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自检报告

信息来源: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时间:2005-12-09 字体: [大] [中] [小]

广州市人民政府残工委副主任 宋卓平

 

(2004年6月14日)

尊敬的汤小泉理事长、吕世明常务副理事长、郭德勤理事长,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2000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向广州市提出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的要求,广州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于2001年2月16日向全市印发了《广州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总体实施方案(2001—2003年)》(穗府[2001]15号文),随后各有关部门制定了10个配套方案。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区、县级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市人民和广大残疾人的共同参与下,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广州市的残疾人事业快速向前发展,为广大残疾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为迎接国家和省对创建工作的验收,我们在2003年底到2004年初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自检,召开了多次动员会议和市政府协调会,对已达标的工作继续巩固,对未达标的工作进行分析、跟进和拾遗补漏,至2004年5月底止,共对12个部分的61项173条进行了自检评价,其中:完成114条、基本完成42条,合计156条,占90.2%;未完成17条,占9.8%,从整体来看,我市已基本达到“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的要求。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残疾人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康复网络与服务不断丰富。三年来,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重点逐步从医疗转移到训练、从医院转移到社区,重点开展了社区康复和精神病防治康复,实现了残疾人社区康复与社区卫生服务接轨,相关工作纳入农村卫生工作体系,并通过频繁地对外交流康复技术和理念,开阔视野,提高水平。已形成一个以广州市康复中心、市聋儿语训中心、市社区康复指导中心、利康家属资源中心等为核心,包括社区康复网络、精神病社区防治网络、聋儿康复训练服务网络、脑瘫儿童康复网络、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网络的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有87条街道、72个镇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建有工疗站88个,大部分康复业务都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十五”计划同期进度指标,还颁布实施了《广州市残疾儿童首报登记办法》。

——全系列特殊教育体系逐渐形成。三年来,我市将残疾人特殊教育纳入全民教育的大局,建立了广州市特殊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织了0-15岁特殊儿童基本状况调查和适龄(6-15周岁)残疾儿童入学情况调查。逐渐形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级中等教育(职业培训)、高等教育相互衔接,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特殊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体系,使各年龄段的残疾人都能得到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教育。三年来,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95%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接近当地健全儿童少年水平,高等教育实现了突破,开设了盲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华师网络学院残疾人班、电视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目前在读残疾人88人。

——就业渠道和服务不断创新。三年来,我市通过联合执法、申请强制执行等措施加大按比例安排就业的执法和监督力度;通过在福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创连锁网吧和统一管理的书报亭、兴建展能中心等措施重唤集中就业的活力;通过小额贷款、落实优惠措施、发掘社区岗位等方式扶持个体就业。我市还成立了广州市劳动力市场残联分市场,把残疾人就业纳入了市劳动就业服务体系。三年来,我市有就业条件及愿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85%,共扶持了580多名残疾人个体就业、安排了700多名残疾人在社区就业、近500名盲人在盲人按摩场所就业。2003年与2000年相比,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审户数增长122%、残疾职工数增长9.8%,招聘岗位数增长242%、成功推荐上岗人数增长144%。

——扶贫工作体系及生活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三年来,我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并发挥残疾人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小额贷款、开发扶贫基地、经营造血型项目、“一帮一”、“千干扶千户”等措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扶贫工作体系。同时实行多项政策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如贫困精神病人免费门诊制度、重度贫困残疾人专项补助制度、贫困残疾人慢性病医疗救助制度、双特困户住房解困工程,将重性精神病纳入我市城镇特困人员重大疾病医疗资助范围等。

(二) 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大为改善

——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三年来,我市先后制定了政府规章《广州市残疾人专用机动车管理办法》和《广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规定》,并将《广州市残疾人权益保障条例》列入5年立法计划,进一步完善了残疾人法律体系。市残联被市人大常委会评为“立法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单位”。我市还建立了以市法援中心残疾人服务部为核心、各级法援机构、社会法律服务机构组成的广州地区残疾人法律援助网络,网点已增至144个,其中5个获得国家授予“残疾人维权示范岗”称号。三年来,我市举办了《残疾人保障法》颁布实施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等普法宣传活动;市人大、政协多次对残疾人方面的立法和执法进行检查,并提出多宗关于残疾人康复、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议案或提案,其中《关于在全市统建“爱心书报亭”的建议》被评为市政协优秀提案。

——自强与扶残的社会风尚深入人心。三年来,我市围绕各项工作和社会活动,加大宣传的力度和深度,在各种媒体广泛地报道有关残疾人的新闻、信息、事迹,还推出残疾人就业、住房解困、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系列报道,进行“全国助残日”、残联第四次代表大会、“助残安居”工程、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等的主题宣传,发起精神残疾人社会保障、残疾人权益维护等的专题讨论,广州各媒体的报道从2000年的201篇次增至509篇次,使残疾人工作不断成为社会的焦点,在社会营造文明进步的舆论环境。

——无障碍设施建设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三年来,我市建立了广州地区无障碍设施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广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规定》,明确了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各单位的管理和建设责任,将无障碍设施建设纳入了制度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承担了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的任务,制定了实施方案并采取建立督察制度、树立示范单位等系列有力措施推进创建工作。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市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以公共交通无障碍及信息无障碍为特色的社会化、现代化的无障碍环境。广州地铁、低地台巴士、盲人定位导向和听障人呼叫中心等成为各兄弟城市争相学习的现代化无障碍示范点。

——助残志愿者活动开展广泛。三年来,我市建立了以广州市助残志愿者服务活动指导委员会为核心,以各大中院校、各基层组织、各社会志愿者组织为基础力量,以区、街、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为后盾的助残志愿者网络。形成了提供助养、助学、助医、扶贫、心理辅导、家政服务、家教、帮助日常出行以及预防残疾、增进健康等服务的助残方式。并开展助残志愿者培训工作和建立表彰制度。目前,全市建立助残志愿者服务工作机构517个,助残志愿者人数达10万多人。

(三) 残疾人及残疾人组织素质明显提高

——优秀残疾人大量涌现。我市残疾人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参与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各行各业都有残疾人的杰出代表,目前全市残疾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约有10人,2002年的广州杰出残疾员工评选推荐人数达200多人,在广州博物馆举办的“广州残疾人艺术作品展”共有66幅展品,残疾人林致碧获第二次全国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第一名和第六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项目亚军,经大专培训的残疾人运动员在全国残运会担任助理教练,我市残疾人运动员三年共获国际性体育比赛奖牌11枚、全国性奖牌28枚、全省性奖牌110.4枚。

——残联工作者队伍建设取得成效。三年来,我市注重提高残联工作者队伍的综合素质,通过举办讲座、召开座谈会、举行演讲比赛等方式加强思想、业务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目前市残联工作人员中大专以上约占35%。2001年成立全市残联系统残疾人事业理论研讨队伍,撰写有关论文60多篇。同时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工青妇的作用,促进队伍全面发展,市残联团组织连续7年被市直机关团工委评为“红旗团组织”,市残联工会获市直机关工委工会调研论文一等奖并被表彰为目标考核模范工会组织。

——综合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飞跃。三年来,我市进一步完善市残疾人综合服务大楼、市残疾人安养院等原有服务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在此基础上,2001年开始建设广州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随后又取得广州残疾人康复实验学校、市残疾人展能中心、广州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市康宁果园场等项目的立项批准,创建期间市批准立项建设的项目总投资接近3亿元。同时大力发展区、街、社区的服务设施,2003年止,全市12区、县级市均落实了残疾人综合服务场地,共计22331平方米,42个街、镇建立了社区康复站,共计1200平方米、设备投入共约40万元,74个社区建有社区残疾人服务设施。这些项目与设施形成了能为全市各类残疾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的基础设施网络。

(四)残疾人事业向现代化、理性化、外向化方向发展

——信息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三年来,实现了残联系统办公自动化,建立了就业年审、残疾人调查、信访与法援、专用机动车置换与年审等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和建设了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网等3个网站,并开设了求职登记、定制用品等网上服务,进行了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残疾人保障子系统的建设工作。我市还建立了盲人定位导向和听障人紧急呼叫中心,开发并免费提供盲用朗读软件和盲人读报系统,在广州图书馆开设盲人阅览室,开创了多项国内先河。

——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我市于2001年启动了残疾人事业理论研讨工作,成立了残联系统理论研讨队伍,三年来,残联与省法学会、市社科联、市社科院等科研学术单位合作,以召开研讨会、公开招标课题、联合调研专题、举办论坛等形式推动研讨工作的开展,在残联系统和社科界掀起了一个个研究残疾人问题的研讨高潮,特别是由我市提议而形成的一年一度的沿海城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使理论研讨成为一项普遍性、持续性的工作。三年来,我市共编印了2本论文集,出版了3本理论丛书。

——对外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三年来,我市利用地缘及人缘优势,广泛开展残疾人事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政府部门、残疾人工作者、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优秀残疾人代表出访交流共338人次,并接待国际友人及专家学者来访共300多人次,扩大了我市残疾人事业在国际上的影响,为我市残疾人事业带来了实在的得益,如与葡萄牙健康协会签订了残疾人康复工作合作条约、邀请港澳专家指导开展硬地滚球等内地空白项目、与世界轮椅基金会合作为贫困残疾人捐赠轮椅等。

创建示范市工作,加快了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速度,在残疾人工作的多个领域取得了难得的突破,3年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于在广州市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认识,增强了我们带领残疾人与全市人民一道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信心,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领导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则;

——把握机遇、紧紧围绕全市中心任务开展残疾人工作,是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式;

——给予残疾人更多实惠、发挥残疾人积极性,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残疾人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一些贫困和低收入家庭残疾人生活水平与健全人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残疾人就业难度相当大,社会保障水平有等进一步提高;基层残疾人组织未完善,不能适应管理重心下移的形势发展要求;社会宣传和残疾人无障碍平等参与社会等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等。对此,我们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逐步解决。

(五)今后努力方向

最近,苏泽群副市长对我市残疾人工作提出“一个系统、两种模式、多项突破”的工作思路,要求整体性、系统性地考虑残疾人工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发动社会资源,大力发展“事业型”和“产业型”两种模式的残疾人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服务,实现残疾人事业各个领域的多项突破,逐步形成一个科学发展、在全国起率先示范作用的残疾人工作体系。 今后,我市将以此作为基本思路,继续保持“全面、领先、创新”的特色,在广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程中,实现残疾人事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