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努力微笑,努力寻找快乐的真谛,努力实现心中的梦想,不管能不能够获得爱情,我想自己是幸福的,因为希望还在,依然未曾迷失方向。”这段优美的文字,出自于阳江市一名残疾女孩的手笔。虽然从未上过学,但她通过自学,已在市内外多家刊物和网站发表了多篇文章。
这个女孩,就是张丹丹。初次见面,重度残疾的她,便在话语中向记者透露出对文学的执着热爱。她说自己的梦想是当一个作家,在谈及许多现实的挑战时,今年25岁的她坚信:“即使带着受伤的双翼,只要一直勇敢追梦,必将收获富有魅力的人生。”
重度残疾儿靠阅读看电视识字学习
一双精瘦的手紧抓住座椅,腰一耸身子就俯到床边的电脑桌前,然后一手撑起全身,一手敲着电脑键盘,一个个小黑字出现在电脑屏幕上……这是记者日前在阳江市区漠江路张丹丹家见到她时的情景。电脑桌一侧的抽屉里,塞满了张丹丹从小保存下来的日记本。
“从小得了小儿麻痹症,我无法独立下地行走,更上不了学。看到弟弟妹妹去学校,我非常羡慕。”张丹丹停下敲键盘的手,轻轻地说道。像她这种状况,很多学校都无法接纳。在父母咨询了多家学校无果后,懂事的张丹丹不想再增加父母的负担,只得放下读书梦。
去不了学校学习,张丹丹并没有自暴自弃,弟弟妹妹放学回来,她就将他们的书借过来,一点一点开始自学。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他们请教,直到弄懂为止。弟弟妹妹上学了,她就让父母把她抱到电视机前,通过看节目学习汉字。
慢慢地,张丹丹会认很多字了,她有空就拿弟弟妹妹的旧本子来练字,从一句话到一段话,再到一篇文章,她就在自己不断地成长中收获着愉悦和满足。后来,她还写起了日记,将自己每天的喜怒哀乐记录在本子上,这一写就是好几年。
励志人物自传点燃她的作家梦
随着词汇量的不断增多,张丹丹的视野也开阔起来,弟弟妹妹从学校图书馆借回来的一些书籍,更是让她对知识的渴求得到了满足。“他们借的各种书我都看,其中最喜欢的,就是励志类的人物自传,从这些人身上,我看到了希望,更树立起了对生活的信心。”
张丹丹说,她看过的书里面,最受感动的就是张海迪自强不息的故事。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程,后来还出版了《轮椅上的梦》、《生命的追问》等多部作品。“张海迪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张丹丹时常这样反问自己。
也就是从那时起,张丹丹也立志成为一个像张海迪一样的人,向着自己的“文学梦”一路迈进。这其间有满足,也有辛酸,家人的支持,无疑给予了她莫大的动力。20岁那年,她偶然在杂志上看到一个文学创作比赛的活动,在投了许多稿件后,她收到了一张进入“决赛”的通知书,但要交50元参赛费。
张丹丹的妈妈看见通知书后很开心,但也提醒女儿可能是骗人的。张丹丹以为妈妈不赞成她参赛,不会给她参赛费,于是通过积攒压岁钱自筹费用。然而,最终还是凑不齐50元。这时,妈妈却说道:“还差多少钱,我来补。”最终,比赛结果杳无音讯,但张丹丹却很满足,因为妈妈对她的期望,给了她继续前进的动力。
“我也可以向大家证明我很棒”
弟弟妹妹参加工作后,为家里配置了一部台式电脑,这为张丹丹实现她的“文学梦”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她每天白天在床上看书写文章,晚上父母回家后,就让他们把自己抱到电脑前,将所写的文章录入电脑。后来,她还开辟了一个叫“Any梦”的博客,建立自己的文库,至今已发布400多篇博文。
“我之前从没接触过电脑,连字母都不认识几个,但很快就学会了上网、打字,连我自己都觉着不可思议。”张丹丹笑呵呵地说。熟练操作电脑后,她也通过网络结识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在这些朋友的推荐和指引下,她的文章先后在生命之歌、残疾人文学论坛、香港之家等网站上发表。
除了投稿到网站,张丹丹还参加了一些大型原创文学比赛。在中国大众在线成立四周年征文中,她的作品《年》荣获优秀奖。她的诗歌《我已经有喜欢的人了》和散文《我在大众当版主》还被选征进了《大众文集》第二集中。
付出总会有收获。近两年里,阳江市残联门户网站中的“残疾人园地”也先后刊登了张丹丹的几篇散文。龙年春节前夕,阳江市残联工作人员把900元稿费送到她的手中。手捧着这笔来之不易的稿费,张丹丹甜甜地笑了。
3月29日,阳江市残联和江城区残联的工作人员还专程来到她的家中,送来3000元钱,准备为她购置一台笔记本电脑。想到以后只要有空都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张丹丹高兴极了:“有大家的支持和关爱,有文学的陪伴,我会一路风雨一路歌,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扫一扫,关注广东残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