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脱贫小康路系列报道|心若阳光 路就芬芳

信息来源: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时间:2020-11-10 字体: [大] [中] [小]

  近日,广东省残联组织的“助残脱贫小康路”采访团来到翁源县,探寻刘惠南背后的故事。

  饶村,坐落在翁源县坝仔镇,是一个山环水绕的小山村。村里,住着一位背有些佝偻,脸有点黑瘦,个子略矮小但却憨厚老实的残疾人,他叫刘惠南。

  一进他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客厅墙上那张大大的伟人肖像画。画的正中央是天安门城楼,城楼上是自开国以来从毛泽东主席到习近平总书记五代国家首领头像,城楼前方脚下,是我们国家十大开国元帅头像,看到这幅画,不觉让人倍感亲切。

图为刘惠南客厅墙上的伟人肖像画

  我把目光从画上移到了刘惠南那带有些许腼腆、些许沧桑的脸上,细听着他讲述坎坷的过往……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在刘惠南15岁那年,一场变故,让他那原本幸福的五口之家瞬间垮了。那一年的某一天,父亲突然无缘无故狂躁不止,日夜疯癫,为给父亲治病,家里把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最后仍未将父亲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父亲走了,家里的重担自然就落在了作为老大的刘惠南身上。他知道从今往后,他要学会坚强,学着干之前不会干的活。一个月后,还沉浸在痛失父亲的悲痛中疲惫不堪的刘惠南,独自上山砍柴,由于思念过度,他的精神出现了恍惚,手里锋利的柴刀深深地插进了他的左膝盖,鲜血顿时如潺潺流水般往外涌。一阵阵钻心的疼,把他的思绪从父亲的音容笑貌中撕裂,一切的美好随之被摔碎,随着鲜血滴落一地。此刻,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刘惠南,只能强忍着剧痛,双手紧捂伤口,静静地等待着,直至血凝固不再往外冒了,才又扛上一捆柴,艰难地往家里赶。

  回到家后,因无钱医治,他的母亲就按民间药方,摘了些中草药给他包扎。乖巧懂事的刘惠南不忍心让母亲担心难过,任由她“折腾”。数月后,膝盖不疼了,但是他的双腿却怎么也直不起来,他再也扛不了重物了,他的左腿瘸了,最终落下了终生残疾。

图为刘惠南干农活

  家庭的一次次变故,让他那瘦小的母亲无所适从。看着瘸腿的大儿子、还不会干农活的十三岁小儿子及年仅五岁的幼女,被柴米油盐和粗重的家务活压得不堪重负的母亲,还是经媒婆的介绍,不顾三个未成年儿女的跪地挽留、苦苦哀求,狠心地弃他们而去,嫁给了邻村的一个老光棍。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面对接踵而来的残酷现实,那一刻,刘惠南的心碎了,他的天塌了,他不知道,以后的路该往哪儿走?弟弟妹妹还那么小,自己又残疾,往后余生该如何过?

  长兄为父,想到年幼的弟弟妹妹,他毅然擦干了泪水,重整行装,拖着残腿,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着。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弟弟妹妹们抚养成人。

  在当时什么都靠人力耕种的80年代,刘惠南一人就种植了4亩水稻、1亩花生,农闲时到山上采草药、挖冬笋、采蜂蜜、抓蛇……然后拿到集市上卖,以此补贴家用,为弟弟妹妹交学费。如此风里来雨里去,他用一颗坚强的心、一双勤劳的手,还有残瘸的腿,勉强给弟弟妹妹们撑起了一个避风港。

  由于家境清贫,弟弟妹妹们虽已长大,出去务工了,但刘惠南自己的终身大事却一直被搁浅着。直到2001年,他已是28岁的大龄青年了,好心的邻居替他着急地做起红娘,向他介绍了邻村一位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一级肢残姑娘钟秀莲。由于相同的命运和彼此的善良,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近,最后,终于结合了。

  有家心就安,有爱心就暖。家里多了一个需要照顾的“大孩子”,刘惠南比以前更加忙碌了,出门是下地种田,进屋则照顾妻子。

  一年后,他们的大女儿出世了,欣喜之余,刘惠南肩上的担子也越发沉重。由于女儿难产,是历经磨难才来到他们身边,因此身体比其他孩子都虚弱,五天一大病,三天一小病。为给妻子、女儿治病,刘惠南农忙过后还想着法地打零工。那时,因身体残疾,别人都不愿意用他。无奈,他只得跟着一帮女工,去给别人的甘蔗上土、到花场拔草,还因此常常被人取笑他是“妇女主任”,可他一点儿也不在乎。

  2006年,连买菜种的钱都没有,那是他人生当中最艰难的一年。幸好,丈母娘鼎力相助,借钱给他们买种子。然而,即便如何步履维艰,刘惠南却从无怨言,反而感谢老天对自己的眷顾,让自己娶到妻子,还赐予他们一个如此可爱的小天使。

  或许是上苍开了眼,又或许是本能的母爱,在刘惠南的悉心照顾及药物治疗下,长期卧床的妻子如沉睡多年的老榆树,身体里的各个机能都渐渐复苏了,慢慢地,她能下地了。她和女儿一起成长,从蹒跚学步到基本的生活自理,从一级残疾转为了二级残疾。

  奇迹的出现,还有妻子温柔的眼神、女儿的笑脸,让刘惠南对生活有了新的盼头,人生也有了新的奋斗目标。

  刘惠南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的家庭情况,村干部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党和政府极力想办法帮他们渡过难关,村支书亲自为他的家庭申请纳入最底生活保障(即低保户)。

  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有了,可是随着小女儿的降临,仅靠种植水稻仍难以让刘惠南的家庭摆脱困境。2013年,正值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化、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时期,各地掀起“无公害”蔬菜种植的热潮。仅有小学文化的刘惠南也加入了种植蔬菜的热潮中,然而,由于缺乏经验,第一年收效甚微。

  不放弃、不妥协,人生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他认真总结经验,决定第二年一边种植,一边请教种植能手和专业农技人员。经过三年的摸索,他终于由最初的种植单一品种变为多品种种植,收入一年比一年提高。又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把之前为妻子治病的1万多元欠款还清了,日子也慢慢地好起来了。

  2016年,新时期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全面发动、实施,按照纳入程序,刘惠南一家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结对帮扶,因户施策。

  驻村工作队首先发动亲朋好友垫资,并积极联系施工队,把刘惠南家的泥砖房拆了,在原地建起一栋两百多平方的崭新二层楼房。经过简单装修后,刘惠南一家于当年年底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新家。看着墙上的那副伟人画像,刘惠南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直感叹:“共产党的政策好啊!扶贫工作队真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没有共产党哪儿有我们的幸福生活啊?”

图为刘惠南住房改造前、后对比图(前)

图为刘惠南住房改造前、后对比图(后)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工作队的帮扶没有就此打住。当他们了解到刘惠南家的田地较分散,而他的腿脚又不方便后,为了让他更轻松地打理田间地头的农事,工作队便与村小组长以及当地村民进行沟通、协调,并成功地将刘惠南那些零星分散的土地与邻居的进行置换,并额外再租赁优质土地用于规模种植。为了解决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驻村工作队队员兼帮扶“第一家长”邱粤平又积极主动为刘惠南联系到本镇万家兴蔬菜专业合作社,双方签订了以合作社先提供种子、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并回收产出的蔬菜为模式的合作协议。

图为刘惠南的蔬菜地

  肢残三级、身体单薄的刘惠南,面对成倍增加的工作量,却没有畏惧,反而比以前更加勤快了。为了不落下种植管理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他每天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苍天不负有心人,有付出终有回报。2016至2018年,他的蔬菜种植面积达12亩,花生3亩,淮山1亩。2017年,他还学习种植桑树、养蚕。这三年,他的蔬菜、花生等均获得可喜的收成,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15年的3495元,增加到2016年的6030元、2017年的7533元及2018年的10630元,并逐年大幅度提高。

  2020年7月,刘惠南的大女儿高中毕业,就读于黑龙江护理专科学校的“口腔医学”专业。临近知天命年纪的刘惠南,拿着女儿的录取通知书,舒心地笑着。他和妻子便更加勤耕劳作了。每天4、5点就起床忙活着:除草、浇水、种地,把当天需要送往合作社的瓜果蔬菜摘下、整理,然后用他那不灵活的双腿骑着小三轮,把新鲜的各种蔬菜瓜果送到合作社。

  年仅十岁读五年级的小女儿看着父母每天忙碌的身影,总会心疼地说:“爸爸,您每天都那么辛苦,我看着都好心疼!我会好好努力读书,您放心,我一定会让您和妈妈早日放下手中的粗活,过上好日子的。我不会让菜地里的大花蚊子再咬您了,我会让您和妈妈以后好好地享清福的……”每每听到女儿贴心的话,刘惠南都会情不自禁红着双眼,但又不失幽默地回答:“傻瓜,爸爸皮糙肉厚的,蚊子想咬都找不到下口的地方呢。”

  作为一名残疾人,刘惠南始终保持一颗上进的心,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不仅经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致富路,还带动10多户村民种植蔬菜,并乐于与村民分享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他常对残疾朋友说:“残疾虽不幸,但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暴自弃,那样连神仙都帮不了自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着更多的残疾人。

  “心若阳光,路就芬芳。”刘惠南用自己的艰难创业历程,完美地诠释了“不认命、敢拼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胜利终将属于坚持到最后的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