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金影奖系列专访 | 最佳演员张倩昕: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

信息来源: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时间:2021-02-03 字体: [大] [中] [小]

  《我的人生重演一次》在第六届“南粤金影奖”广东公益微电影大赛的评选中,获得了最佳微电影奖。

  这是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微电影。视障女孩叶文倩从小渴望读书,却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残联工作人员在得知文倩的情况后,为她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和协调。在残联的积极推动下,文倩父亲逐渐消除了内心的顾虑,最终同意文倩上学。文倩也在残联的帮助下努力学习,如愿踏进梦寐以求的高考考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影片中,饰演叶文倩的演员张倩昕获得了最佳演员奖。而叶文倩的故事,正是围绕张倩昕的学习生涯改编创作而成的。现实中的张倩昕,也是一位视障人士,还是广东本土培养的首位视障研究生。她的亲身经历,完美诠释了一位视障人士如何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人生。

  影片反映助残工作很有意义

  《我的人生重演一次》关注残疾人教育和心悦普法宣传,讲述了残疾人教育保障方面的内容。由于张倩昕自身的求学经历与之有较大的契合度,当时制作团队便找到了她,希望她能出演这部微电影。

  拍摄过程中,张倩昕也和团队在人物角色的诠释上做了一些探讨。“拍摄中,人物角色的一些心路历程与我个人经历也有一些类似的地方。比如影片中我从家里跑出来跟父亲说要读书的那场戏,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因为从小视力不好,家人和朋友从来没有想过我能上大学,他们觉得能上个高中就很意外了,更不要说现在读到研究生。所以在读书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质疑的声音,‘我是不是需要读这么多书?’‘读那么多书,我之后的发展会怎么样?’”

  尽管遇到质疑的声音,但张倩昕并没有过多理会。因为自己喜欢读书和研究,希望在年轻的时候多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张倩昕一路走来都非常坚定自己的选择。

  “我当时会跟家里人谈判,也会说服老师让我继续读书。可能很多人会想到残疾人就是需要家里养着,但我不想这样子,还是想多走出去看看。”

  当下关于残疾人题材的片子其实不少,但像《我的人生重演一次》这类宣传残联工作、残保法或残疾人保障政策落实的却很少。

  在出演微电影之后,张倩昕很有感触。“很多残疾人题材的片子都是讲述他们自强不息的内容,但我觉得,社会需要更多这种能够反映如何通过法律法规保障残疾人权益、反映残联或社会组织如何帮助残疾人、反映助残工作的社会接纳度和政策的落实情况等的影片。像现在,其实有一些关于残疾人教育就业的政策法规,依然有很多残疾人家庭并不了解,尤其在一些边远的地区。”

  选择所爱的专业并改变了自己

  张倩昕的求学过程,对于她身边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意料之外”。张倩昕从小在普校随班就读,但随着就读的年级越高,作业越来越多,家人也开始担心她的视力会逐渐恶化。但张倩昕一直都非常坚定自己想要读书的决心。

  硕士毕业后,张倩昕做着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社会工作,这在10年前,她远没有想到当初大学选择的专业会改变自己今后的生活。

  考大学那会,张倩昕不顾家人反对,遵循自己的兴趣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尽管当初她只是单纯认为社工是“社区里面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人员”,但对于平时喜欢跟人聊天的她来说,这个专业无疑是最合适的。

  “学了这个专业后,我自身的价值感和获得感得到了提高,学习社会工作专业,是我接纳自己也是培养自信的过程,这个专业改变了我。”

  刚到华农上学时,张倩昕遇到了跟中学时代不一样的挑战。在大学里,她发现自己除了会读书,自理能力和出行能力都远远跟不上其他同学。

  由于学校大,课室分散,再加上一开始对校园环境不熟悉,张倩昕每当需要自己外出的时候,常常会在学校里摔跤。“所以到了大学,我觉得自己很没有优势,整个人很失落。”

  但幸运的是,在大一的时候,她遇到了社工系的卓彩琴老师——一位给张倩昕带来很大影响的人。

  “我刚认识卓老师的时候,觉得她是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她知道我视力不好,在路上见到我,会主动告诉我她是谁,这一点是她跟其他人最大的区别。以前我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不懂得主动提出需求,但是老师好像我不用说,就知道我需要什么帮助。我摔跤的时候就会给她打电话,她也一直陪伴着我,有时一聊天就会聊上两三个小时。”张倩昕笑称,她和老师一开始的关系更像是社工和服务对象的关系,但这种陪伴,也逐渐加深了两人之间的默契感。

  除了给予张倩昕需要的陪伴,卓彩琴老师还积极鼓励她去面对问题。“老师不会直接帮我解决问题,而是教我怎么去解决问题。包括鼓励我跟其他人多接触,像是找实习、在班级里做个人分享等等。”

  老师温暖的陪伴和关心,让张倩昕很有安全感。“在和老师相处的每个时刻,她都一直在培养我的能力,我很幸运当年能够遇到她,改变了我,让我不断地找到自己,也帮我接纳了自己的残障和不完美,启发我如何实现残障人士的自我认同。所以,我也更加庆幸自己读了社会工作专业,遇到不少这样有专业素养的老师,让我在学习过程当中获得成长,这本身也是教育的意义。”

  张倩昕喜欢做研究,大二的时候,她便开始跟随老师一直做着残疾人教育和就业的相关研究。“我做的第一个课题是关于残疾人随班就读的困境与出路。选择这个主题也是基于我自己的一些经历。”

  到了硕士阶段,张倩昕便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整个残疾人就业的知识体系。毕业之后,张倩昕一直从事着与残疾人就业服务相关的工作,研究生阶段做的研究,为她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帮助。“我保研的时候,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许多人会认为你读到本科就足够了,但是研究生是一个更大的平台,除了资源更丰富全面,也能让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一个质的飞跃。研究生时期我受到的专业训练,让我能够有能力去面对现在的工作。我认为每一个阶段都会有它的价值的。”

  成立公益机构帮助残障人士

  研三的时候,张倩昕面临着就业的选择。“我还是希望能够把自己所学的东西付诸实践。因为自己研究的内容跟视障这一方面的联系比较大,但是当时合适的工作机会很少,所以就尝试自己创业了。”

  2016年,相同的目标让张倩昕和另外两名视障人士邓颖韬、林英走到了一起,成立了广州市融爱社会服务中心,为有需要的残障人士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

  融爱社会服务中心积极探索着残疾人服务模式,为残障人士提供生活技能指导、信息无障碍指导、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及就业咨询和能力拓展等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

  2019年,中心启动了“帮帮看家”信息无障碍服务项目,通过安排社工、志愿者到视障人士家中,为他们安装智能家居套装,并一对一辅导掌握使用。目前,该项目已经为约两百户视障家庭安装智能家居套装,并获得了广州市第五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十大优秀项目。

  同时,中心凝聚多方力量,积极寻求与广州地铁、图书馆等公共服务机构共同开展助残服务能力培训,做一些盲文校对、盲用公共设施测试和评估等工作,提升服务人员的助残意识和技巧。“我觉得我们不仅仅要为盲人服务,也要让这个社会来服务盲人。光靠自己的力量还相对单一,所以我也很注重社会倡导,包括做志愿者培训等。”

  现在,融爱社会服务中心一般通过党建引领、支部共建来发动党员志愿者、基层党组织或其他公共服务部门的党支部,实现志愿者队伍的融合共建和协作。“党员志愿者是一份很大的力量和资源,现在这个队伍的规模大概有三百多人,分散在广州市内的各个区域。”

  平日,中心举办的社会活动也很丰富。有些是结合时间节点做的主题活动,有些则是成立十余人规模的兴趣小组,如口述影像小组、绘画小组或音乐小组,邀请有某方面特长的志愿者带领残障人士一起学习,将志愿者资源利用起来。“最终还是要靠社会力量,这个平台才会发展得更大。”

  除了举办活动,中心固定每周两天为对外开放日,接受盲人朋友的上门求助。“有很多盲人会找你帮忙登个微信,或者绑定银行卡等等。这些事情对于健全人来说可能很简单,但对于盲人朋友而言,却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们也会组建自己的视障服务微信群,在群里通知大家中心能够提供这些服务。”

  成立至今,融爱社会服务中心已累计直接服务超过5000人次,间接服务超过10000人次,撰写各类调研报告5份,组织志愿者服务超过20000小时。

  谈到未来的期望,张倩昕希望,能够发动更多的社会支持力量参与到助盲事业中来,“我希望有更多人能帮助视障人士实现社会康复,为他们带来更多教育支持和就业支持,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继续读博士,在接受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一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