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安县创新扶贫方式 实施“双到+双扶”与“特色+转移”推进扶贫“双到”工作

信息来源: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时间:2010-06-30 字体: [大] [中] [小]

自省委、省政府启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以来,云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因地制宜,创新实践,以功能区建设为依托,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落实“五个四”举措,即严把“四关”(群众评议关、村中公示关、乡镇审查关和县里把关)核准对象,实施“四联动”(政府主导、领导带头、社会联动、群众参与)落实帮扶,落实“四定”(定单位、定人、定点、定责)包干扶持,坚持“四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就地与就业相结合、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短效与长效相结合)确保实效,实施“四轮驱动”(循环经济帮扶、创业基金帮扶、转移就业帮扶、基础设施帮扶)整村推进,探索走出一条“双到+双扶”、“特色+转移”的帮扶新路子。

一、“双到+双扶”凝聚人心促发展

“双到”即“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双扶”即党员干部责任帮扶、种养能手结对技术帮扶。“双到+双扶”就是帮扶任务在明确落实到帮扶责任人,并在“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帮扶方案的基础上,依靠和发动基层党员干部责任帮扶、种养能手(致富能人)结对开展技术及信息帮扶,这支永不撤退的“双扶”工作队伍,达到凝聚人心、鼓舞贫困户斗志,使贫困户思想由“要我脱贫”转化为“我要脱贫”,形成贫困户、帮扶方、村支部、社会力量共同作用合力,提高实效。如:在云浮市人大和市中行对口帮扶的云安县石城镇红山村,通过实行村“两委”干部、种养能手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做法,解决了如何发挥贫困户脱贫主体作用这个关键问题,使该村76户有劳力贫困户既有帮扶责任人的资金支持,又有村“两委”党员干部、种养能手贴心跟踪落实,发挥了村党支部战斗堡垒、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和能人、能手作用,带动了持观望态度的群众脱贫致富热情,奔康致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5月20日,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现场会在云安参观时,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蒙徽充分肯定了这一做法,建议在全市推广这一做法和经验。

二、“特色+转移”产业扶持稳根基

“特色”即根据全县功能区建设规划,确定适合当地发展的主导特色产业,以产业为本,着力发展产业扶持项目,确保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转移”即对有劳务输出要求的帮扶对象通过加强岗前培训后,利用乡镇劳动服务中心平台,实现劳务输出和就地就业,增加非农收入。“特色+转移”就是以功能区建设为依托,着力发展主导产业扶持项目,同时对贫困劳力实行就地就业与输出劳务相结合解决就业问题。如:在地处云雾山山腰半坡的石城镇红山村,根据该县功能区规划发展的特色产业布局,结合村情户情实际,确定扶持发展种植沙糖桔为脱贫致富主导产业,扶持建立专业合作社组织,帮扶单位云浮市人大和市中行通过提供资金、化肥、果苗和技术等措施,扶持76户有劳力贫困家庭户均种植沙糖桔超500棵,可望2011年挂果投产,户年纯收入预计达2.5万元。贫困家庭一方面有了自己的经济产业,另一方面在农闲时,可以到其他种养大户打散工,增加工资性收入。

三、“双到+双扶”、“特色+转移”相互作用,共同推进

“双到+双扶”、“特色+转移”两条帮扶路子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双到+双扶”是“特色+转移”的基础,“特色+转移”是“双到+双扶”的着力点和途径,通过产业扶持实现稳定脱贫目的。“双到+双扶”、“特色+转移”相互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扶持发展主导特色产业是贫困村贫困农户实现稳定脱贫的突破口。贫困村没有主导产业、贫困农户没有产业带动,是难以摆脱贫困现状的;第二,主导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有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种养能手)贴心跟踪落实,激发贫困户斗志,主动参与;第三,有党员干部和种养能手的支持,贫困户才能开拓视野,增进见识,提高素质,增强致富本领,拓宽增收渠道。

在“双到+双扶”、“特色+转移”两条帮扶路子的引领下,该县目前已投入帮扶资金320多万元,启动帮扶项目95个,其中在扶持种养方面,扶持发展水果种植2705亩、蔬菜种植39亩、牲畜养殖3586头、家禽养殖20910只、水产养殖15亩、油茶种植1500亩;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方面,修建道路7条12.95公里、饮水工程10个、农田水利整治项目4个、动工改造贫困户危房173户;还通过培训输出贫困户劳动力新增317人,落实建设农业综合服务楼项目1个,帮助镇、村购置电脑15台。目前,该县111条行政村已有1630名村“两委”党员干部及2143名种养能手、致富能人参与帮扶工作,构筑了一张技术联带、资金联扶、信息联通、劳力联帮四管齐下的党群“富联网”。现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热情高涨,帮扶责任人也充满信心。同时在“双到+双扶”、“特色+转移”帮扶和受帮扶过程中,增强了邻里关系,使相互之间更加团结、友爱,促进村风文明,农村和谐,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使扶贫开发和农村基层建设相兼顾、相促进,帮扶工作取得了喜人实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