帮助,而在这一点上,父母属于最合适的对象,他们在安慰残疾人同时会提出忠告和指导,俗话说的好 “姜还是老的辣”。同时人是情感丰富的动物,残疾人更是如此。中国通常每到一个节日,如春节、国庆节、劳动节、中秋节等等,家庭成员就会到父母这边集合在一起,这是中国传统血缘关系的亲近风俗,这种集会的方式渐渐成为残疾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三是实际上的支持。在这一点上,父母对子女的实际上的支持包括在其一生,未成家立业时生活起居的照顾,求学就业的寻找,成家立业后对家庭、后代的照顾等等。

配偶的支持。配偶的支持通常指的是给予对方精神上和日常生活上的支持。配偶是一生与其相伴的对象,在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网络中配偶的支持显得非常的重要。一是物质上的支持。在这一点上因为夫妻双方在生活上共同支付生活费用,一方向另一方提供的物质支持是能被接受和认可的。二是情感上的支持。夫妻双方源于情感而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配偶对于残疾人提供的情感支持是残疾人生活中重要的支持,在面临没有配偶情感支持的家庭里,夫妻生活紧张,家庭不和睦,离婚、家庭暴力等等问题的产生大多源于夫妻双方情感支持的不和谐。三是实际上的支持。夫妻两人共同承担家庭包括抚育孩子、承担家务、社会交往、赡养父母、日常生活中的忠告与指导、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方面等等。因此,配偶的支持是一个残疾人在社会中各种角色扮演时必须得到的长期陪伴支持。

子女的支持。一是物质上的支持。包括父母的生活、养老等费用,这是一种义务性的支持,这种支持在于残疾人的晚期生活更加的迫切,是一种情感的回报。二是情感上的支持。由于大部分的残疾人是以家庭为主要生活领域的群体,他们往往情感较细腻,在不断的成长中他们面临着新的人和课题:如子女升学、子女就业、结婚等等。过去多少日子是为了子女而忙碌、为子女而工作,现在孩子长大了要走出去,作为父母责任一下子减下来了,但是一种油然而生的空虚感生长出来了。一种无用的感觉随之而来,因此对于女性来说,子女的情感支持显得更加重要,子女对其的情感支持在于常回家看看,常打电话。三是实际操作上的支持。包括照顾饮食起居,终其一生的照顾。

兄弟姐妹的支持。兄弟姐妹的支持包括几个方面:(1)物质上和情感上的支持。作为兄弟姐妹他们是建立在坚实的血缘关系基础上,这是因为兄弟姐妹从小就相互了解,一起长大,共渡难关。环境的相同,年龄的相近,使得兄弟姐妹在遇到困难时互相寻求帮助,作为物质帮助情感支持的重要对象。(2)实际操作上的支持包括日常生活中互相帮助,在自己的关系圈子里为其提供方便,在遇到困难时充当其后盾,同时提供信息、忠告和指导等等。

朋友的支持。残疾人在朋友支持这一块上因个体社交范围的广泛程度而有差异的。社交圈子较广的残疾人在朋友支持这一块可能获得更多的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持、忠告和指导。情感支持、忠告和指导在朋友支持这一块显得更为突出,因为他们可能作为局外人来提出指导与忠告,会更加的理性而有效。然而在物质支持上可能较之于家庭成员来讲不那么广泛。

亲戚的支持。在这里的亲戚的支持是指直系亲属以外的亲属。提供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上的支持。一是经济和物质上的支持。发生重大事件时,首先提供帮助的还是亲戚。这种比较稳固的支持和自我给予的态度在关键时刻是不能由一般朋友和正规服务来取代的。二是情感支持。亲戚这一群体,残疾人在面临情感支持时,一般想到可以信任和依靠的亲戚。亲戚尤其在提供同感和安全感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他们会感觉自己是被支持的。三是实际上的支持。在家庭面临需要大的帮助时,一般会请亲属朋友们过来帮助,因为这种帮忙是互助的,不会感到难为情和急于回报对方的。

邻居的网络支持。抛弃血缘而纯粹从地域来联系的网络,共同的生活环境为社会的互动和支持提供了充分的机会。这种支持在迁移机会较低的居民区,因为长期相识,建立深厚的友谊,互动频率非常高。所以联系也较紧密,即使是在流动性较高和互动性较低的小区里、 公寓里,互动也是在所难免的,如一些信件的收发,信息的传递,寄存东西等日常生活小事件的帮忙等。

宗教或社团的支持。许多残疾人由于自身的原因,本身性格依的赖性相对会强些,因此在宗教与社团中,对残疾人的支持更为广泛。一是物质上的支持。这一群体在对其物质上的支持上显得较小,仅限于提供一些实物的帮助和救助。二是情感上的支持。对于宗教和社团的信仰,让残疾人有一种寄托,对他们心灵的抚慰,让他们相信社会热心人士还在一直关心他们。这种情感上的帮助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单位的支持。一是经济和物质上的支持。在职残疾人可以从单位获得薪水、奖金、生育补贴等等。同时当经济困难时,有些单位还可以提供经济支持和提前支付薪水。二是情感上的支持。由于工作性质上的相同,同事之间进行更多的是社会性的聊天,这种社会性的聊天为残疾人提供了解除紧张和必要支持的功能。三是实际操作上的支持。包括单位领导、单位同事、单位资源等等为他们乃至他们的家属、亲戚提供方便。

正式的支持。正式的支持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NGO),专业的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机构。一是政府组织如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虽然居委会、村民委员会不是一级政府组织,但在某些方面发挥着政府组织的功能),民政、工青妇群团组织、残联和妇联等部门,他们的功能更多的是针对物质上贫困的群体提供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二是非政府组织。为残疾人服务的非政府组织不仅活跃在城市,很多的农村也出现了残疾人服务组织。这些非政府组织在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为他们提供包括提供法律援助、化解劳资纠纷、正当权益的维护、精神方面的支持、工作介绍、获得新的资本、促进残疾人与环境的整合等等。同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强关系相比,作为弱关系的非政府组织能够提供更多的异质性的信息。

三、构建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议

要构建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应提高残疾人的社会进步意识,使其深刻认识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支持网络不是一种静态的人际关系,而是一种人际沟通关系,它存在着互动才能达到的互惠,只有互动和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

因此,一方面我们应使残疾人认识到支持网络中强关系的重要性,同时充分去挖掘自身潜在的社会资本,积极有效地进行运用。另一方面应该让残疾人认识到遇到问题时弱关系的重要性,扩大他们与异质群体的接触范围和程度,拓展其视野,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媒介宣传、培训、游说等方式,让政府和社会大众认识到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对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辅助性功能,取得政府对非正式支持网络资源政策上的支持,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到社区、到村民委员会去深入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完善城市和农村对残疾人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针对残疾人的福利保障目标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一些相对可行的软件设施:如设立项目小组,开通更完备的残疾人热线,建立残疾人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和残疾人救助站等等。同时可以让更多的志愿者深入到农村、居委会、社区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建立有效的社会防治机制,对残疾人开展生理、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种最易唤醒残疾人自我健康意识和发展意识的氛围。在现有的残疾人工作人员中普及社会工作知识,使得为残疾人工作的人员能正确了解社会工作,了解残疾人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逐渐树立为残疾人服务的专业社会工作思想。让更多的民间力量如民间残疾人组织,大学和科研机构深度介入到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去,让这一网络支持资源的拓展者找到为其服务的平台,从而更好地开展服务,尤其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提倡对社会工作教育投入更多的教研经费。

综上所述,在中国,从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的构成方面可以看出社会支持网络具有这些特点:它在多数情况下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与帮助,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社会互动,而这种互动关系不但是短暂的、断续的,而且是长期的、持续的。它的互动方向同时是:单向的、双向的、横向的、纵向的、一维的、多维的、简单的、复杂的、主动的、被动的、消极的、积极的。互动的内容包括了物质支持、精神的支持和心理支持以及其它方式的支持。残疾人这一群体在面临支持时选择的范围是广泛的,但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中国人很重视血缘关系,在传统的家庭文化影响下,残疾人在寻求帮助时一般倾向于向最亲密关系的、最信任网络如亲戚、家人等强关系寻求。同时受助人很少主动寻求帮助,使得一些弱关系网络如:非政府组织,心理咨询机构等等专业的救助机构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出现了支持网络大,但是实际操作的支持网络小且极缺乏专业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社会问题认识的敏锐度的提高,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趋加快,人们感受到的心理压力也是日趋增大,不少人,尤其是残疾人在升学、就业、下岗分流、经商、恋爱、婚姻、事业等各方面遇到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残疾人在面对物质、精神、人际、家庭方面的冲击时,承受不了压力,出现了种种心理障碍,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因此,加强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网格和引导残疾人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网络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摘自《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国际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论文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