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脱贫小康路系列报道|用脊背撑起一片蔚蓝

信息来源: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时间:2020-11-12 字体: [大] [中] [小]

  近日,广东省残联组织的“助残脱贫小康路”采访团来到始兴县,探寻张锡桶背后的故事。

  都说“父亲是孩子的天”,可是,1982年,张锡桶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某一天,父亲就撇下他们姊妹8人,撒手人寰了。张锡桶的天也塌了,那一年,他才八岁。

  顶梁柱没了,家庭也从此陷入了极度贫困中,这让初中没毕业的张锡桶暗下决心——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

  然而,2003年的一场车祸,高昂的治疗费更是让他那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屋漏偏逢连阴雨”,随后他又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张锡桶因病致残,颈部严重弯曲,走路只能脸朝黄土背朝天。2009年7月,他办理了肢体四级残疾人证。此后几年时间里,张锡桶几度陷入悲痛与绝望中,是亲人的爱护、党和政府的关怀,才让他下定决心重新站起来,勇敢面对生活。

  他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班,在2014年、2015年、2016年先后到始兴县残联及韶关市参加残疾人种养培训班、养蜂培训班,还到广东省残疾人粤北就业培训中心参加SYB创业培训班,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空余时间,张锡桶通过网络、书籍查阅有关农业种养方面的知识,吸取经验。经过不懈努力,他对兰花、猴头菇的种植技术和养蜂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张锡桶开始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当地村、镇干部听说他要创业,便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并答应为其提供免费的种植场地。说干就干,2014年,他将多方筹集到的6万元作为种植兰花的启动资金,联系了工人搭建兰花种养大棚。当年年底,一个占地面积15亩的“兰雅居兰花种植基地”终于成功建成了。

图为张锡桶种植的兰花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张锡桶的兰花基地已培育出了两千多个深受花迷喜爱的品种,不少的兰花爱好者都慕名前去采购他的兰花。看着花儿的丹红俏脸,他偶尔也会诗兴大发地吟上几句:“绿意深浓态自娇,花环合抱小蛮腰。香肩楚楚怜微悄,才觉盈盈魄已摇”“芳心暗许月梢头,绝色生来几世修。灿灿星河斜照里,黑眸暗转绀波流。”

  但是,由于他的花棚规模太小,再加上兰花的花季每年才一季,利润极其有限,故无论张锡桶如何发动,响应的村民寥寥无几。万般无奈,他只得另寻蹊径。

  “民以食为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健康饮食观念也日渐增强,大家所追求的已不仅仅停留于“日求三餐,夜求一宿”了,他们所追求的,更多的是生活质量的改善。因而,食用菌端上餐桌的几率就更多了,于是,张锡桶又萌生了种植食用菌的想法。

  市残联和县残联知道他的想法后,随即给予他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的扶持。2015年,始兴县残联领导详细了解了他的生产生活,给予他1.5万元的创业资金;在韶关市残联修读残疾人种植班认识的凌老师得知情况后,也立马放下手中工作,亲自来到始兴为他规划种植基地,帮他培育所需菌种。

  他虽然勤学好问,也很努力钻研,但对于老师在培训班课堂上讲解的关于食用菌种植的理论知识,他还是感觉学得很吃力。于是,他想方设法地要到了老师们的联系方式,私底下虚心讨教。

  家住韶关西联的林老师问他:“种植食用菌是一件苦差事,拌料、杀菌、打包……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把控,你能吃得了这苦吗?”求知欲极强烈的他不假思索、斩钉截铁地回答:“能”。

  于是,林老师让他收拾铺盖搬到自己家里住。那时,林老师家也没有多余的客房,他只能住在林老师家猪圈的隔壁。他每天起早摸黑、勤学苦练,丝毫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他每天都沉浸在学习带给他收获的喜悦之中;他乐于与猪八戒为邻,哪怕卧室里弥漫着浓浓的猪粪味,即便每天都盖着满是异味的被子,心里也是甜滋滋的。他的诚心和“卧薪尝胆”的求学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林老师,于是,老师倾力传授种植食用菌的专业技术,开单让他按单子上的配方去库房取料,自己配料、拌料。半个多月后,他拜别了老师,回家后便紧锣密鼓地张罗着,买了个300斤容量的塑料桶当作消毒容器,第一次就装了200多包猴头菇生产包,这着实让他欣喜了好一阵子。

图为正种养的秀珍菇

  2016年,张锡桶被当地政府确定为新时期精准扶贫对象。10月12日,他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营业执照,真正踏上了种植猴头菇和秀珍菇的新征程。从此,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基地上,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他都蹲守在它们身旁,给它们拔草、浇水、精心打理。但由于资金有限,他当时只种植了200包猴头菇和300包秀珍菇,秀珍菇菌包借放在原周所小学的两间闲置房内,猴头菇菌包就堆放在兰花棚内,就这样,他的蘑菇基地初见雏形了。

  他的努力,顿岗镇领导看在眼里,也记在心上。2017年春节前夕,张广华书记组织县领导前去参观他的种植基地,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卢保新在县残联领导班子的陪同下走访慰问了他,深入到他的兰花种植基地和蘑菇基地,详细了解其创业生产情况,并鼓励他在巩固兰花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再新建一个蘑菇大棚,扩大蘑菇种植规模,通过发展兰花种植和蘑菇种植产业,实现早日增收致富的目标。

  至此,张锡桶再次得到了政府的精准帮扶,在卢常委的协调沟通和县扶贫办、县残联及顿岗镇党委、政府等多部门关心帮助下,他的兰花种植基地和蘑菇基地得到了县扶贫办10万元项目资金扶助,一次性购置了种植食用菌的全套设备,解决了燃眉之急。有了政府的精准帮扶,他更加干劲十足了。2017年5月,张锡桶共投入了40多万元,又购置了一批生产猴头菇的器材,并兴建了400多平方米的菇房和兰花工作棚。政府还帮扶他筹建了6间崭新的无菌蘑菇房、2台烘干机及拌料机、粉碎机、消毒机、装袋机各一台,安排农技员定期去他的基地进行实地指导。为了便于管理,他们夫妻俩也把家搬到了基地,每天,张锡桶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扫菇房、查看灵芝菌种、给兰花浇水。

图为张锡桶的6间无菌蘑菇房

  2018年,始兴县残联再次支持他创业资金3000元,鼓励其扩大生产。“皇天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年的时间,张锡桶的蘑菇品种便由当初的一两个扩展到了十余个,菌包从500个增加到3000多个,还增加了新的灵芝菌种500多包,菌包存活率也大大提高了。

  每天,他除了将食用菌送到市场菜贩子的档口外,还努力创新,竭力打造多种销售模式,拓展其他营销渠道。他不仅把兰花和食用菌放到网上和各大商场进行销售,还制作猴头菇茶。他的猴头菇茶不仅真材实料(100多斤鲜菇烘干后才制作出十多斤的猴头菇茶),而且还物美价廉。

  因为他心里始终有一杆秤:“什么叫生意?‘生’就是陌生,‘意’就是满意,把陌生的人服务到满意,就能达成‘生意’。让别人满意,我们就必须要给予对方急需的价值。做人、做事都靠谱,生意自然长长久久。”他还常以墨子的《商之道》之“我有利,客无利,则客不存;我利大,客利小,则客不久;客有利,我无利,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客我利相当,则客久存,我则久利,然双赢!”作为他做生意的准则。

  作为顿岗镇周所村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张锡桶,始终牢记初心,从不忘本。农忙之余,他总是走家串户,了解本村残疾人家庭情况。只要是村里想搞蘑菇种植的农户,他都会无条件地提供技术和场地支持。在驻村干部的协调下,他带动本村七户贫困户共同种养蘑菇,如遇市场价格不佳,他就以保底的价格收购,以保证他们的收入,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这一年,他和这几户贫困户均如期地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此外,他还努力发展各种产业,极力带动村里其他贫困户共同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

  张锡桶还是一名能工巧匠。他能用他的一双慧眼,从买回来的柴火中挑出那些名贵的还可造就之木材,根据其大小、形状,变废为宝,将它们雕刻成精美的茶台,或将一些树根制作成根雕等艺术品。他还喜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每每看见奇石,他都会爱不释手地将其带回家,精心打磨后将它们集中陈列于一个展厅里供人欣赏。此外,他还养殖蜜蜂,种植葡萄,杨梅、黄皮等水果,并自己酿造清醇可口的杨梅酒、葡萄酒。他还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技,学习用手机开发票,心地善良的他,经常会帮一些急需帮助的病患者转发筹集资金的信息,或帮一些朋友转发朋友圈,帮他们推销产品。闲暇之余,他就在全民K歌APP软件上唱唱歌,自娱自乐,他喜欢唱《感恩》《万爱千恩》《爱你今生不后悔》《爹娘的眼泪只为儿女流》等,他说:“因为每一首歌的歌词,都好似是为他而作,每每唱起这些歌,他都情不自禁地想起五年前(2015年),母亲过世的情景。”

图为张锡桶在精准扶贫时期新建的楼房

  那一年,他送母亲走完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程。坚强而懂事的他,那一天没有掉下一滴眼泪,他强忍着内心的万般不舍与悲痛,为母亲料理了后事。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除了他的妻子,谁能知晓,曾今多少次,张锡桶都在梦中因思念父母而哭醒,泪水打湿了枕巾。

  当别人问起他这一生最难忘的是什么时,他总是激动地说:“当一个人身处困境,孤单无助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当一个人绝望消沉,万念俱灰的时候,最期盼的是什么?是一颗炙热滚烫的心!这些,在我遭遇车祸的那些年,拥有的太多太多了,多到我终身受用。我唯一能做的是把自己所学的种养技术无偿的传授给乡亲、服务乡亲。”

  如今,他的蘑菇预计每天能采摘上百斤,再加上灵芝和兰花种植成品相继上市,产量和产值都在逐年提高。张锡桶,用他那近乎90度弯曲、俯视范围不足2米的残缺的身体及180度坚挺的意志,为众多贫困户撑起了一片广阔而蔚蓝的天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