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脱贫小康路系列报道|林小敏:点灯者

信息来源: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时间:2020-11-06 字体: [大] [中] [小]

  近日,广东省残联组织的“助残脱贫小康路”采访团来到惠州市,探寻林小敏背后的故事。     
  她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和艰辛,抗病魔,苦求知,勤创业,乐奉献,绽放精彩的轮椅人生。林小敏的半生经历,暗藏着这个时代的巨大隐喻。
  人物介绍
  林小敏,女,1965年出生,因小儿麻痹症致高度截瘫。
  1992年,荣获“广东省自强模范”称号;2013年被推荐为中国残联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2014年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6年荣获“中国好人”称号。现任惠州市残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主席团副主席,惠东县励志电脑职业培训学校校长。


  林小敏每天早上6点钟醒来,丈夫詹容生比她更早,洗簌完毕,再抱林小敏起来。
  像这样高位截瘫的重度残疾人,要完成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动作:坐起、扣扣子、去卫生间、洗脸、刷牙、吃饭、开门甚至按电梯……都要付出比常人多多少的努力。8点钟,林小敏才能收拾完毕,丈夫抱她上车,去半小时之外的学校上班。广东惠东平山,美丽的海边小镇,励志电脑培训学校在县城人人皆知,林小敏亦家喻户晓。一上出租车,司机语气骄傲:“这里残疾人学电脑不要钱的。”
  尽管常年受病残折磨,55岁的林小敏依然神采奕奕,清秀绮丽,气质朴素温婉。同样是高位截瘫,同样是从小身染重疾,在林小敏身上,我们仿佛看到第二个张海迪的影子。相似的遭遇和同样的信念,让她们在前进的路上殊途同归。虽然身体站不起来了,但她们的心却屹立不倒,用知识给自己的生命,架起了一个新的支点。
  54年,19700个日夜
  林小敏清晰记得她的童年是在背上度过的,父亲的背上,母亲的背上,同学的背上,老师的背上。
  上世纪60年代,父亲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带着母亲从惠东城躲到农村,在乡下小学教书。
  林小敏一岁半时,一场高烧来世凶猛,医生束手无策,两天后,除了呼吸尚存,身体无法动弹。
  当时,小儿麻痹症肆虐成风,每年约四万例,很多孩子为此双腿残疾。60年代中期,中国疫苗研制成功并开始推广,尚未普及到林小敏出生的惠阳乡下。在2000公里之外的山东聊城,10岁的玲玲也因此高位截瘫,她还有一个名字:张海迪。
  父母抱着她四处求医,跨越大江南北,但奇迹并没有降临。林小敏的下肢和右手永远丧失了行动能力,左手仅能举到耳朵的高度。“我的世界,只是以手臂为半径的一个圆圈儿”。父母肝肠寸断,除了头和左臂,女儿全身不能动,这样一个孩子,怎么活下去?
  在那个政治动荡的特殊年代,老百姓只求一生平安。“他们担心我会死,又担心我长大了怎么办。” 母亲抱着我以泪洗面,父亲到处借钱。这对朴实的乡村教师没有想到,30年后,他们的女儿被邀请到北京,戴着“全国自强模范”的红锦带,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见。
  高位截瘫有致命威胁,一是肺活量小,易引发呼吸道感染,导致窒息;二是胸部以下神经麻木,血液循环不畅,长期卧床易患褥疮。
  最初,林小敏只能躺着,背上生了褥疮,母亲日日不停地擦洗、换衣服,清洗床单和被褥。父亲每天在她背后垫被子,一层、两层、三层……逐层增高,每次垫高四分钟、五分钟、六分钟……逐日增加。直到四岁,她才能坐起来。
  所幸的是,父母是老师,家就在学校宿舍,再加上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林小敏顺利读完了小学和初一。“父母无法时时刻刻看着我,多亏了有老师和同学,他们对我非常好。”时隔数十载,林小敏依然记得背过她的老师邱海,女同学林燕苹、赵妮、林秀,林志香;还有男生,男生中有一个叫詹容生。
  1979年,大雨冲毁了学校,林小敏的学习生涯就此结束。没有学上,回家怎么办?
  “这孩子能不能养活自己?” 从小到大,这句话她听了一万次。当时,“残疾人”不叫“残疾人”,叫“残废人”。
  到今天,林小敏已患病54年。54年,19700个日夜。在许多不为人知的夜晚,林小敏都在思考人生的意义。
  给县委书记的一封信
  14岁,林小敏辍学回到惠东。因为买不起轮椅,此后八年,没有出过家门。
  父母上班,弟妹上学,她被抱在客厅的沙发上,旁边放一个便盆。外面有狗叫,有孩子的笑声,有老人的咳嗽声,——外面的一切,她都觉得新奇,都想看看,“大狗还是小狗,男孩还是女孩,阿公还是阿婆。”几乎整个青春岁月,林小敏独自在沙发上度过。有时家人回来迟,为了省电,她不开灯,就坐在黑暗里。遇到停电,母亲点燃煤油灯,灯光如豆,她害怕灯灭,一只手拢成半圆,护着火苗。父亲每天下班带回一份报纸,这是林小敏接触世界唯一渠道。她从《健康报》得知招收函授学员,便报名参加了中医、文学创作函授班,通过考试,取得了大专文凭。她还参加《南方日报》百年社庆征文,荣获了一等奖。也是在报纸上,她第一次看到了张海迪,深受震撼。
  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说同伴一个个都有了工作,林小敏不甘心整天呆在家里。“除了读书,我一定还能再做些什么。”
  有人劝她向政府申请救济金,她坚决拒绝,不要“同情和施舍”。某天母亲领回工资,偷偷塞给她10块钱,“以后每月给你10块钱,存起来以后用吧。”小敏流着泪,不肯要,“我不会是一个废人的。”
  23岁时,林小敏终于拥有了人生第一台轮椅,父亲借钱买的。她要出门工作。父亲一脸担忧,泼冷水:“你这样,能做什么?谁要你?”
  1987年,林小敏瞒着父母给当时的惠东县委书记写信。信封上甚至连地址都不清晰,“惠东县政府,叶月坚书记收”。信中,她恳求一份工作。很快,有了回应。叶书记批示:“尽快安排”。然而,具体怎么落实,做什么工作,怎么安排,却是难题。父亲的朋友建议:“不如开一家复印店。” 林小敏毫不犹疑地点头同意。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电脑运用传入中国境内,打字、复印开始在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推广,只有极少懂电脑应用的客商用于市场经营。1987年,惠东县城还没有一家复印店。很快,在县政府的协调下,民政局腾出一间靠马路的杂物间,作为复印店的门面。
  当时,父母的工资加起来每月不足250元,一台复印机需要7000元。父亲又低头出门借钱。
  1988年1月18日,惠东县第一家复印店开张营业。在不足6平米的店里, 一台机器,一台轮椅和轮椅上的林小敏。后来,她把每年“1月18日”当成自己的生日,意思是“重生”。
  她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复印一张三毛钱,小本生意,赚什么钱?第一天,1块2;第二天,3块4;第三天,7块5;到第二周,有了9块8.......当时10块钱能买30斤大米,全家能吃半个月。若干年来,父亲第一次露出由衷的笑容:“小敏,你能养活自己了。”
  也是在那一年,1988年3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它的前生,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早在五年前将“残废人”改成“残疾人”。 
  第二年,林小敏的复印店盈利四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多年来的家庭拮据由此改变,父亲再也不用“低头出去借钱了”。
  90年代初,办公现代化还未普及,但办公室业务却与日俱增,林小敏抓住机遇,决定扩展业务。1990年,她添置了一台新电脑 ,三万元,普通人想都不敢想,她敢想敢做。
  有了好设备,林小敏要学打字。操作电脑需双手紧密配合,她只有一个手能动,行吗?“刚开始,我连建文档都不会。顾客要改文件,我不会改写转换,老是把原来的文字覆盖了。没办法,只能想出一个蠢办法,把要增加的文字打出来,再一个个贴上去。”为了练字,林小敏每天从早练到晚,直到“不看键盘,每分钟输入120个汉字。”看过她电脑打字的人无不佩服,称赞她的单手打字为“惠东一绝”。
  对这份工作,林小敏无比珍惜,每天8点准时开门,营业到晚上8点。为了控制大小便,她忍着不喝水,少吃东西,等到母亲或妹妹下班才去卫生间。冬去春来,每天坐轮椅工作10多个小时,健全人都难于承受的劳动强度,何况高度截瘫的重残人,这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经过五年的艰苦创业,一间小小的复印店扩大成两间数码快印店。
  1992年,年仅27岁的林小敏被评为广东省自强模范。
  30年过去了,直到今天,惠东县平山镇人民路23号依然是县政府大院,大院门口以南,小敏复印店依然在当初的位置。30年前的县委书记叶月坚,后来调去了市政府。他是否还记得当初打开过一个残疾女孩的来信,让她的命运由此得到改变。
  1993年,在离开惠阳乡村小学的16年后,一个年轻人提着一袋青芒果走进店内。年轻人将芒果放在小敏的轮椅边,掏出一张身份证:“我是詹容生,小学一年级背过你上学。”一年后,詹容生林小敏结婚。像小时候一样,他背着她,抱着她,怕她受冷,怕她挨饿,直到今天,他们成为彼此的一部分。
  追寻光  成为光
  走出困境的林小敏,始终惦记着逆境中的残疾人兄弟姐妹。“他们太难了,投出去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了无音讯。”
  林小敏每年雇请七八名残疾人到她的店里学习电脑。“没有一技之长,就没有立身之本。”附近县城的残疾人闻讯纷纷前来。然而,店面就那么大,容纳不了。怎么办?
  2011年,惠粤运输公司经理李东亮找到林小敏,愿意出资“帮残疾人做点事”。林小敏灵机一动,“不如开一家培训学校,免费为他们提供学习。”李东亮当即拍板答应。两个月后,惠东县励志电脑职业培训学校成立。


  在这里,林小敏被称呼“敏姐”。她像家长一样对待每个学生。残疾人大多因自身缺陷而生活在阴影中,他们不仅有身体的残疾,还有心灵的创伤。
  再重度的残疾人,林小敏也照样接受。从拼音教起,从加减乘除教起,让重度残疾人在她的学校里找回童年失去的上学乐趣。
  陈旭禄来自惠东盐洲镇,重残,没上过学,每天坐轮椅来学习。遇到下雨,林小敏就派员工接送,还经常自家带饭给他。为了解决学员的宿舍,林小敏省吃俭用,每月挤出3000元在学校附近租房。在这里,残疾人不但得到免费的教育培训,还得到免费的住宿。
  郭晓芳16岁时因突发脊椎炎导致下肢瘫痪。当时她刚参加完中考,成绩超过重点高中录取线。郭晓芳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整天以泪洗脸,不说话,不见人,几年不肯出门。
  2012年,林小敏得知此事后,多次上门,以亲身经历劝导,帮她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林小敏还找到小区管理处,解决了无障碍通道;并发动社会捐款,为晓芳买了一台电动轮椅。经过两年的学习,郭晓芳成为学校的老师,并在这里收获了爱情。
  林小敏生活节俭,却让励志电脑职业培训学校坚持到今天。今年,是第十个年头。十年来,一批又一批学生从这里走出去,他们有了技术,有了工作,有了笑容。
  2014年,林小敏荣获“全国自强模范”,两年后荣获“中国好人”。她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自强”和“好人”的意义。


  林小敏把荣誉归功为家庭的爱、社会的善意和时代的进步。
  在人民大会堂的颁奖现场,她见到了张海迪,海迪握着她的手,“好像相识了很多年。我止不住流泪,一句话说不出来。她那么亲,那么美,又那么有力……”
  林小敏还说:“半生来,我遇到的都是好人,他们无条件地包容、照顾我;我怕黑,走不了路;没有他们,我寸步难行。当遇到比我更怕黑、更难的人,我想尽力拉他一把。”
  年轻岁月里,她曾独自坐在黑夜里,睁着眼睛,一动不动。她渴望有光。这么多年过去了,林小敏成为打败黑暗的英雄,并在黑夜中点亮灯,照亮更多的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