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建美好世界——北京残奥会的成就与启示

信息来源: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时间:2009-03-30 字体: [大] [中] [小]

9月17日,熊熊燃烧了12天的第13届残奥会圣火,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缓缓熄灭。耀眼的火光暂时隐去,而心灵的圣火,却在亿万人的胸中点燃。与北京奥运会一样,北京残奥会体现了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宗旨,实现了残疾人与健全人“同属一个世界,共圆美好梦想”的主题,诠释了“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会理念。“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北京残奥会把残奥精神、人文理念和高尚情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国际残奥运动和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史册上书写了崭新的篇章。

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北京残奥会,展现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7年多的筹办、7年多的努力,12天赛程的精心安排、12天赛事的激情演绎,中国向世界交出了合格的答卷。北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国际残奥委会主席菲利普·克雷文激动地说:2008年北京残奥会“是残奥运动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届残奥会”。

北京残奥会是有特色的残疾人体育盛会。由红、蓝、绿三色构成的“之”字形残奥会会徽“天地人”,体现中国传统民间风格、大众情趣与时代气息完美结合的残奥会吉祥物“福牛乐乐”,寓意“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体现中国人民对“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的天坛残奥圣火,开幕式和闭幕式中体现出的中国元素,使这届残奥会融入了浓厚的中国韵味;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为欢聚北京的各国残疾人运动员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特殊服务,展现了这届残奥会的人文关怀;举世无双的“鸟巢”、美轮美奂的“水立方”,体现着高新科技带来的新成果,展现了我国人民和平发展的精神风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在参与中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素质,为这届残奥会创造了热烈、文明、祥和的氛围。

北京残奥会是高水平的残疾人体育盛会。残奥会赛事组织工作科学严密,人性化的无障碍环境、场馆、设施品质优良,令人叹绝的开闭幕式彰显了尊重生命、心手相连、平等参与、和谐融洽的精神主旨,残奥会期间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交通组织和后勤保障迅捷有力,志愿者服务热情周到。残奥会法国代表团团长热拉尔·马松深有感触地说:“组织工作做得非常好,质量也高。卫生环境和日常服务令人满意。在基础设施方面,所有的赛场和生活区以及北京的各大公共场所都实现了无障碍,为残疾人提供了一切可能的便利。”“无论是在运动员村,还是在赛场,或是在街上,残疾人运动员随时随地都能得到帮助和照顾”。在北京残奥会的12天时间里,各国残疾人运动员在“超越、融合、共享”的主题下,参与各项竞赛,不断超越自己、挑战极限,创造了一项项运动奇迹。共有76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获得奖牌,279项世界纪录被改写,339项残奥会纪录被刷新。北京残奥会成为残奥会历史上奖牌分布最广、打破世界纪录和残奥会纪录最多的赛会,体现出肢体残疾人、脑瘫和视力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最高水平。

北京残奥会是世界残疾人团聚欢庆的盛会。来自14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运动员,近4000名官员、教练员、裁判员,5000多名记者及相关技术人员,还有一些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及高级政府官员等众多国际贵宾齐聚北京,北京残奥会成为残奥会历史上参加成员和参赛运动员最多的一届残奥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残疾类别、不同残疾程度的残疾人兄弟姐妹们跨越国别和种族,上演了一幕幕“精神寓于运动”的感人画面。在这里,人们看到了自强,看到了奋斗,看到了成功,看到了胜利,也看到了希望。这正如国际残奥委会主席菲利普·克雷文所说:“最为重要的是,当我们相聚在一起,我们将融入那独特的力量之源,它似乎触手可及,又的确可被呼吸,它存在于残奥运动的核心,我们称之为残奥精神。它一旦占据你的心灵,你将难以割舍。它将伴随你的一生!”

北京残奥会是残疾人运动员实现梦想的盛会。为了梦想,各国残疾人运动员在北京残奥会的赛场上飞翔。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人可以有残缺的身体,但不可以有残缺的生命。残疾人运动员每做一个动作,都要比健全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他们依然追梦不止。怀着实现梦想、超越梦想的激情,各国残疾人运动员用自己的不屈不挠、自立自强,证明了他们的自信,他们的坚强,他们的友谊,他们的快乐,演绎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曲顽强拼搏、挑战极限的壮歌,不断升华着人类的精神境界和意志品质,在天地之间彰显出一个闪烁着人道主义光辉的“人”字。

北京残奥会是增进残疾人和健全人相互了解与友谊的盛会。在赛场上,来自全世界的残奥运动员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充分展示了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用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书写了壮美的人生乐章,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在观众席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观众,在感动中以最热烈的呐喊、最真诚的助威鼓励着参赛运动员。北京残奥会在残疾人和健全人之间搭起了一座心灵无障碍的桥梁。来自五大洲的朋友们在北京残奥会上加强交流与合作,在世界大家庭中相互交融,共享团结、友谊、和平的精神,奏响“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乐章,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

这次残奥会,中国残奥代表团共派出332名运动员,参加了全部20个大项的比赛。这是我国自1984年首次参加残奥会以来规模最大的残奥代表团,也是这次参赛的所有147个国家和地区中规模最大的代表团。代表团成员涵盖内地各省份,充分显示了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代表团承载着13亿人民的期望,承载着全国8300万残疾人的重托,不畏困难、奋勇拼搏、超越自我,取得了89枚金牌、70枚银牌、52枚铜牌、奖牌总数211枚的优异成绩,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在所有参赛国家和地区中双双名列首位,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创造了我国参加残奥会历史的新辉煌。

北京残奥会展示了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人权保障的良好形象。中国政府和人民一贯重视残疾人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倡导平等,反对歧视,关怀弱者,尊重人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全社会关心关爱残疾人,大力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我国残疾人医疗卫生保障、就业服务日渐完善,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全国各地残疾人温馨家园不断创建,充分显示了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关爱。中国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广泛参与社会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中国残疾人体育健儿在体育赛场上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中国残疾人同国际残疾人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北京残奥会是对我国残疾人体育、康复、教育、就业等诸多领域残疾人事业的一次集中检阅和促进,有力地推动了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成果,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北京残奥会助推了社会文明的进程。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让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奥会带着人们对残疾人的关爱,把健全人与残疾人的心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为了更好地适应残奥会比赛需要和为比赛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残奥会各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均达到了国家标准,很多场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残奥村各场所都配备了达到国际标准的无障碍设施。北京市以交通设施无障碍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重点景区、宾馆、饭店、银行等公共服务设施无障碍建设。开设无障碍公交车运行专线,新增爬楼车和升降平台,轨道交通线的车站设置轮椅无障碍出入口,组建无障碍出租车队,编制了残奥会无障碍指南等出版物,为参赛的残疾人运动员、官员和观众提供无线助听和视频手语翻译软件等无障碍信息服务。这些举措,极大地改进了北京和各协办城市的无障碍环境,促进了人们创造无障碍环境意识的形成,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了出行方便,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发展成果。

北京残奥会营造了浓厚的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在筹办和举办残奥会的过程中,全社会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最大的热情、尽最大的努力,全力支持做好残奥会各项工作。广泛开展的残奥会宣传文化活动,动员了社会各界关注残奥运动、关注残奥会、关注残疾人体育,人们对残疾人事业的认知度得到了空前提高,扶残助残意识有了显著增强。广大残奥志愿者以真诚的微笑和热忱的服务,认真负责地做好残奥会志愿服务和城市志愿服务工作。全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干部群众积极关爱和帮助残疾人,以人道主义的情怀对待残疾人、尊重残疾人,开展各种助残活动,为残疾人提供特别扶助,消除各种障碍。北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增进了人们对残疾人的理解、关爱和尊重,提高了社会各界对残疾人权利的认识,促进了“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形成,人道主义关怀和残奥精神深入人心。

北京残奥会为中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残疾人体育不仅是残疾人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残疾人才华,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重要方式;不仅是引导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重要手段,也是向世界展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社会文明进步成果的重要舞台。在筹办残奥会的过程中,2003年,中国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管理中心成立,目前在全国已有24个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除了用于残疾人国家队的训练,还可以接待广大残疾人体育爱好者。北京的什刹海残疾人商店,大兴、顺义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以及北京市和其他城市的残疾人温馨家园、“阳光之家”、各类活动中心、康复机构、盲人保健按摩机构,这些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残疾人活动场所,为残疾人提供了细致周到的特别服务。北京残奥会为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北京残奥会的圆满成功源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基础与高度的社会文明。尤其是举办残奥会,对举办城市的社会环境、比赛场馆、运动员村、志愿者等方面,都有特殊的要求。北京残奥会能够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届残奥会”,得到国际残奥会主席和各国代表团的高度赞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为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雄厚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也反映了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不仅是残疾人参与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更是全社会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及对残疾人基本权利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国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维护残疾人权益”的理念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从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到对残疾人人文关怀的不断提高;从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的全面建设,到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普遍展开;从帮助残疾人摆脱贫困,到残疾人教育就业工作的有效推进,等等,我国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在筹备和举办北京残奥会的过程中,处处体现了以人道主义情怀对待残疾人这一举办残奥会的基本要求,处处体现了我国举办残奥会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处处体现了我国政府和人民用实际行动履行对国际社会作出的“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庄严承诺。我国社会文明水平的提升和人权事业的发展,也通过这样的窗口,向世界作了充分的展示。

北京残奥会让全世界感受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奥运理念在华夏大地的升华,观赏到了一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隆重庆典。2008年的北京残奥会让我们与来自同一个世界的残疾兄弟姐妹们一起,共同构筑了和谐温馨的奥林匹克大家庭,我们还将与世界各国的残疾兄弟姐妹们携手共建美好的世界。

来源:《求是》杂志 中国残联供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