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主要工作情况汇报

信息来源: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时间:2005-12-09 字体: [大] [中] [小]

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残工委副主任 崔仁泉

2004年6月14日

尊敬的汤小泉理事长、吕世明副理事长、郭德勤理事长,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2000年,中国残联、省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赋予我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的光荣任务,这是对我市三个文明建设尤其是残疾人工作的充分肯定、极大信任和有力鞭策,在此,我谨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感谢中国残联和省政府残工委对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同时对各位领导莅穗验收表示热烈的欢迎!

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北缘,毗邻港澳,是华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岭南文化中心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城市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三,各项经济发展指标稳居全国前三位。目前,市辖十区和两个县级市,户藉总人口725.19万人,共设街道办事处118个、镇63个。

按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确定的3.87%的比例,广州市现有残疾人约28万,为维护广大残疾人的合法权益,1989年成立了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15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特别是过去5年来,残疾人工作在政府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多项工作成绩排在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出色地承担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精神病综合防治康复、无障碍设施建设、专门协会工作等多项国家试点城市、示范城市任务,连续7年在全省残疾人事业考评中获总分第一名,“全面、领先、创新”成为广州市残疾人工作的显著特点。

2000年我市承担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任务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都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各项工作都得到较大发展,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 残疾人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01~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要求重视、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其中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提出“努力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的任务。在经费保障上,各级残疾人事业经费都列入了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增长逐年加大投入,经市残联口投入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从2000年的1301.6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3766万元,经市残联口用于残疾人事业的财政拨款从2000年的3千多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1亿5千万元。

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班子也非常关心残疾人工作的进展。一把手亲自过问残疾人工作中的一些重要项目和关键决策,市委书记、时任市长的林树森同志和现任市长张广宁同志均主持常务会议研究残疾人事业法规、规章,2001年“全国助残日”时任市委书记的黄华华同志发出《为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致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全市人民的一封信》,2002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与来穗调研的邓朴方主席会面时,汇报了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并就如何完善薄弱环节交换了意见。市政府主管领导则在全过程积极参与并推动创建工作的进展。2000年底时任副市长张桂芳同志和市政府副秘书长欧阳知同志专程前往深圳,向中国残联邓朴方主席汇报了实施方案的制订情况。2001年张桂芳副市长代表市政府签署创建示范市责任书。 2004年3月副市长苏泽群同志、市政府副秘书长崔仁泉召集市政府残工委成员及各区、县级市分管副区长(副市长)召开了促自检、迎验收的工作会议,随后,崔仁泉副秘书长受苏泽群副市长委托向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王新宪汇报创建工作完成情况,为迎接6月份的正式验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市政府残工委各成员单位将残疾人工作纳入本部门计划和规划,2001年由18个部门联合印发了贯彻市政府《广州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总体方案》的10个配套方案,其后,我市又先后设立了无障碍设施建设联席会议、特殊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等由包括残联在内的政府各部委办局组成的议事协调机构,残疾人有关工作成为主要商议事项或重要商议事项。在开展各项工作时,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形成了运转良好的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工作机制。

二、 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健全

组织建设是事业发展的基础保证,创建期间,我市重视加强残疾人事业的组织建设,2001年重新确定了市残联主要任务、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三定方案,其后,在其他单位不同程度压缩机构和人员的情况下,还批准建立了5个残疾人服务机构;几年来,陆续完成了区级残联的机构改革工作,成立了广州开发区残联,各区、县级市残联编制一般为5~6人,加上事业单位近20人;2002年市编委《关于重申街镇残联会机构编制问题的通知》明确了街、镇残联的按中层机构规格管理、按中层干部正职级别配备专职理事长的建制和配置。目前,市、区(县级市)、街(镇)都建立了残联,84%的社区居(村)委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各级残联有牌子、有人员、有经费、有场地、有工作内容,机制健全,有效地履行“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

为提高残联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我市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尤其是优秀残疾人脱颖而出的氛围,在全市残联系统形成了一个“为公、勤政、团结、廉洁”的领导集体和一支“熟悉业务、热情工作、乐于奉献”的残疾人工作队伍。目前市残联领导班子及理事会中,残疾人比例均达50%,包括肢体、视力和语言听力残疾人,基层残联也有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工作者。

三、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一直是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我市凭藉迅猛增长的经济实力,按照实施省委、省政府“十项民心工程”的要求,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加强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切实改善残疾人、尤其是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我市从1996年起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至2002年,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基本纳入该制度,受惠残疾人达1.6万人。在此基础上,我市从1999年起实施重度贫困残疾人专项补助制度,对领取最低保障金的一级重度残疾人发放每月100元的专项补助金,2001年发放范围扩大至二级重度残疾人,受惠人数和发放金额从创建前2000年的3502人、392.64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12150人、1451.76万元,使贫困的重度残疾人得到了特殊救助。

医疗保障方面,我市建立了覆盖广泛的医疗救助体系。早在1995年我市就开始实施贫困精神病人免费门诊制度,仅2003年就有1.7万名精神病人享受免费医疗门诊;从2000年起实施民政基本医疗救助制度,凡属低保而又未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每人每月由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4%的给予基本医疗救助。创建工作开展以来,2002年建立了城镇特困人员重大疾病医疗资助制度,对患有包括重度精神病在内的3类14种重大疾病的城镇特困人员给予最高2万元的资助。2003年建立了贫困残疾人慢性病医疗救助制度,对患有16种慢性病的贫困残疾人给予每年最高2万元的医疗救助。这些制度,扩大了残疾人医疗救助的受益面。

创建期间,贫困残疾人的住房困难得改善。2002年启动农村助残安居工程,由市、区(县级市)、镇三级共同出资对农村双特困户房屋进行重建或维修,每户配套资金3万元。该做法受到中国残联的充分肯定,并在第四次代表大会期间向各地残联推广。至今已完成一期工程800多户的建设,2004年将建设二期达600多户,同时进行拾遗补漏工作。

四、 积极开展基础性工作

为实现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市还积极开展法制和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事业理论建设等基础性工作。

法规和制度建设是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更有效地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基础,创建期间,我市制定了《广州市残疾人专用机动车管理办法》和《广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规定》两个政府规章,颁发实施了《广州市残疾儿童首报登记办法》,使一些以往管理难以到位的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信息化是残疾人事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市在1999年就对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做出总体规划,2000年以来,我市建立了市残联主网站等三个专门网站,实现残联办公自动化,建成连接区、县级市残联以及各直属单位的残联局域网,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与市劳动力市场联网,完成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残疾人保障子项目立项工作,由于成绩突出,2003年我市残疾人事业信息化经验在全国信息会议上予以推介。

残疾人调查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创建前后,我市进行了两次残疾人调查。2000年共调查了7万多残疾人。2004年初进行第二次调查,对象约为13万人,编列条目160条,内容比上次增加1倍以上。这两次调查有利于更深入全面地掌握广州市残疾人的基本状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

在残疾人工作真抓实干了十多年后,理论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市从2001年起启动了事业理论研讨活动,成立了残联系统研讨队伍,与省法学会、市社科联、市社科院等单位联合开展残疾人课题研讨活动、举办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并促成“沿海城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年会制度的形成。三年来,理论建设成果显著,编印论文集2本,出版理论研究丛书3本,在残联系统及社科界形成残疾人问题理论研究的氛围。

五、 积极探索开拓性工作

由于历史、经济及理念等原因,现有的残疾人工作体系与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存在部分不适应的地方。为此,我市根据残疾人的现实需求,参照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先进理念及模式,在创建期间,开展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对残疾人工作体系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如2001年建立了为残疾人提供体育锻炼和竞技场所的广州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2002年建立了为盲人、听障人出行和通信提供信息支持的紧急呼叫中心;2002年建立了解决中、重度肢体残疾(脑瘫)儿童少年入学难问题的广州残疾人康复实验学校;2003年建立了为智力残疾人提供庇护性就业的广州市残疾人展能中心;2003年立项建设为残疾人提供文化交流平台的广州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2004年立项建设为精神病康复者提供从医院回归社会的过渡性服务的广州市康宁果园场等。这些项目使各类残疾人得到更全面更完善的服务,对其他兄弟城市残疾人工作的拓展创新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为我市残疾人事业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三年来,我市残疾人工作各个领域都取得新的突破,但也必须看到我们的工作还有一些不足,距离中国残联和广大残疾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保持创建期间的工作劲头,扬长避短,开拓进取,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残疾人事业,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