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会上二三事往事下酒,笑傲人生

信息来源: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时间:2016-09-12 字体: [大] [中] [小]

周国华与领跑员贾登璞在比赛中。

新华社发

三肢不全也不妨碍迪拉兹成为全巴西偶像。

哈马托震惊世人。

 

编者按:讲真,能参加残奥会的,谁又没有故事呢。

本届英国残奥代表团中有7名前军人,他们中还有人当过女王护卫队成员。28岁的乔·汤森2008年在阿富汗一次例行的徒步巡逻时,踩到了一个简易爆炸装置,失去了双腿。经过14个小时手术、36周重症监护后才回到英国,但这只是他漫长复苏路中的第一步。此次他将参加铁人三项比赛。

而跟里约奥运会一样,本届残奥会上也有难民运动员参赛。27岁的易卜拉欣·侯赛因来自叙利亚,他此前曾希望参加奥运游泳比赛,但这一梦想在2013年破碎,他的一条腿在战争的炮火中严重受伤,不得不截肢。但坚强的侯赛因在三年后,成了残奥会运动员。

“我为了这一刻梦想了22年,”侯赛因说,“当我失去一条腿后,我以为自己的梦想破碎了,但现在梦想重新照进现实。我不敢相信我将前往里约,我想向所有伤残人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他们同样可以实现梦想。”

他一定激励了很多人。实际上在里约几千公里之外的叙利亚大马士革郊区的度玛镇,一群残疾人也在奋力转动着自己的轮椅,一路疾驰。他们经过林荫小道,经过商铺摊贩,也经过残垣断壁的家园。自2013年,度玛镇便被叙利亚政府军包围,战争炮火不断,坚强乐观的小镇居民就在这样的轮椅比赛中“找寻生活的意义,重拾信心”。

无臂乒球手,没有不可能

里约残奥会的乒乓球赛场,他用脚开球,用嘴“持拍”,一路“咬”进了奥运赛场。他叫哈马托,一位无臂的乒乓球运动员。

10岁时,哈马托因为意外失去双臂,此后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他把自己关在家里,从不外出。

在朋友的多番劝说下,他才尝试学习足球,但是因为危险系数太高,他不得不放弃,因为一旦在球场摔倒,没有双臂的他根本无从保护自己。

穷则思变,他随后转攻更为保险的乒乓球,并发明了自己独特的打球方式———用脚趾抛球开球,嘴巴“持拍”,脖子转动击球。这意味着比赛时,他只能赤脚上阵,而且他的脖颈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与他隔桌而立的2012年伦敦冠军魏勒里都为之称奇叹服,直言“压力很大”,无怪乎观众为之感动震惊。这样的比赛场景,在奥运历史上绝无仅有。

哈马托打球的视频,被人上传到Y outube,点击量过百万。只是很少人知道,为了学会这一打球方式,他咬牙坚持了整整三年。要知道,独臂学习乒乓球都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遑论双臂全无。

虽然残奥会首秀失利,但从埃及到代表最高竞技水平的奥运赛场,年届不惑的哈马托说自己“不虚此行”。在埃及,哈马托还收了两名身体情况跟他一样的徒弟,教授他们学习乒乓球的技巧。

更多的“不可能”正在一步步变成“可能”。(林嘉鸿)

残奥会上的“菲尔普斯”

一些残奥运动员会很反感别人将自己和其他杰出运动员相提并论,但被誉为巴西“菲尔普斯的”迪拉兹却不介意,还颇感自豪。

“人们越是拿我跟菲尔普斯相比,我就更加骄傲。这说明我还是为残奥会留下了的一些东西。”

菲尔普斯创造了奥运会上拿下28块奖牌、23枚金牌的纪录,而28岁的迪拉兹也一直在追赶榜样的路上,他目前已经斩获了16枚奖牌,其中包括11枚金牌。

里约首秀,迪拉兹便一举夺冠,馆内爆发的尖叫声和喝彩声甚至盖过了一年前弗拉门戈在马拉卡纳主场作战胜利时的声音。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全民偶像,国家英雄。

除了菲尔普斯,迪拉兹还有望追平残奥会前辈们创下的多项奖牌纪录,包括男子游泳23块奖牌之最的澳大利亚选手马修·考德里,残奥会夺下19金的瑞士射击老将乔纳斯·雅各布森。他们是残奥人的榜样,激励着迪拉兹这样的新一代残奥运动员不断再创新高。

采访中,迪拉兹说,自己最难忘的便是与自己的偶像、残奥会六金得主席尔瓦·克洛多阿尔多同场竞技的一刻。

出生于圣保罗的迪拉兹,天生缺陷,左手、右臂以及右腿均是残肢。正是多年前在电视上偶然看到偶像的比赛,迪拉兹才深受鼓舞,走上了游泳的道路。彼时的他,甚至都不知道像自己这样的残疾人可以从事体育运动,可以在泳池一展风采。(林嘉鸿)

黑暗中,我带你奔跑

结实的书包带用缝纫机或者手工缝成一个圈,外边再缠上几层羽毛球拍的手胶,这样的引导环套在两个人的手上,视力受损的运动员与领跑员就成为一个整体,即使在黑暗之中,也可以跟随后者的脚步放心奔跑。

参加里约残奥会女子T 11级100米决赛的周国华和贾登璞从2015年1月份开始配合,在周国华戴上眼罩登上跑道时,贾登璞就是她在赛场上的眼睛。在近两年的磨合过后,他们在里约把之前的个人最好成绩从12 .0 8秒提高到11.98秒,还拿下一枚珍贵的银牌。

这一级别的比赛中,选手与领跑员能否并驾齐驱非常重要。“这个对于身高和速度都有要求的,像我跑起来的话就喜欢跑得高一点,步幅大一点,一般的话领跑员都要一米八以上。”身高165厘米的周国华说,“他(贾登璞)是国家一级运动员,很优秀的!”

旁边的贾登璞腼腆地笑笑,“我1米80,刚刚合适。”

沈阳体院毕业的贾登璞2014年时跟随胡正观教练在国家队实习,那段时间的周国华正在寻找领跑员,两个人一拍即合。

“完全熟练的话,其实大家都需要磨合。但是从一开始我们两个就是最有默契的。”周国华笑着说。在场上,两个人用简单的口令和动作沟通。“弯道的时候有口令,直道的时候他说压!我就知道该压线往前冲了。”

在赛场上并肩奔跑,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两个人的答案异口同声:“信任。”

“其实一开始最重要的是她对我的信任,因为之前我对这项运动并不如她了解。”贾登璞说。“跟他跑的话要完全信任他,不然不敢跑。”周国华补充道。

这样的信任建立起来并非一朝一夕,在训练中,是一圈又一圈跑道的积累,在生活中,用贾登璞的话说,“除了她洗漱休息的时候,其他时间都在一起”。

“我干什么都需要他帮忙,有时候去银行取钱把密码都忘了,还要问他。”周国华笑着说,“他性格特别好,有时候我弄个什么东西好麻烦,要是别人帮我去弄,肯定会先凶我一顿,但是他就好耐心好耐心地帮我去弄。”

“生活方面能对她有多大帮助就有多大帮助。”贾登璞说,“但怎么说呢,之前我也是运动员,和她配合之后,我也有了机会能站在这样的赛场上,可能她对我的鼓舞还更大一点。”

贾登璞之前主攻100米,个人最好成绩在10秒6左右,还曾拿下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第一名。不过站在里约的赛场上,对他来说依然是珍贵的人生经历。

在黑暗中,他是她的眼睛,在赛道上,她也在帮他完成梦想,盲人选手与领跑员之间,是小小的引导环远不能概括的紧密联系。

新华社记者 郑直 何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