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在深山有远亲——肇庆市创新扶贫开发工作纪事

信息来源: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时间:2010-06-30 字体: [大] [中] [小]

最近,封开县渔涝镇袁村贫困户老袁一家喜上眉梢,因为肇庆市委组织部领导刚刚将1万元贴息贷款送到他手上。他已经做好打算,趁春季植树造林的好时节,用这笔钱买一批良种油栗苗种上。照他测算,如不出意外,几年后他家的收入就可以翻上几番,多年的脱贫梦想近在咫尺。

在袁村,像袁某一样拿到市委组织部首期帮扶贴息贷款的贫困户还有10户。而在全市,随着“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将有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通过贴息贷款、劳动力就业培训等创新的扶贫方式逐渐富裕起来。

据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参加挂钩扶贫的单位有937个,其中7个县(市、区)806个、市直和省驻肇131个。共帮扶131个贫困村、2.4万户、9.3万贫困人口。目前,对接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全市投入帮扶资金超5000万元,共投入帮扶项目2000多个,发展粮食作物4800多亩、水果9400亩、蔬菜3728亩、其他作物2084亩,养牲畜7102头,养家禽2.4万只,养水产1500余亩,组织农技培训1500多次,输出农村贫困劳动力600多人。

“新三同”——干部主动认穷亲

封开县莲都镇云塘村56岁的贫困户李定桂家最近多了一个从城里来的“亲戚”——肇庆市某局党员干部梁峰。前不久,这位素未谋面的“亲戚”自备口粮肉菜来到李定桂家,热情地与李定桂一家吃了一餐饭,并详细了解了李家的家庭情况和贫困原因,与李定桂商讨脱贫大计。

“同商、同吃、同建”是肇庆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创新,简称“新三同”,由结对帮扶干部自带口粮肉菜,每两个月不少于1次到农户家中体验生活,及时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创新做法,旨在让贫困户与挂钩党员干部通过“认亲”加深沟通与联系,从而使扶贫工作更加深入细致,不再流于形式。

今年春节刚过,轰轰烈烈的党员干部上门“认穷亲”的活动便陆续展开,效果非同凡响。“以前也参加过扶贫活动,不过感觉过去的扶贫就好像蜻蜓点水,这次不同了,与贫困户认了亲,就要全身心蹲下身搞扶贫,一定要搞出成绩才行。”某事业单位党员老黄深有感触地说。省委扶贫办主任陈国珊认为,肇庆实施“新三同”这一扶贫开发工作模式在全省是创新之举,将为各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好的思路和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

“四主”机制让贫困村摘帽

在“新三同”模式如火如荼开展之际,以“四主”机制帮扶贫困村脱贫的行动也在探索中进行。从今年开始,肇庆市在封开县先行试点,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办、各方主动、贫困村主体”的“四主”扶贫机制,帮扶150个贫困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并将2011年在全市全面推开,力争用2-3年时间,使肇庆815个贫困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万元上,实现“一次性投入、20年脱贫”的目标。

目前,挂钩帮扶的封开县渔涝镇袁村的肇庆市委组织部已经制定并启动了帮助该村脱贫致富的一揽子计划。包括为村委会购买一台大型插秧机,解决村委会收入问题;修复加固渔涝河(袁村段)堤围,解决该村常年受洪水威胁之苦;修建一条1.5公里长的硬底化村道;改造基本农田,使该村农田适宜种植经济作物;创建省级卫生村,改善生活环境;支持13户泥砖房改造;解决供电量不足等问题。

“我们的帮扶计划由市委组织部与当地乡党委、政府共同制定,目前通过向上争取和自筹,筹集到了部分资金,下一步将向企业寻求资金帮助。”市委组织部一位负责人说,目前一揽子计划大部分得以顺利实施,袁村村委会发挥主体意识,积极性空前高涨,摘掉贫困帽子指日可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