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29)为促进香港与内地的交流,推动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发展,香港新生精神康复会不断到内地参观学习,也曾邀请国内同行到香港去交流学习。2003年9月底,在省康复办的安排下,新生会一行20多人,先后到深圳、广州、佛山三地参观,他们深入精神病院和街道社区、观看社区工疗站和康复站、走访精神病康复者和家庭,全面了解我省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网络、社区康复工作情况和有特色的“精防日”模式。在最后的交流会上,我会向他们介绍了我省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发展过程、工作模式、工作网络及工作成效;香港同行也向我们介绍了新生会的历史、日托中心、中途宿舍、康复农场、庇护工场和模拟就业等情况。应我们的要求,新生会的来访者写了几篇文章,谈他们的感受和思考。这里一并刊登出来,以供大家分享。
省残联康复部 陈土新
1、随 笔
新生精神康复会在致力发展、推动及提供精神康复服务之余,不忘员工培训的重要性。笔者有幸参与是项活动,过程中获益良多;除扩阔有限的视野外,亦深深体会到在国内精神病对患者及其家人带来的伤痛。还幸人间有爱,政府及热心人士在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投入及参与,大大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状况。
* 重点参观 *
短短的三日行程,囊括了参观不同的精防单位,分别有精神病医院、工疗站及社区服务中心。较为特别的是入户走访了两户精神病人的家庭。
* 中、港两地精神病复康服务的异同 *
(一) 机构的承担
由于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步伐急遽,带来巨大无形的压力,使精神病病发率急升,相信这现象在发展及发展中国家无可避免。国内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的防治工作是揉合了社会化、开放式及综合性的手法。在政府的支持下,各省、市、县及镇联合奋力承担起为残疾人服务的繁重任务,实现残疾人事业的现代化。
(二)精神病的分野
在国内精神病的轻重共分四级,一级最重,四级最轻。以精神病院情况来说,除一级患者需关于病房内,其它各级病人则按病情的严重程度可在院内自由活动并共处一室。如此一来,四级患者因自己能帮到较弱的病人感到有能力感,从而建立自信心;受助者亦能感受被关心、照顾的温暖。与香港依病情深浅安排入住精神病院内不同治疗病房截然不同。
(三)社区照顾(注:社区康复)
香港政府大力倡导社区照顾,但只限于市民的自发性及接纳。精神病康复者及家人往往因为害怕被人知悉患病,受到卷标,生活平添压力。在国内,政府对精神病的防治工作增强了透明,对举报精神病患者给予奖金;在社区内要求邻居协助及照顾患者及其家人,由公安、医护人员、居委等组成监护小组作定时探访,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减低肇事率,维护社会的稳定。
(四)专业生活化
在本港负责推行社会福利工作的主要是社会福利署职员及非政府机构的社会工作者(社工)。在国内,社工并不存在。监护小组的成员定期参与各样的培训,配合服务的所需,把看似专业的工作生活化、把专业人员化身为熟悉的邻居,一起对抗病魔。
* 感同身受 *
笔者随团探访的一户精神病人家庭,户主夫妇年事巳高,七十开外,对照顾四十多岁患病的儿子,明显吃力。不幸的是,最近又发觉幼子有忧郁的征状。另两子虽有工作,无奈各有家庭的重担,帮补不多。舔犊之情,不离不弃,叫人感动。幸得监护小组适时伸出援手,老太太忧戚的面容绽出一丝安慰。笔者自忖也有四个子女,深感更要珍惜彼此相聚的分秒。
* 额外得着 *
是次学习交流团除了个人在工作范畴上增广了见闻外,还加深了同工间的认识。平日碰头多在训练课堂上,闪身而过,只依稀记得轮廓;今番连日同台食饭,并无各自修行,彼此交流工作上的苦与乐,互相勉励打气,擦出火花。
* 反思 *
香港随着九七回归祖国怀抱,两地人流、物流日增,加上近日实施的【更紧密经贸关系】(CEPA),拉近了两地的沟通。在推行社会福利方面,手法或许相异,但殊途同归,只要大家抱着同一信念为弱势社群谋取利益,贫富悬殊可望收窄,明天还是会更好的!
新生精神康复会赛马会新生宿舍舍监罗英丽
2.后 感
这次行程共有三天,第一天到达深圳后,先透过简介会大概了解当地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例如残疾人口比例和分类及有关精防工作的情况等。其中精防工作与香港有很大分别的是国内有针对照顾精神病患者的监护小组,成员除了专业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外,更有公安、居委、甚至是患者的邻居等,透过教育及培训,各单位共同对患者进行监护,使其得到全面及充分的照顾。
之后往参观康宁医院,院内设备非常完善,环境亦很舒适,让院友有一个理想的复康环境,与香港不相伯仲。我们与院内护士倾谈,得知随着深圳经济的不断发展及转营,人民所承受的生活压力亦越来越大,除了令精神病发病率增加外,发病年龄亦趋向年轻化,情况与香港十分相似。
参观完康宁医院后,我们先后再到宝安区石岩镇康复工疗站及南山区招商康复工疗站参观,当抵达石岩镇康复工疗站时,即受到在场各服务使用者及义工们以歌舞热烈欢迎,气氛欢愉。至于印象较深刻的则是参观南山区招商康复工疗站的行程,该工疗站是由「深圳市宝安任达电器实业有限公司光辉电器厂的董事长蔡应任先生出资投资,并招聘了各类残疾人士共67人,而政府亦透过退税来支持,工疗站的规模就像一间工厂,残疾人士与健全人士共同工作,真正体验了融入社区的功能。
第二天的行程是到广州了解当地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我们先到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医院参观,到达医院后第一个印象是当地环境非常优美,地方亦很大,相信院友在这么好的环境下接受治疗,定会对康复进展有一定的帮助,这一点相信香港方面很难做到,因香港地方小,很难有足够空间作这么大规模的发展。而在参观期间,我们竟见到香港理工大学职业治疗系的学生在那里进行实习,看来中港两地间的关系真是越来越「更紧密」了。
下午我们去到广州市残联综合大楼参观,此大楼楼高18层,矗立于天河区内,内里提供多类服务,方便不同残疾需要的市民来使用。就当日所见,使用服务的市民亦非常多,他们都反映这里设备先进、多元化及一站式,而家属又可陪同服务使用者一同使用设施,让服务使用者可得到更大支持。最后一天我们到达佛山市,上午先往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参观,此为一所精神病院,但与我们之前参观的两间医院有分别,除环境没有之前两间医院般理想外,设施亦较传统,有一点昔日青山医院的影子。内里有很多铁栏、铁闸等,感觉并不好受。虽然院内环境相对不太理想,但见院内各医护人员仍努力及热诚地透过不同的方式为院友提供更好的服务,当天所见除了有很多院友使用各种设施外,护士们更带领各院友跳舞,气氛热闹。
之后分组入户探访两户精神病人的家庭,其中一户患者是一位女士,与丈夫同住,她年迈的丈夫与我们分享了照顾患病太太的感受及当中的困难,其中的无奈感觉及与邻居相处的尴尬情况,实在不易过。幸好得到监护小组成员的协助及支持,最后他终能克服重重困难,太太得到医治,现可如常地一同生活。
下午我们与佛山市同工举行座谈会,互相交流有关康复工作的经验,由于两地于推行有关工作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故经过这次交流后,学习了不少新的工作手法,启发了我们更多新思维,获益良多,期望日后有更多机会与国内同工再作类似交流,互相分享学习。
新生精神康复会 利东宿舍舍监 廖伟伦
3.异同
本人为香港新生精神康复会属下黄竹坑庇护工场之工场经理,本人曾于2000年前往南京巿探访内地精防工作。是次再有机会参加深、广及佛三地的学习交流团,探访了康宁医院、广州巿民政局医院、石岩镇工疗站及祖庙街道病人家庭等等的精防项目,使本人对国内的精防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获益良多,并体会国内同工在有限资源下,处理庞大的精神病问题所作出之优良成就。在这次交流工作之中,国内的精防工作有两项出色的工作策略,使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社区照顾概念的运用
如要将中、港两地的精防工作(香港称精神病康复服务),香港于服务形式方面,肯定较国内之发展更多元化及更专门化,例如于精神病患者就业发展上,设有「庇护工场」、「辅助就业」为不同能力的康复者提供工作训练。于住宿方面则设有「过渡期宿舍」及「长期护理院」为不同独立生活能力的康复者服务。而执行工作之人员皆为专职的精神科「医生」、「护士」、「职业治疗师」及「社会工作者」等等。服务发展的情况似乎较国内优胜。
然而于世界各地精防工作如要顺利推行,必须具备社区照顾的工作概念,即:
1.于社区内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 指康复者必须在正常的社区里接受服务,以减少禁闭式的治疗,使康复者能有效地过正常的社区生活,所以香港的精神病康复服务单位都是设在一般的社区,而非隔离偏远的地方。
2.由社区照顾(Care by the Community)--- 指康复者重投正常社会生活时,需要由各层面的社区人士,例如家人、朋友、邻里、同事等,配合专业工作人员去关心及照顾康复者,使康复者感到社会人士的支持及接纳,减少卷标效应。同时由民众关护康复者亦可以避免聘用大量的专职人员,从而减低运作的成本。而本人感觉国内精防工作,于推动「社区照顾」概念上比香港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社区照顾」的概念已十分完善地实施出来。因为国内的精防工作充份运用了地区各种原有政府部门,例如街道管理委员会、居委会等去建立各种「工疗站」服务地区内之精神病患者,再由这些部门人员,组织地区之民众组成「监护小组」,观察及辅导病患者。从我们探访「工疗站」及家访都可以观察到病患者会感觉被社区人士所关怀及不被歧视。而执行地区精防的人员对照顾病患者也展现强烈的责任感及爱心。这种策动非精神科专业人员及民众参与精防工作的策略,除充份运用社区的资源外,更可以令病患者融入社会。
反观在香港「由社区照顾」之概念可能因着社会的意识形态不同,一般巿民没有特别的社会责任去关心、照顾于社区生活的精神病患者。香港虽然有定期推动巿民参与精防工作之义务行列,只有精神病患者家属之关顾小组发展较为良好其它都较为零碎及组织性不强,不及内地可以推动邻里及地区组织加入关护精神病患者的行列。
(二)精神病的信息和培训普及并统一化
因为精防工作是人与人的服务,服务人员的质素,是影向服务成效的基本要素。是次交流团最令我留下另一个深刻的印象是国内对精防人员的培训方法。从交流探访之中观察执行精防工作的人员不论对精神病的认知、工作技巧、以至工作态度,都达一定的水平及呈现统一的工作标准。从此处可以反映国内之「精防技术指导网络」系统对各地精防人员培训工作十分有成效,使精防人员在获取统一的精防知识及工作技巧后,在不同单位提供相同质素之服务。本人于交流期间阅览国内的精防资料,发觉国内能将精防工作的学术信息精简及普及化,令到各省、巿、地区及街道之非专职于精神病工作背景的干部同工,例如民政、公安等部门人员,以至监护小组的成员,皆能够容易掌握及运用。使他们在「工疗站」及「监护小组」执行工作时,达到标准的成效。这种精防工作信息普及统一工作技巧管理策略,个人认为十份值得香港之精防工作所借镜。于是次交流当中,观察到国内的精防工作亦开始探讨发展专门化服务单位计划,例如广州巿方面正研究建立「庇护工场」及精神病医院与香港理工大学发展「职业治疗」服务。本人认为因国内精防工作已有良好的「社区照顾」概念作为基础,在精防技术指导的系统的配合下,日后发展专门化的服务定必事半功倍,更上一层楼。本人祝愿国内的精防工作同工继续努力,造福精神神病患者。
新生精神康复会黄竹坑庇护工场经理徐志豪
4.社区化
本人参加了由会方举办的学习交流团,到访深圳、广州、佛山三市以交流两地在精神病康复工作上的经验。虽然行程只是短短三天,但实在是获益良多。相对于香港,国内的精防工作开展时间较短。但经过了「八五」、「九五」、「十五」三份全国精防工作实施方案,我们倒发觉到国内清楚的精防行政架构(「省、市、区、街道」)为康复工作的推行定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各地技术指导小组的设立更能为前线基层工作人员提供足够的支持以解决社区治疗上的问题。
在这三天的走访中,令我们赞奇及佩服的不仅是各级工作人员均已经具有较成熟的精防工作经验,还有是他们对精防工作的热诚、投入及用心,而且满脑子都是想着新服务的开展。他们对各类康复服务那种「跃跃欲试」的热心及远象,实在叫我们一班香港的「专业工作人员」也为之动容。或许我们可以说香港的康复服务已经有一定之规模,由「短期住宿服务」到「长期照顾院舍」、由「日间活动中心」到「公开就业辅助计划」,类型上林林总总,但以往「专业化服务」的发展实实在在的「转移」了家庭及社区自我照顾的功能。相对而言,内地浓厚的邻里关系、亲属血缘倒是发展「社区化」精神病康复工作的重要基础,应加以坚守及维护。
在三日的行程,我们亦不难发觉到内地精防工作开始注重病患者家属的参与及培训,而且有系统地把社区内的家属联系起来。在这里,我们诚心祝愿国内精防工作在浓厚的中国人伦关系特色底下,走出一条有特式及本土化的康复服务大道出来。
新生精神康复会天悦宿舍主管梁诗明
5.观感三编
在零三年九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期间,我们一行二十多人,参加了由广东省残联安排的一项交流活动。先后参观了深圳、广州和佛山的精神防治中心、医院、工疗站等,对了解国家的精防政策以及地方推行的办法,加深了一定的认识;更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令大家获益良多。以下是我们三个活动参与者的一些感想。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正好作为国内精神防护工作的写照。国内的精神防护工作,虽尚在起步的阶段,但其成效岂只是『成功的一半』所能概括。走访各单位时,看着不同工作岗位的人员,上下一心,贯彻政府的政策;积极吸纳各方的经验;加上地区的独特性,开创出一套适合中国、富地方特色的精防路向。在这荆棘满途的精防路上,所付出的心力,实令人肃然起敬。
『创业难,守业更难』,当国内的『创业者』,向着目标迈开大步的同时,我们这群『守业者』,又应当如何自处呢?『创业者』、『守业者』名虽异,实为一。今天的创业者,就是明天的守业人;今天的守业人,又是明天的创业者。在这条没有终点,只有目标的路上,不断的开创未来,为有需要的使用者,提供合适的服务,正是我们这一群从事精神康复工作者的前瞻与使命。
新生精神康复会精神科登记护士 郭婉芳
本人于这三日参观行程中,令我感到虽然内地在精防工作上起步较迟,但在医疗技术、预防患者覆发及社区精神健康教育宣传己达到一定标准。本人认为能得到这个成绩,除了全靠地方各级精防人员实实在在地落实了〝九五〞及〝十五〞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外,亦有赖前线工作人员发挥无私爱心去关心每一个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使他们在康复进程中得到很大的帮助。在内地精防工作方面,有两点本人最为欣赏:第一,〝精防日〞的制度。每月定时定点监察街道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定时派发药物,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预防复发和精神健康教育。这点大大减低了患者因没有定其服药而引起再复发的可能,另外亦在技术上,心理上给予患者及家属给予有效的支缓,对患者的康复进程给予良好的影响。第二,对精防专/兼职医生、精防工作管理人员、看护小组成员地期进行培训。这点除了在知识交流,技术改进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外,对看护小组及其它基层工作人员在确定患者病情及运用药物上,堤供了学术上及知识上的基础。这点对前线工作人员得到有效的技术支持,对落实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新生精神康复会精神科登记护士 黎添棠
在香港,精神病康复者除了要面对社会歧视、就业困难和药物副作用等问题外,缺乏家人及朋友的支持〈支持网络不足〉,亦令他们较难坚持接受治疗,导致旧病复发。故近年,本港各机构均致力促进家属与病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借着是此交流,认识到「监护小组」及「家庭病床」等崭新概念,体会到家人及社会上的支持和照顾,对维持病情稳定有着重要影响。而地区干部、家庭、邻里人士在康复上的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紧密联系,更令人深受感动,但愿不久的将来,在香港也能感受到这股气氛。
新生精神康复会精神科登记护士 谭嘉欣
扫一扫,关注广东残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