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傻大姐”的助残扶贫梦

信息来源: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时间:2010-09-01 字体: [大] [中] [小]

在阳江市全市上下开展扶贫“双到”的热潮中,一些热心的企业家也在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贫困的家庭,不仅捐款助困,而且还“授之以渔”,帮助他们掌握脱贫致富的技术,帮助他们解决创业启动资金,以热诚之心投入到扶贫“双到”热潮中去,其中阳西的邓家凤就是这样一位人士,在这过程中也就有了许多故事。

自己下岗,却想办法让残疾人就业上岗;自己没技术,却资助培训残疾人学技术;自己未富,却提供资金为残疾人创业致富。她就是阳西县广东金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一位远近闻名的“傻大姐”邓家凤,人们都亲切地叫她凤姐。

要说凤姐的故事还得从她下岗时说起。凤姐原是供销社的一名职工,1997年下岗,下岗时40岁。女人40岁下岗,确是不幸。要是这样闲赋在家,和退休人员比,显然年纪太轻;想外出打工,和年轻人比,却又年纪太大没人请;想自己创业,但又没有任何积蓄。这使凤姐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弱势群体的无奈。

一个偶然的机会,凤姐闲着没事在家看电视时获悉:河北省一农民养殖海狸脱贫致富,这一信息使凤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过一番认真的考察论证后,她认定这是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致富门路。于是凤姐东拼西凑,向亲戚朋友借钱,筹集资金10万元,于1999年远赴河北省买回了100对怀孕的母海狸,对照相关书籍,请教有经验的养殖户,咨询畜牧专家,边养边学,经过几年的摸索,凤姐以惊人的毅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了。接着还成立了金凤公司,自任总经理,并且开发海狸系列产品,获得5项海狸产品发明专利,从此,凤姐与海狸结下了不解之缘。 

岗位留给残疾人

凤姐养殖海狸成功脱贫,已在当地小有名气,但仅是脱贫并未算富裕。当地县残联安排她挂点扶持残疾人,她很爽快地接受了,每年都拿出一万多元慰问残疾人。在慰问中,她认识了一名叫殷洪锐的小伙子。殷洪锐勤劳能干,由于身体残疾的原因,无法找到工作,只能待在家里靠救济过日子。

凤姐心想,拿钱助残终究不是办法,拿钱助残只是暂时的,就业助残才是长久的。要是能安排这些残疾人就业那该多好啊。由于业务发展较好,凤姐就想办法留出一些岗位优先给残疾人。她回去后,专门召开了公司领导班子会议,吸收一批残疾人到公司的酿酒厂、海狸养殖基地等岗位就业。

凤姐不仅安排适合这些特殊人员的工作,还按健全人的工资支付给残疾人。她这一做法让很多人不理解,都说凤姐“傻”。

技术送给残疾人

吸收残疾人员入公司就业毕竟数量有限,并且这些人没技术,适合他们做的工作也很少,这样扶贫面也受到限制。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残疾人学到了技术,他们可以在家里养海狸、养猪、养鸡和种药材等,同样能够发家致富。凤姐的想法得到当地妇联、民政和残联的支持。

于是,凤姐在自家的海狸养殖基地建起了一间残疾人农村种养技术培训中心,花钱买来农村种养实用技术书籍,聘请专家教授讲课,免费为农村残疾人开办了“南药种植”、“鱼虾养殖”、“海狸养殖”等种养技术培训班,每年开班4期,每期7天。塘口镇一位残疾人罗耀森参加技术培训班后,带着凤姐无偿提供的26对海狸种苗回家饲养,一年获利3万元。他深有感触地说:“用钱救济,钱是会花光的,只能救一时;用技术救济,技术是用不完的,可以救一世。”

资金借给残疾人

由于这些残疾人大部分都是因为没有工作而贫困的,虽然学到了技术,但没有启动资金,也很难创业脱贫。凤姐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她在把残疾人培训好,使他们学到了技术后,根据他们的种养种类和规模,免费提供种苗,对个别因发展种养业而没有启动资金的特因户,凤姐就给他们预借资金建栏舍或购置设备,有收获后再按能力逐年还借款。

有一位残疾人叫谭德富,在凤姐的基地参加培训学到了技术后,凤姐支持资金给他回去发展生猪、鸡鸭、海狸等养殖业,挖到了第一桶金。尝到了甜头后,谭德富又计划租地挖塘养鱼,进一步扩大养殖场规模,准备大干一场,但苦于资金不够。凤姐获悉后,在公司当时正处于发展投入的情况下,仍然想办法再次给这位残疾人提供资金援助。谭德富一见到熟人就说:“有凤姐的支持,我不是‘谈得富’而是‘干得富’。”

凤姐招收残疾人上岗就业,为残疾人免费进行技术培训,支持资金给残疾人发展生产,先后安排就业的残疾人有80多人;培训残疾人1513人次;扶持贫困残疾人120多户;无偿提供海狸种苗1000多对,生猪种苗200多头,鸡苗5000多只,带动当地群众2000多户搞种养脱贫致富。目前,这些残疾人已全部能够自食其力,走上种养致富的道路,终于圆了凤姐的助残扶贫梦。

凤姐的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但人们一点也看不出凤姐这个总经理的“派头”:没有珠光宝气、没有高级小车、没有豪华住宅,而更多的是看见凤姐对残疾人的关爱,为残疾人事业不断地花钱。

当地残疾人都说,“凤姐确是傻得可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