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 “粤北红色三部曲”之《潜流》第十九章:迎接胜利

信息来源: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时间:2021-04-13 字体: [大] [中] [小]

  长篇纪实《潜流》由广东省作协残联分会会长王心钢、韶关市作协主席荣笑雨和国家二级作家李迅共同创作,是第一部全面反映华南抗日战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史诗性作品,涉及的历史事件主要有广州沦陷、韶关成为战时省会,两次粤北会战,香港营救文化人、东纵建立和中共南委事件等,重点塑造了红色省委书记张文彬烈士的光辉形象,人物有血有肉,丰满可信。作品是基于革命现实主义之上的传奇想象,富有情节性、故事性、传奇性、可读性。通过此书,读者将真实了解到抗战时广东省委的烽火历程,感受一代共产党人为了民族解放的献身精神。

  今天,让我们来品读《潜流》第十九章:迎接胜利。

  1

  1942年底,形势渐渐有所缓和。中共南方局指示广东党组织以林平、梁广、连贯组成临时省委,决定国统区各地恢复组织的活动。1943年1月,中共广东临时省委成立,以林平为书记,梁广负责广州、香港、澳门等沦陷区的城市工作,其他地区由连贯负责。同年2月25日,周恩来来电,同意成立广东军政委员会,林平为主任,梁鸿钧、曾生、王作尧、杨康华、林铿华等为委员。并要求临委迁至南(海)番(禺)中(山)顺(德)游击区,实行精兵简政政策,严格保守秘密。

  中共前北江特委书记黄松坚在接到省临委“要由上而下层层恢复党组织”的指示后,开始着手恢复粤北地区的党组织活动。他先后派出原在粤北各地隐蔽的林名勋去英东,谢永宽去翁源,林华康去始兴,李信去连县,陈枫去氵琶从,徐沂去曲江,何俊才去清远,陈中夫去南雄,成崇正、李福海去英西。

  1944年10月,中共广东省委报请中共中央批准,决定全面恢复全省党组织的活动。随后广东省临委与潮梅地区、南路地区和琼崖地区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广东党组织陆续恢复和健全各级领导机构,广东党组织又获得了一次新的发展。

  然而,危机仍四伏,国民党特务们并没有放松对中共地下党的搜捕。

  中共后北江特委书记李守纯是一个老资格的革命者。他原名宋耀宏,1908年出生于广东花县狮岭黎村,父亲宋德良和母亲汤兴桂均在家务农,勉强维持一家生计。宋耀宏十四岁时,因同村恶霸宋威怀扬言要将他拐卖,在家乡无法安身,父亲只好通过乡亲宋继容介绍让他到沙面一间洋行里当童工。

  1924年7月,为抗议英帝国主义颁布侮辱中国人民的苛例《新警律》,中共领导沙面工人举行罢工,并取得胜利。这对已经加入洋务工会的宋耀宏来说,这是最难忘的一堂启蒙教育课。火热的斗争促使他在政治上迅速地成熟了。他积极投入1925年6月发生的省港大罢工,热情参加劳动童子团的工作,并在这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担任中共广东区委机要交通员,改名李守纯。

  1936年9月,中共北方局派薛尚实到广东恢复和发展党组织。薛尚实首先和一直坚持地下斗争的陈勉恕、李守纯取得联系,恢复了党在广东西江一带的组织活动。同年秋,李守纯受命赴广西,恢复了中共广西党组织与中央的联系。1938年11月,中共西江特委成立,李守纯被任命为特委书记。

  张文彬非常赏识李守纯的才干,1940年5月,将他调回设在南雄瑶坑村的广东省委机关任政治交通员。李守纯经常奔走于西江、粤中、南路一带,及时向省委提供各地情况。同年7月,省委决定将北江特委分为前、后特委,他被调中共后北特委,负责组织工作,并直接领导韶州师范党支部。1941年秋,他任中共后北特委书记。

  1942年5月,中共粤北省委机关遭到破坏,形势险恶,李守纯仍坚持斗争,克服重重困难,直接领导印刷合作社的组建工作。1944年初,他与韶州师范学校的党组织一起组织党员及进步学生,以国民党“挺二”战时工作队的名义到英德、翁源、佛冈一带开展宣传活动,为迎接东纵北上作准备。

  同年6月18日,他在韶关市东河坝住处约见两位地下党员,向他们传达省临委关于开展武装斗争的指示精神。他的爱人陈志良在屋外担任警戒。不料,叛徒吕有(原印刷厂共产党员)发现了他们的活动,向特务告密。

  第二天,李守纯夫妇即在住所被捕,关进了“基庐”。随即,整个韶关合作社系统的党组织遭到大破坏,邓重行、李骥、唐明、杨文晃、梁英、朱湛等各分社领导共l0多人被国民党当局逮捕。

  在“基庐”,敌人对李守纯施以竹筷夹手、坐老虎凳、吊飞机、木桩撞击胸部等酷刑,但他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还利用空袭警报之机,勉励战友坚持斗争。

  李守纯被捕后,引起了北江各级党组织的高度警惕。黄松坚根据整个北江变化的情况,向中共广东临时省委报告,建议将前后两个北江特委合并为北江特委,统一领导全北江的工作,形成更加强大的党组织,以推动北江抗日武装斗争的发展。省临委同意黄松坚的建议,并任命黄松坚为北江特委书记。

  北江特委决定成立以谢永宽为书记,陈枫、吴震乾为委员的中共路东工委,负责曲江、南雄、始兴、仁化、翁源、英德、佛冈、氵琶从等地(即铁路以东地区)工作。黄松坚仍然驻英西氵含氵光,负责整个北江地区的工作。

  2

  1945年初,是余汉谋最为难受的日子。

  在经历两次粤北会战后,驻广州的日军“老实”了许多,让韶关有了两年多相对平静的日子。整个七战区像条沙滩上的死鱼,不死不活地与日军对峙。偶尔拉拉小锯,余汉谋也嚷得满天下都知道。比如日军进军东南亚,收缩兵力放弃一些地区,他跟在屁股后面捡回博罗、惠阳、清远,便号称大捷。

  1944年1月13日,日大本营眼看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制定了一个挽救帝国命运的行动方案,叫“一号作战计划”。日军为打通粤汉线,在湖南发动了长衡会战,不到半年就攻下了长沙、衡阳,“百战将军”薛岳不得不率部败走湘南。

  9月,日军在南岳设立了第六方面军战斗指挥所,指挥驻衡阳的第二十军、驻广西的第十一军、驻华南的第二十三军。11月21日,日第六方面军向第二十、二十三军下达了作战准备命令,命令各部分向湘南、粤北集中。1945年1月,日军各部集中完毕,欲采取分进合击的方法,夹攻韶关,打通粤汉线。

  当时,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驻韶关市区,第十二集团军总部韶关东郊的大塘墟,韶关地区的防备部队只有六十三军(军长黄国梁,辖第一五四、第一六〇、第一八七三个师)、六十五军(军长张瑞贵,辖第一五二、第一五三、第一八三三个师)。由清远以东的氵琵口,经百步梯、汤墟、良口、牛背脊至龙门之线占领防御地带,阻击日军北上。另在韶关成立警备司令部,指挥地方部队,负责韶关的警备。

  余汉谋立刻命所部进入战斗准备状态,并命令第六十三军副军长李振指挥张光琼的一八七师负责韶关市区的防守任务。

  但余汉谋对敌情判断错误,认为日军只是要打通粤汉铁路线南段清远至广州的交通线,而日军由衡阳沿粤汉铁路线南下进攻韶关可能性较大,因而作了错误的兵力部署。把原配备在韶关以南地区的六十五军全部调驻韶关以北坪石,乐昌一带布防,准备顶住沿粤汉铁路线南下攻击韶关的敌人。清远、英德只驻有莫雄的几千杂牌部队,另英德大坑口有兵站掩护部队一个团。

  当进攻韶关的日军先头部队到达清远城附近的时候,国民党守军听到敌人炮车声响,居然误认为是农民牛车声,看到敌人便衣队运动前进,又误认为是农民,既不派兵搜索敌情,又不对敌情认真分折,一错再错,以致敌人长躯直入。

  大敌当前,国军第六十三军、六十五军主力却向和平、连南和全南方向转移。余汉谋率司令部转移到江西龙南。日军顺利占领英德、翁源。

  日军在前两次粤北会战中吃过广东军的亏,知道单纯从广州向北攻,赚不到什么便宜,这次他们用了一个让余汉谋意想不到的奇招。日军第四十师团从各联队中抽出精锐各以1个大队为基干,编成甲、乙、丙、丁四支挺进队。这四支挺进队采取特种战法,每队600余人,专门训练爬山和悬崖峭壁间突击偷袭,其任务是专门偷袭广东军指挥部,破坏后方交通、通讯,变后方为前方,使广东军陷于自相混乱之境。

  日军四支挺进队于1945年1月初秘密从湖南道县出发。他们穿着当地农民的服饰,取偏山僻径,分别直趋偷袭粤汉线自白石渡至乐昌间的桥梁隧道密布的铁路要地。薛岳和余汉谋都没防到日军在第九、第七战区之间的薄弱地带采取“偷袭”这一阴招。

  日军从两战区中间横切一刀,真的是防不胜防。这些日军简直是目中无人,在夜晚,每人竟然持一把火把,在山道上蜿蜒而行,明火行军。1月17日,一小股日军窜至新岩下桥的禄面塘时,被中国军队一个团截击,退入一个千多米纵深的大山洞,企图固守待援,中国军队士兵采取火攻,把200多名侵略者活活烧死在山洞中。

  1月18日,驻道县日军第四十师团主力直接挺进到坪石,在坪石停留了两天之后,准备南下配合攻占韶关作战。而在南面,日第一〇四师团出发北上,配合四十师团进攻韶关,形成南北夹攻态势。李振指挥韶关守军严阵以待。

  1月20日,日军在空军配合下,向韶关东北两面发起进攻。北面黄冈山,韶关守军凭借坚固的工事,打退了日军多次进攻。东面莲花山阵地,韶关守军抵抗数日后主动撤退。

  1月24日凌晨3时,日圆支队主力到达韶关南面四公里的莲花山脚。上午10时左右,日军与守军在韶关火车站内展开激战。日军抢先把太阳旗挂到月台的旗竿上。守军虽然数次登上旗竿,企图扯下太阳旗,均遭失败。中午时分,韶关火车站首先失守。当晚半夜,韶关守军拦腰炸断了曲江大桥。日军随即利用渡船完成渡河的进袭,打入市区。至此,韶关市区的东、南、西三面都受到日军的攻击、包围。

  1月25日黄昏,韶关守军向市街北部帽子峰靠拢。

  帽子峰顶的环形开放式碉堡和对面山头的定韶堡、铁路桥边的拱北堡同时失守,环形开放碉堡是第七战区司令部的战时指挥堡,定韶堡是由李汉魂题字、可驻扎一个连兵力、可火力覆盖铁路桥和浈江对岸的大型碉堡,拱北堡是扼守粤汉铁路的要塞。韶关守军准备作最后的抵抗。

  此时,余汉谋在接到韶关市区已受包围的消息,黯然下达了撤退的命令。1月26日半夜,一颗绿色信号弹从帽子峰上向高高的夜空升起。不久,市区北部骚动起来,韶关守军开始向仁化方向撤退。

  1月27日,日军“官兵长年梦寐以求的韶关,在付出大量战友的牺牲后占领”(日军战史语)。至此,韶关沦陷。日军打通了粤汉铁路南段的交通。

  韶关市区极少下雪,沦陷时适值连天降暴雪,路上积雪尺余,士兵们缺少御寒被服,患病冻伤者很多,无法作战。日军进攻韶关期间,市区百姓早已扶老携幼,能疏散的都疏散到就近市区各县及城乡躲避去了。市面一片萧条,商店停业,居民天天关门闭户,晚间狗吠声不绝于耳,坏人也乘机打、砸、抢,社会秩序已濒于无政府状态,真是满城风声鹤唳,人心惶惶。日军将宪兵司令部就设在中山路、民生路转角处(原建筑尚存)。

  荒唐的是,余汉谋撤退时,省政府主席李汉魂竟然不知道其撤往何方,只好带着省政府慌忙撤退。省政府民、财、教、建等厅长及省政府秘书长等,匆匆乘车逃往梅县地区的平远大柘。留下的省政府工作人员及家属人等约1000人,由于找不到车辆,只好徒步向乳源、连县逃命。这样,李汉魂的省政府陷于瘫痪状态达三四个月之久,连省政府的大印亦留在三四百公里外的连县的办事人员手中。

  3

  危难之中,不乏中流砥柱。

  在韶关市南郊二公里鹤冲乡南面公路旁山坡上,有一所学校叫“广东省立仲元中学”。该校始创于1934年春,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著名主革命家邓仲元先生而命名的一所纪念中学,校址设在广州文德路广雅书局内(今广州中山图书馆附近)。1939年广州沦陷后,校迁往韶关曲江鹤冲岗。

  日军进攻韶关时,苦于交通瘫痪,南迁困难,早已散学疏散了。师生们走的走,逃的逃,校园内几乎鸦雀无声,只有校长梁镜尧一家和大约50名左右的外地师生留校与“仲元”同生死、共命运。

  1月24日早上五时许,寒风凛冽,突然校园外枪声大作,梁镜尧被枪声惊醒,知道情况不妙,立即穿起衣服,唤醒住校的师生,准备应变。随即有人叫喊:“不好了!坟场铁路附近来了几十个‘萝卜头’(即日军),在向百姓开枪。”

  梁镜尧和高三级学生张永涛、梁加林匆忙赶到学生宿舍大声叫喊:“日军已到,我们不打他,他就要打死我们,大家准备战斗!”

  梁镜尧还是一名中校职业军官,有作战经验。他率领留校的30余名受过军训的高中学生,一口气冲到离学生宿舍约40米远的“军训、童子军大队部”里。房中并列几排木架,上面整齐地放着比利时造七九步枪70支、子弹50箱。一挺捷克斯洛伐克造的手提轻机枪,另外还有中国石井制造的木柄手榴弹两箱(100枚)。

  粱镜尧右手提起轻机枪,左手抓起两梭子弹,不顾一切地率先走在前面,并一面命令同学们继续搬子弹出来。紧接着,张永涛、梁加林等十余个师生也手持步枪、手榴弹跟着梁校长弯腰、箭步冲到篮球场,恰好和数名日敌相遇。

  梁镜尧立即卧倒、瞄准(双方距离不到50米),手中捷克轻机“嘞”“嘞”作响,火花四射,当即把两名日军送上西天。

  持枪的同学们亦各自走到大樟树下,凭借一棵直径只有一米的大樟树作掩护,找寻目标打击日军。刹时间,整个仲元中学、湘军坟场和铁路一带,机枪声、手榴弹声混为一团。张永涛个子高,力气大,平时打靶成绩很好。只见他打起枪落,两名日军应声倒下。

  日军没想到在这市郊外竟然遇到有组织的抵抗,以为碰到正规军,不断请求增援。很快,附近的日军聚集而来,打着“膏药旗”从铁路广韶公路两路夹攻“仲元”。

  梁镜尧扫倒一片日军后,躲到球场侧一棵小松树后换子弹夹,不料,几名日军迂回到校务处后,射出数发子弹,一发正中梁镜尧的后脑勺,他当即牺牲。

  “爸爸——”梁镜尧的长子梁铁见父亲中弹,怒火中烧,端起七九步枪,不顾一切地站起来,向偷袭的日军乱射,当即击毙三名鬼子兵。但梁铁也因身体暴露,身中数弹,英勇牺牲。

  由于敌我悬殊,寡不敌众,战斗持续了近30分钟,梁镜尧、梁铁父子,及张永涛、梁加林等近30名师生相继牺牲。日军也被打死24名,尸横铁路及校园四周。

  最后,疯狂的日军为报复,将仲元中学洗劫一空,并将校舍烧毁。所幸老弱病残少的师生、员工和家属则在战斗打响之时,已从校部南面向长乐村方向撤退及疏散。

  当时,疏散到乐昌北部的岭南大学教授冼玉清听到友人梁镜尧死难的噩耗,十分哀痛,作《挽仲元中学校长梁镜尧烈士》三首。其一云:“赤手撑持无斧柯,头颅如许奈伊何。干城竟属书生事,哭尔宁如哭国多!”其三结语云:“感逝伤时天欲问,《国殇》才读已吞声。”

  早在日军进攻韶关前,余汉谋已将他的战区司令部撤往南雄。在这撤退的大军中,也有被关押的共产党人的身影。

  一路上,李守纯一有机会就给同志们讲形势,指出不管情况多么险恶,敌人如何凶残,革命总是向前发展的,胜利终将属于我们。他还乐观地说,将来自己有机会出去,一定要加倍努力地为党工作,直到革命的最后胜利。他的话大大地鼓舞了同行的战友。

  李守纯带着满身的伤残,经过三天的长途跋涉,艰难地到了南雄。

  在那里,他染上了恶性痢疾。国民党特务又不给他治疗,病情日趋恶化,虽经同志们凑钱到监外请医生救治,但终因病情严重,无法挽救,在6月的一个晚上,牺牲于狱中。

  当时狱中的同志站在烈士遗体前,默哀致敬,个个泣不成声。难友邓重行还朗诵了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文中的一首小诗,为他送葬。难友们将烈士遗体放进他们共同集资买来的一副薄棺中,由邓乃炯护送出去,安葬于南雄县境的小山上。

  李守纯是“南委事件”后被捕、牺牲的粤北地下党的重要领导人。

  李守纯的妻子陈志良是韶关师范地下党支委员,他俩同时被捕。守纯牺牲后,因敌人查不到陈志良的证据,由韶州师范校长保释。陈志良出狱后去英德寻找党组织,恢复了组织关系,党派她往西北支队负责电台工作。1945年,在瑶山战斗突围时被捕,不久,英勇就义。

  烈士牺牲了,革命的烈火却越烧越旺。

  日寇打通粤汉线后,粤北地区沦为敌后,中共北江特委及时建立几支抗日武装部队,配合东江纵队北上粤北的“北江支队”和“西北支队”,对敌展开了战争。这一时期,北江党组织又获得大的发展,各级组织遍布北江城乡各地,党员人数从原来的200多人发展到日本投降时达1500多人。

  为抗击日寇,中共各地党组织动员了大批党员和进步青年参加各地游击队和东江纵队。潮汕游击队从几十人的队伍迅速发展为一千多人的韩江纵队。闽西南和粤东地区,在中共闽粤边委的领导下,于1943年7月建立经济武装工作队,后来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湘粤赣边纵队的前身。

  张文彬生前最为关心的华南抗日武装力量在战斗中成长。

  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扩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简称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到1945年3月,东江纵队已迅速发展为11000余人。一直在海南坚持战斗的由冯白驹领导的琼崖纵队发展到7700余人。珠江纵队也发展到2700余人。广东全省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燃起抗日战争的烽火,牵制着大约8万日军。

  为此,中共中央军委在对华南根据地工作指示中肯定说:“你们全体指战员在华南沦陷区组织和发展了敌后抗战的人民军队和民主政权,至今天已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使我党在华南政治影响和作用日益提高,并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

  1945年3月6日,中共中央发来关于华南工作方针的指示,决定将省临委和军政委合并,改为区党委,实行领导一元化,领导广东包括南路一切党政军民工作,并暂时兼管闽粤赣党的工作。7月6日至22日,中共广东临委在罗浮山召开干部扩大会议,传达和学习中共中央七大决议,正式成立中共广东区委,林平任书记。同时,成立与健全各地委的领导机构,主力向粤北挺进,建立战略根据地。

  林平,即尹林平,原名尹先嵩,江西兴国县人。1908年生,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任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书记,领导东江各县的党组织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南委事件后,他1943年1月任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书记,兼任东江纵队政治委员,担当起领导广东省委的重任。毛泽东曾于1945年2月12日在关于广东问题的电报批示中称林平“此人似很有办法”。

  为迎接由王震、王首道的八路军南下支队,建立湘粤赣桂边根据地,中共广东区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率第5支队等部共1500余人,从博罗横河出发,经龙门、新丰进入英德、翁源,挺进粤北,在粤北山区独立作战,坚持斗争,揭开新的一页。

  4

  “南委事件”后,中共各级党组织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营救被捕的同志。

  1944年6月4日,国共重庆谈判的中共代表林伯渠根据中共释放政治犯的一贯主张,向国民党代表王世杰、张治中等面交“交于解决目前若干急切问题的意见”一份,其中乙项“关于两党悬案者”的第八条郑重提出:

  请政府饬令党政机关释放各地被捕人员,例如皖南事变时被俘的叶挺等,广东的廖承志、张文彬等……此等人员,均系爱国人员志士。请予恢复自由,以利抗日。

  6月20日,周恩来、董必武还专门致函国民党行政院长孙科,请其设法营救廖承志。

  赣南战事吃紧。宋庆龄、何香凝为身在狱中的廖承志担忧,不断向蒋介石提出释放要求。何香凝再三质问蒋介石:“廖先生仅此一条根,我去年到江西想看看承志,结果都未让我见到。你们究竟把他弄到哪去了?”

  迫于舆论和安全的压力,蒋介石决定将廖承志由江西解往重庆,并特电令曹浩森转令江西军统站站长邓树勋,负责押解廖承志到重庆。中统特别派遣专人但功元一同前往。他们几经周折,才由赣州乘撤退飞机抵达重庆,先后将廖承志囚禁于渣滓洞、“白公馆”和“黄家院子”。

  1945年夏天,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在大会上,周恩来向中共中央汇报了廖承志的情况。与会代表听了廖承志在狱中英勇斗争的事迹后,都十分钦佩他的坚定立场和革命气节。于是。仍身在狱中的廖承志以最高票数当选为3名中央候补委员的第一名。

  同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喜讯传到重庆歌乐山头,廖承志虽然一度热烈欢呼,但是仍然处于国民党的监狱之中,空有一番报国壮志却插翅难飞,直到1945年冬依然如故。在一个下雨的深夜,廖承志大声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深为毛泽东那巨大的气魄和必胜信心所鼓舞,写出《沁园春·雨夜》抒发自己的愉悦心情:

  风啸松林,午夜囚窗,冷雨斜飘。听嘉陵江下,惊涛拍岸;北天极目,洪浪滔滔。岳撼幽燕,飚狂鲁齐;助我豪情万丈高。千雀跃,庆山人无恙,倍昔妖娆。

  横磨宝剑添新,教跋扈桓温为折腰。梦千军斜出,直趋蜀道;金陵吟唱,大显风骚。快刀断麻,摧枯拉朽,壮丽金堂着后雕,天将晓,任深埋黄土,笑仰明朝!

  随着全国人民要求释放政治犯的呼声日益高涨,随着宋庆龄、何香凝和国民党高级官员要求释放廖承志的压力日益增加,蒋介石为准备国共和谈,派张治中给何香凝送去法币10万元,作为赴重庆的路费。

  何香凝斩钉截铁对张治中说:“去重庆路途遥远,崎岖难行,这10万元钱请你带回去,告诉委员长,何香凝不要别的,只要儿子!”

  蒋介石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只得亲自出马接见廖承志,企图在与毛泽东进行重庆谈判之前劝降为其所用。

  廖承志穿着军统特务给他定做的一套崭新的中山装刚刚走进客厅,就听蒋介石煞有介事热切地带着浓重的奉化腔叫着:“承志贤侄在哪里?承志贤侄在哪里?"

  蒋介石以为廖承志会像他的所有部下一样恭恭敬敬地敬礼,而廖承志却在客厅一角座位上微微欠身,用自制竹根烟斗在桌角敲了两下,算是回应。

  蒋介石心里不痛快,却满面含笑主动开口:“承志啊,好久不见了,令堂大人呢,她好吗?”

  廖承志软里带硬回答:“感谢世伯让我隐居了四年,音讯全无.我妈妈的情况,世伯一定比我更清楚!”

  蒋介石忙换了话题:“承志,我与令尊是同志,你的名字就有继承令尊大志的含义的吧?你我也应该还是同志才对嘛。”

  廖承志鼻子“喷”了一下,微笑着说:“同志也有互相背叛的,所以不是什么人都能成为同志的。”

  蒋介石厉声训斥道:“那么,我们是谁背叛了自己的同志,你现在在帮助我们的……对手,你这样做,对得起令尊吗?”

  廖承志理平和地回答:“如果有人背叛了正义和信仰,那他是不是就已经背叛了同志了?那些同杀害我父亲的人称兄道弟的人,对得起我父亲吗?”

  蒋介石被抢白得有点不自在。“承志,你还小,主义这种事情太复杂,复杂得很哪,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东西,我们也少谈主义,多解决问题,冤家易解不易结呀。”

  “世伯说得对,冤家宜解不宜结。你把那些所谓的政治犯放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包括我。”看蒋介石脸色有点不对,为不把关系搞得太僵,廖承志装满烟斗点着美美地抽上一口,故意伸手让蒋介石:“世伯,烟能顺气,你来一口!”

  蒋介石哭笑不得,摆摆手说:“承志,你让我尴尬了,我是没答应放你,但也没想到中统会对你这样,我很不高兴,我是很恼火的,很多事情他们是背着我做的,我已经委托文白(张治中)向令堂做了个说明,你把它理解成道歉都可以,我这么做也只是想把你留在我身边,说吧,你想干点什么?立委会、行政院、科学院,啊,你挑。”

  廖承志把烟斗一敲:“我什么都能做,就是打内战很外行。”

  廖承志的轻慢让蒋介石生气了。“就算你年轻气盛也要知道天高地厚,话要想好了再说。”说完拂袖而去。

  1946年1月22日,廖承志刚吃过早饭,一个军统特务突然通知廖承志收拾东西,廖承志以为蒋介石恼羞成怒要枪毙他,就做好从容就义的准备,上了吉普车。车子一直开到一座大楼前。廖承志抬头一看,门口挂着“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牌子,只见面容清癯、身穿长皮袍的邵力子迎上前来说:“承志,你今天自由了,可以回去了!”

  廖承志以为邵力子是蒋介石请来的劝降者,不予理会,邵力子见状,急忙给周公馆打电话。不一会儿就听到熟悉的咳嗽声,廖承志立即分辨出周恩来的声音,顿时浑身血液都沸腾起来了,激动得说不出半句话来。周恩来激动地说:“小廖,我马上过来接你。”

  不一会儿,周恩来就出现在门口。他上前与廖承志紧紧拥抱:“小廖,你自由了,跟我回家吧!”

  廖承志跟随周恩来乘坐一辆黑色轿车来到中共代表团的驻地。他走下轿车看到邓颖超站在台阶上,鼻子马上酸了。

  邓颖超红着眼睛走上来,像亲姐姐一样拥抱廖承志,亲切地说:“小廖,你吃苦了。来,穿上这件衣服,你母亲特地交代,出来就穿上。”

  廖承志出狱后的第一张照片,就是穿着这件衣服手握自制的竹烟斗跟邓颖超的合影。

  邓颖超告诉廖承志,政治协商会议在1946年1月10日开幕后,中共代表团据理力争,要求立即释放叶挺、廖承志,宋庆龄、何香凝也不断向蒋介石施加压力,迫使蒋介石不得不以交换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等人为条件,下令释放叶挺和廖承志,廖承志是抗战胜利后政治犯获得自由第一人,随后是叶挺。

  同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多方努力,叶挺始获自由,他出狱后第二天即电告中共中央,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已于昨晚出狱。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并请答复。”3月7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电告叶挺批准其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亲爱的叶挺同志”相称……

  廖承志由衷地感受到组织和亲人的温暖和关怀,他不顾四年坐牢诸病缠身,诚恳地对周恩来说:“我已失去四年时间,必须用加倍的工作来补偿!”

  周恩来了解这位小弟弟的心情,同意他边工作边治疗疾病,邓颖超关心地问道:“小廖,给你妈妈写信了没有?”

  “还没有,报纸上有我出狱的消息,我想她们会知道的。”将近四年的铁窗生活,把廖承志磨练得更坚强更成熟了,他紧紧握住周恩来的双手,要求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

  廖承志很快投入紧张的工作之中。3月21日,廖承志作为中共代表,飞往广州,在这里他见到了军周部第八执行小组中共代表方方、东江纵军司令员曾生、政委林平。他们再度合作,与国民党广州行营主任张发奎等谈判东江纵队改编北撤问题。

  经过激烈斗争,廖承志等人胜利完成任务,东江纵队主力2583人安全北撤山东。

  珠江河畔,战友见面,异常兴奋与激动。廖承志、方方和林平三人,紧紧拥抱着。他们共同回忆在抗战时的艰苦的战斗历程,深情怀念在中共南委事件中英勇献身的张文彬等革命烈士。面对滔滔江水,他们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抗战时广泛流行在粤北地区的一首由两位年轻的地下党员卢灿和马鲁所谱写的歌曲《红色马》,以寄托对烈士的哀思:

  矫健的姑娘

  谁给你披上这件红衣裳

  壮丽又漂亮

  为了搭衬红衣裳

  我愿赠你一匹红色马

  让你飞翔

  飞翔在自由无限的原野上

  像碧空的一颗红星荡漾。

  正是南国最美的三月。南岭大地,郁郁葱葱,一株株英雄树含苞怒放,像远天燃烧着的火红火红的朝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