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是母亲节,全社会都将鲜花和掌声献给了世上最伟大的母亲。然而,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生来就是不完美的天使,有的说不了话、有的走不了路、还有的看不到光,他们只能日复一日地做着康复理疗,枯燥而苦痛。在这些特殊孩子的身后,都陪着一位伟大的母亲。相比普通母亲而言,这些母亲对自己的宝贝给予了更多的、更细致的关爱,在她们柔弱的外表下,也隐藏着一颗无比坚韧的内心。
母亲何洁: 儿子教会了我坚持
今年12岁的曦曦是一名盲人小朋友,他爱好音乐,钢琴已经达到6级水平。如今,曦曦在广东省和珠海市的少儿音乐界也算得上是位小名人了,他曾先后获得过珠海第二届青少年钢琴比赛考级组一等奖、独唱《爱心世界》获珠海市第二十二届青少儿艺术花会比赛银奖,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
曦曦的妈妈何洁是一位普通的公司职员,她说,儿子的钢琴之路走得异常艰辛,每当看着儿子光彩照人地坐在台上,用飞舞手指弹出动人的旋律,听着台下热烈的掌声,作为一名母亲,她的心底涌起无限骄傲与自豪的同时,还夹杂着丝丝酸楚。
何洁回忆说,在儿子4个多月时,发现他反应比较迟钝,一经检查才得知,因早产造成的缺氧已影响到视网膜发育,他的双眼视力几乎为零。“刚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感觉天都塌了,那段时间特别沮丧,工作和工活一下子失去了重心,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下去。”
为了儿子,这位坚强的母亲从阴霾中走了出来,她说,自己坚强了,孩子才能坚强,孩子已经遭受了身体上的伤痛,作为父母,不能让他再次遭受心灵上的苦楚。于时,何洁和丈夫、婆婆分工协作,婆婆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丈夫负责孩子的户外活动,何洁则负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小曦曦就在这样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快快乐乐地成长起来了。然而,每当儿子不经意地问“妈妈,现在是黑夜还是白天?”时,何洁的眼泪总是忍不住夺眶而出。儿子6岁时,何洁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送他去学钢琴,让音乐来填补儿子不太完美的世界。
曦曦刚开始学琴主要是靠听,老师发一个音,他就在钢琴上找出那个键,熟悉琴键,然后练双手合并。“足足弹了一个月才找准一个音符,当时我们都想要放弃了,没想到儿子突然弹出了一首小曲子。”何洁感慨,这件事情让自己深感自责,觉得对孩子没有足够的耐心。此后,为了陪儿子学琴,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何洁开始旁听、学五线谱,学会后回家教儿子。
如今,曦曦平均每个月就能学会一首曲子,妈妈何洁自然功不可没。何洁常说,虽然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比一般的母亲花费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只要儿子开心了,一切都是值得的。
何洁觉得,在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也教会了自己很多,“比如说,他学琴的过程较慢,需要一遍一遍地练习,有时候我会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劝他改天再练,但儿子总是这样对我说,妈妈,我不怕苦,也不怕累,就怕生病,生病了就练不了琴、唱不了歌了。”
“既然儿子都有如此坚韧的意志,我们做家长的,又有什么理由不全身心地陪伴他、支持他呢?”何洁说,从最开始只希望儿子通过学琴自娱自乐,到看到儿子对音乐的如此热爱,自己也暗下决心,今后无论有多么艰难,都会支持儿子追求他的音乐梦想。
母亲罗海蓉: 一声“妈妈”唤出泪水
对每一位母亲来说,世界上最甜美的声音,无疑是儿女的一声呼唤——“妈妈”。然而,为了等这一刻的到来,罗海蓉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咽下了多少泪水。早在1997年,一次发高烧,两岁的儿子彬彬损伤了听力。当医生诊断出儿子听力残疾时,罗海蓉当场晕倒在地。
这位看似瘦弱的母亲,骨子里却透露出坚毅。当年,罗海蓉夫妇从广西桂林双双来到珠海打工,经济上并不宽裕,加上为儿子看病、配助听器、上康复训练班等等开支,更是压得夫妻俩喘不过气来。然而,夫妻俩从来没想过放弃。
“我和他爸都是普通务工人员,当年为了省钱给儿子做康复,我们一家三口租住在一套住了20多人的房子里。”罗海蓉回忆说,从2000年开始,他们把儿子送去了妇幼的康复班,每小时40块钱,每个月平均花费两千多,为了省出这笔费用,夫妻俩的饭菜经常不带半点荤腥。
作为一名失聪儿的母亲,最艰难的就是教他说话了。除了妇幼的老师教基本的发音,罗海蓉夫妇俩在家里也抓住一切机会教儿子说话。“爸”、“妈”两个音足足教了大半年,直到3岁多的某一天,当第一次从儿子那儿听到“妈”这个发音时,罗海蓉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夫妇俩抱头痛哭,“我们的儿子终于开口说话了!”
“为了训练儿子能早日学会基本交流,融入这个社会,我不得不狠下心来,有时候对于儿子的小小需求,无论他怎么哭我也不会心软,都要求他发出某个音了才满足他。”罗海蓉说,当年,为了让他说出“饼干”两个字,自己教了不下两万次,“要吃饼干可以,必须自己说出来”。
久而久之,儿子学会了看口型,基本的发音也越会越多。如今,彬彬已经长成了16岁的小伙子,在珠海市特殊学校启聪班读书,手语和唇语相当出色,基本交流也能完成。妈妈罗海蓉感觉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有时候,看到儿子能将别人的手语对话翻译给自己听时,就觉得特别自豪。
“每年的母亲节,儿子都会在学校老师的辅导下,亲自动手做张小卡片,上面写着‘妈妈,祝你节日快乐,我永远爱你!’等字样,寄到我的单位。”罗海蓉说,每到那个时候,自己都特别感动,感觉自己被儿子需要,体验到一种相互扶持的快乐。
据市特殊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9月,学校即将开办两个职业高中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培训一些专项技能,以便这群特殊的孩子将来能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对于这点,罗海蓉感到特别欣慰,也万分期待,她渴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能像普通人一样步入社会、开始新生活。
母亲蔡文卿: 我就是他的拐杖
5月10日下午4点半,像往常一样,15岁的雄仔从特殊学校上完课后,径直走向市残联康复中心进行训练。雄仔的身后不远处,妈妈蔡文卿悄悄尾随,目光关切地追寻着儿子,提防他因腿脚不便不小心摔跤。这一陪,就是10多年,风雨无阻。
作为典型的潮汕人,蔡文卿一家是少有的独生子女家庭,早在10多年前,当雄仔被诊断为脑瘫时,夫妻俩就达到了一致意见,要全身心照顾雄仔,不再生育其他子女。为了给儿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物质上和治疗上尽量满足他,雄仔的爸爸做起了个体户,妈妈下岗回家后就主要担负了陪伴雄仔做康复训练的责任。
因为脑瘫,孩子的发育迟缓、语言功能受阻、四肢不遂、行动不便,为了克服层层困难,蔡文卿心力交瘁。“刚开始不会讲话时期待他会讲话、学会了讲话又希望他会走路、现在基本能走路了又希望他不要摔跤,总之没有哪一天心是完全放下的。”蔡文卿感慨地说。
在雄仔5岁多时,家里的生意赔了,房子也卖了,那段时间成了一家三口最难熬的时期。那时候雄仔刚学会走路,可是由于经济的原因,没法再去康复中心上课,于是,蔡文卿自己学会了简单的按摩手法,先在自己身上试,再帮儿子按摩,搀着他走路,常常一天下来,母子俩都是筋疲力尽。
在妈妈的教育下,雄仔特别懂事、坚强。每当摔倒了,妈妈或老师伸手去扶他时,他总是说,“让我自己来,不用扶”。随着年龄的增长,雄仔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也安排得井井有条,每天放学后自己去做康复,回家后写完作业,再爬六七趟楼梯进行锻炼。
让人吃惊的是,母子俩遇到沟沟坎坎,身材娇小的蔡文卿毫不吃力就能把壮实的雄仔抱过去。对此,这位妈妈笑着说,这些年早就锻炼出来了。然而,随着儿子渐渐长高长大,蔡文卿也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昨天带他去春游,扶着他走了一天,有时候感觉好吃力,有点拉不动了,这才知道儿子已经高过我了。”
不过,蔡文卿觉得,儿子的心思特别细腻,就算再苦再累,心里也是异常甜蜜。在妈妈不高兴时,雄仔总是想着花样哄妈妈;妈妈身体不舒服时,雄仔会不厌其烦地问好点了没,嘱咐妈妈吃药;有好吃的菜或水果,雄仔总是生气为什么妈妈不吃……这些普普通通的关心,让蔡文卿觉得比吃了蜜还甜。
“儿子好强,学习在班上总是第一第二,他作文写得好,也喜欢写日记,偶然间曾在他的日记本上看到‘我以后要努力,不让妈妈那么辛苦’等字句,虽然心里明明知道这只是良好的愿望,但还是感到好欣慰。”蔡文卿总是说,自己就是儿子的拐杖,只要她在一天,就会支撑着儿子走一天。
扫一扫,关注广东残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