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起,作家王心钢和韶关本地党史专家梁观福开始筹备创作长篇纪实《赤焰》。他们对北江工农军的历史进行集中学习与研究。作为一支地方武装的北江工农军,在中国革命危急关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这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罕见的,其征战史亦可歌可泣。许多工农军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将火热的青春献给了革命和人民,值得敬仰。《赤焰》把讲述时间放在1927年4月上海“四一二”反革命事件前后,直到1928年4月“朱毛红军”会师,并重点介绍了周其鉴等革命烈士的背后故事。故事分为三大块:
一是北江工农军是如何建立的,为什么要北上武汉,其中发生了什么;
二是北江工农军是如何参加南昌起义的,又是如何随军南下的,经历了哪些战斗;
三是南昌起义失败后,这些农军战士如何回乡重树义旗,组织暴动,最后随朱德部队参加湘南暴动,会师井冈山。
今天,让我们来品读《赤焰》尾声:走上井冈。
再说,朱德率部返回宜章后,中共郴县县委书记夏明震派人送来一封信,请朱德部队支援他们在郴县举行暴动。
夏明震正是去年5月帮助过北江农军北上的那位县委书记,朱德满口答应。
2月4日,朱德率领工农军开到宜章郴州之间的良田镇,消灭了湖南军阀何键刚刚建立的两个营。驻守在郴州城里何键的部队闻之,弃城而逃。当晚,朱德率部开进了郴州。
5日,朱德、陈毅参加了郴县县委扩大会议,决定以郴县农民自卫军和工人纠察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师,由邓允庭任师长。
10日,朱德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主力离开郴州继续北上,向耒阳挺进。陈毅留守郴州,准备向东北侧击永兴县。
16日凌晨,朱德部队顺利地攻下了耒阳城。当日,耒阳召开了县委扩大会,决定成立各级苏维埃政府。朱德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在耒阳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师,由邝鄘任师长,邓宗海任党代表。同时,还建立了各区的独立团、县赤卫团和乡赤卫队,以及少先队等。
19日,朱德率工农革命军攻克永兴城。成立了永兴县苏维埃政府,并组建了永兴红色警卫团,由尹子韶任团长,黄克诚任党代表。
紧接着,朱德又率部队到安仁,歼灭敌军一个连。相继,资兴、桂阳等县相继举行起义,建立了苏维埃政府。
在不足三个月的时间里,在湘南各地中共党组织和农军的配合下,朱德率部先后占领了郴州、永兴、资兴、耒阳等县。在桂阳、桂东、常宁、汝城、安仁、衡阳的大部分地区,也纷纷举行了武装起义,革命风暴遍及20多个县,100余万人口,从而形成了湘南起义的高潮,有宜章等七个县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湘南苏维埃政府也建立起来,标志着整个湘南暴动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3月初,粤、桂、湘三省之间的军阀混战结束,他们勾结起来镇压湘南暴动,从南、北、西三面对湘南地区实行联合“会剿”。
面对这种情况,受“左”倾盲动思想影响的湘南特委,为打破军阀的会剿和粉碎地主豪绅的破坏阴谋,实行“左”的烧杀政策,断送了湘南暴动的大好形势。对此,朱德后来在《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一文中回忆说:湘南暴动时,“如果政策路线对头,是有可能继续扩大胜利,有条件在某些地方稳得住脚的。但是由于当时‘左’倾盲动路线,脱离了群众,孤立了自己,使革命力量在暴动之后不久,不得不退出了湘南。”
在这十分严峻的形势下,朱德当机立断,为保存革命力量,避免在不利条件下同敌人决战,决定率主力部队退出湘南,向江西井冈山地区转移。
4月28日,宁冈砻市,朱德、陈毅、王尔琢等人站在龙江书院门前翘首盼望,毛泽东率领着井冈山的队伍急匆匆地奔来。
快到书院门口,毛泽东加快了脚步,而朱德等人也快步迎了上去,两双手终于紧紧地握在了一块,久久不愿放下。
“润之兄,终于等到你了!”
“玉阶兄,久闻大名,今天有幸见面,欢迎,欢迎。”
艳阳当空,和煦的阳光洒在大地上,给这两位伟人涂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在朱德率领的上井冈山队伍中,就有北江工农军和乐昌农军,他们后来被编入新成立的第二十九团。新成立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其组织序列如下: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下辖两个师,1928年5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政治部主任:陈毅
第十师(原朱德部队)
师长:朱德(兼)党代表:宛希先
二十八团团长:王尔琢(兼)党代表:何长工参谋长:王展程
二十九团团长:胡少海党代表:乐民
三十团团长:刘之垦
第十一师(原毛泽东部队)
师长:毛泽东(兼)党代表:何挺颖
三十一团团长:张子清党代表:何挺颖(兼)
三十二团团长:袁文才副团长:王佐党代表:陈东日
三十三团团长:邓允庭党代表:邝朱权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开端,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胜利的正确之路。建军大业从此开始。
远方,一道道闪电在撕破黑重的铁幕。
故事到这里,本该结束,但有一句话说得好,历史是当下创造的,却是后人书写的。笔者在整理、撰写这段九十年前的血火史时,也有幸看到书中人物的不同结局,姑且作个小结,分享给列位看官。
北江工农军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的一部分,其组成人员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虽出身不同,受教育程度有差异,但抱持同一信仰,并为此前仆后继。在“长夜难眠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毛泽东诗)的漫长岁月中,不少人一个个倒下了,并没有看到“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的日子。如果要罗列他们的名字,那便是长长的一串:彭湃,阮啸仙,周其鉴,朱云卿,宋华,欧日章,梁展如,卓庆坚,甄博亚,赖松柏,赖德林,胡少海,王尔琢,蔡卓民,李载基,李翠基,李光中,李家泉,杨高林,李业,戚锦,刘清……
他们中藏龙卧虎,有诸多优秀分子。如北江农军学校负责人、工农军参谋长朱云卿。
朱云卿并未随北江工农军参加南昌起义,而是留在武汉任农政训练班主任。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后上了井冈山。1928年夏,出任红四军三十一团团长,取得草坳、龙源口大捷。1928年8月下旬,他和三十一团党代表何挺颖率三十一团留守井冈山,取得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1931年1月15日,苏区中央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项英为代书记和军委主席,毛泽东、朱德为副主席。朱云卿为总参谋部部长(总参谋长),成为我军第一位总参谋长。他主持编写了关于游击战十条原则的通令,提出扰敌、堵敌、截敌等方法,丰富了红军游击战的基本原则。同年5月,在第二次反“围剿”中,红军横扫300余公里,朱云卿英勇负伤,在医院中不幸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牺牲时年仅24岁。
在这支工农军队伍中,也有不少同志(如李甫、卢克平等)坚持到胜利,看到了新中国的建立。仁化籍的谭甫仁,在参加南昌起义时还是普通士兵。后来,他参加了长征、抗战、解放战争,一路建功立业,被授予共和国开国中将,官至昆明军区政委,成为北江工农军培养出来的最优秀的一员……
大浪淘沙,这些人物在历史长河中呈现的不同结局,都给后来者诸多启迪。对于北江工农军的征战史,笔者想以清代诗人郎若伊赞美杨家将的一节古诗作结:
少年驰猎志虹霓,横刀叱咤日色陵。
拥旌一怒千军骇,瞋目三关万马嘶。
扫一扫,关注广东残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