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站合一——康园工疗项目“黄埔模式”

信息来源: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时间:2020-01-14 字体: [大] [中] [小]

  据黄埔区康园中心1月12日消息,2019年11月,黄埔区康园中心在广州残障社会工作服务主题实务研讨会上分享了三站合一“黄埔模式”康复工作经验,通过“启能、培能、展能、传能”等内容展示了该中心对上述目标的生动践行。

  2006年,黄埔区残联开办了广州市首批试点康园工疗站,试点成功后在各街镇推行。2007年,黄埔区残联又成立了直属民非企单位“黄埔区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专门负责统筹、指导和协调辖区内各街镇康园工疗站业务工作,由区康园中心到各街镇工疗站形成了康园工疗机构全区覆盖。目前,全区有工疗站15个,在册参加康复训练学员469人。

  黄埔区康园工疗机构自成立之初,就以关注残疾人发展,满足残疾人合理需求为宗旨,以助人自助和赋权增能为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三站合一”(工疗站、康复站和文化站)的康园工疗项目“黄埔模式”。

  工疗站以提供职业康复与劳动技能训练的辅助性就业、就业前培训及庇护性就业为主导,站内定期开展多种多样的工疗项目训练。学员制作的手工艺品多次参加“爱心满花城”“黄埔年春花市”“波罗诞民俗节”等义卖活动。在参加2014年全康园机构手工作品评比中,获得4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和3个三等奖的好成绩;2015年在黄埔区政府大堂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手工艺品展览,学员创作的风格各异的工艺品让人大开眼界。

  康复站通过了解、分析、劝说、鼓励和指导等方法,帮助学员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鼓励学员亲友理解,关心爱护学员,支持、配合康复训练,并根据学员身体情况和特点需求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健康档案。工作人员每天做到“一天四关注”,对入站学员细心观察回站后的动作行为和情绪表现,加强与家属沟通联系,与精防医生及相关部门建立了服务转介机制。

  文化站根据学员的兴趣和需求,开展补偿式品德教育,提高学员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自2011年开始,全面实施弟子规宣讲学习,并推行“残教残”学习模式,效果明显。除了学习常规国学课堂,还根据学员的兴趣开设《养生学堂》、《地理学堂》和扫盲教学、数学课堂等知识补习课程。2015年11月,黄埔区康园中心成立了全市康园机构首个残疾人书画协会——黄埔区康园工疗机构书画协会。书画协会在册理事与会员共有100多人,学员用书画描绘一幅幅身残志坚、自强不自的艺术作品,用真情勾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5年,全市康园工作会议在黄埔区召开,黄埔区康园中心在工作汇报中分享了康园工疗项目三站合一“黄埔模式”,得到了市领导及各区康园机构的高度认可,广州市残联理事长指出要在全市大力推广黄埔区残疾人工作的思路和模式。

  案例

  学员小任是智力一级残疾人,2009年经居委推荐,第一批进入工疗站进行康复训练。他有严重的语言表达障碍、沟通障碍、手脚多动症,周围的邻居都不喜欢与他接触。进站后安排手工、小组活动、文化补习等常规康复项目,因他喜欢撩逗其他学员,常被投诉无法进行常规项目训练。经研究,工疗站决定从个别关怀、全面照顾出发,把小任列入特殊个案管理。

  在个案管理服务中,工作人员深入了解小任的家庭结构,发现他的个人睡房整理得井井有条,家属反映他非常爱干净,喜欢搞卫生。工疗站决定由家庭介入从需出发重新制定服务方案,安排他每天协助工作人员对大楼进行清洁,定期颁发表扬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小任的多动症得到改良,可以在工疗站进行集体康复。工疗站每天安排他和其他学员一起打扫卫生,参加手工、文体娱疗活动。渐渐地,同伴们接受了他,家属也反馈其变得乐于助人,常帮街坊邻居搬搬提提。小区里的叔叔阿姨都由原来的嫌弃、歧视变成了接纳、认可。

  在小任不断转变与成长中,工疗站赋予他更大的责任与使命——卫生组长,负责管理工疗站及周边环境的卫生工作,定期分享搞卫生的技巧和心得体会。经过工疗站赋权增能,小任逐渐树立了生活的自信心,增强了荣誉感,实现了自我的发展。

  图为学习小组

  图为绘画小组

  图为学员小任

  图为2015年书画协会成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