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的心托起你明天的希望

信息来源: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时间:2005-12-09 字体: [大] [中] [小]

——肇庆市残疾儿童机构康复巡礼

(2005--04--20)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未来,是父母的希望,是家庭的快乐之源。但是有些花儿还未开放却已残疾,听不到,走不了……他们的未来在哪里?在肇庆,有一群人用自己的心为残疾儿童托起明天的希望——他们就是残疾人工作者。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脑瘫等类残疾儿童都有一个康复的黄金时期,如果能在这个时期内对残疾儿童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则康复治疗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了这个最佳康复时期,随着残疾儿童年龄的增大,康复的效果将会减弱。为使残疾儿童得到及时的、有效的康复治疗,使他们能早日回归主流社会,能和健全孩子一样拥有快乐的童年,能够上学读书拥有同样美好的未来,市残联克服种种困难,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各类康复机构,积极培养专业康复工作人员,对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

一、听,我要让你听见——这世界多美好!

位于肇庆市西江北路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内的肇庆市聋儿听力语言康复部共700平方米,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齐全,配有听力检测验配室、耳模室、单训室、观察室、教学室、家长接待室、生活区等设施,利用先进的听力检测、教学设备和大量优质的玩教具设备,帮助聋儿发声学语,促进聋儿获得全面发展,康复教学水平得到全国聋儿康复专家和省市各专家及领导的一致好评。现在,中心还可对3岁前的聋幼儿进行早期干预,开展了测听、助听器验配、耳模印制、助听观察及聋幼儿学习能力测试等方面的服务项目。

广东云浮小女孩郑佩华,一岁半时因高烧注射抗生素致聋。左耳听力损失93分贝,右耳全聋,几乎无听觉,也没有言语能力。她不能听到小鸟的欢叫,不能对着亲爱的面容叫一声:“妈妈!”这世界于她是一个无声的,寂寞的世界。2000年8月,小华来肇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聋儿听力语言康复部接受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康复中心了解到小华家庭贫困,把她列为资助对象,语训部老师针对小华的失聪情况,为她制订了康复训练计划,经过三年严格的、专业的、系统的、科学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后,小华听觉康复级别达到一级,言语康复级别达到四级!她从此告别了无声世界,不仅能听到世界的声音,而且能说出心中的感动。小华于2003年9月从语训部毕业,经考试合格,被云浮硫铁矿一小录取。上学以后,她学习成绩优异,每学期被评为“优秀学生”,并且是班上第一批加入少先队员的积极份子。看着满屋的奖状,小华的父母感慨万千地说:“是你们残联的同志给了小华一个光明的未来,在此之前我们想也不敢想她能有今天呀。”

象小华这样的小朋友语训部的老师可以数出很多:胡小青,左耳听力损失78分贝,右耳听力损失70分贝,无听觉和言语能力,2002年3月来中心接受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经过两年的康复训练后,听觉康复级别达到一级,言语康复级别达到四级,于2004年5月毕业, 2004年9月被四会市城中小学录取,学习成绩优良,期末考试第三名,荣获“三等奖”奖状,得到了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好评。吴嘉颖,左耳听力损失80分贝,右耳听力损失87分贝,无听觉和言语能力,2000年8月来中心接受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经过中心三年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后,听觉康复级别达到一级,言语康复级别达到四级,2004年9月进入端州区的普通小学随班就读,成绩优良,美术作品曾获得端州区幼儿书画比赛二等奖。焦汉超,左耳听力损失78分贝,右耳听力损失92分贝,2001年9月来中心接受康复训练,经过两年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后,听觉康复级别达到一级,言语康复级别达到三级,于2003年9月进入高要禄步双马小学进行随班就读。学习成绩优良,每次考试都能进入班上前三名,并荣获“二等奖”。数着孩子们的成绩,语训部的老师们比自己得了奖还要高兴,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凝聚着她们的心血,是她们用自己的心为听障儿童打开语言了的大门,为孩子美好的人生打下了基础。

二、走,让我帮你走进学校——走好人生路

肇庆市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基地位于鼎湖坑口旧321国道旁,鼎湖残联内。训练基地有教学区和生活区500平方米,设有感觉统合训练室、物理治疗室,以引导式教育为主,对患儿进行运动、语言、智力、社交、生活自理等全方位的康复训练,并配以理疗和作业疗法对脑瘫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训练基地聘请脑瘫治疗专家陈旭红、林国辉等人为技术顾问,所有老师都经过省一级甚至国家级的培训,到这里来训练的脑瘫儿童康复效果普遍较好。“女儿长大了,我背不动了,不想让她上学啦。你们能不能帮帮我?”2004年8月初,蔡艳萍的妈妈来到训练基地向老师求助。原来,阿萍从小患了脑瘫,不能走路,读书要靠妈妈背到学校去,但是现在,妈妈难以背动十三岁的女儿了,怎么办?难道让女儿退学?可怜的妈妈怀着一线希望来到肇庆脑瘫儿童训练基地。阿萍小时候去过广州、佛山等地治疗,但是康复效果不明显,现在她已经十三岁,而脑瘫儿童的最佳康复期是6岁前。收还是不收?看着阿萍妈妈无望焦灼的眼,老师们答应让阿萍来康复。

第二天,妈妈背着阿萍来了,由于长时间坐着,缺少运动,阿萍腿上肌肉萎缩严重,双腿交叉,双脚外翻,髋关节屈曲,只能偶尔走两步,平衡力较差。“怎么样?她还有希望吗?”阿萍妈妈焦急地问老师。“你怕苦吗?”老师问阿萍,“如果不怕苦,老师就一定能让你站起来!”阿萍摇摇头:“我不怕苦!我想上学!”基地所有老师聚集一起对阿萍的康复情况做了认真的评估,大家一致认为首先要解决她双下肢挛缩的问题。于是治疗师每天坚持为她做治疗,因为她的年龄偏大,训练很辛苦,比其他小朋友的训练量大得多,虽说在训练中阿萍不怕苦很配合老师,但是老师仍然是大汗淋漓,累得直喘气。为了帮阿萍早日回到学校,老师连午睡也放弃,晚上的电视也不看了,抓紧每一分钟帮她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1个月后,她可以推着梯背架行走了,交叉脚也好了许多,可以双腿分开坐在妈妈的摩托车后面,抱着妈妈回家了,不用妈妈背回家了。3个月后,阿萍可以自己走路了,一个星期六的傍晚,老师带她去逛街,这是阿萍有生以来第一次自己走路上街,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高兴,她一定要打电话给妈妈,她妈妈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对老师说:“谢谢你们!是你们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到月底,妈妈来接阿萍回家,老师见她好象有什么心事就主动问她:“还有什么可以帮到你吗?”原来她担心阿萍这么久没有上学,恐怕功课跟不上其他同学。老师说:“这个好办,人把她的课本拿来,我们帮她补习。”从此老师在训练之余还要备课,为阿萍补习功课。两个月过去子,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阿萍回到了学校,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是她是自己走路去,不是妈妈抱去的,学校里老师和同学见到她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对阿萍报以热烈的掌声。更令人高兴的是,考试成绩出来,阿萍由原来的各科60多分一下子进步到了90多分,英语更是考了第三名,高达98.5分!现在,阿萍实现她的梦想——自己走路去上学,基地的老师仍然定期为她作检查,进行康复训练。象阿萍这样因为康复效果好而走进学校、走进正常社会的孩子在训练基地还有很多。肇庆脑瘫儿童训练基地的老师们用自己的双手和爱心不仅帮助孩子们站了起来,使他们能走能跑,生活能自理;更重要的是,还教会了他们坚强勇敢,告诉他们面对不幸要奋起抗争,用自己的脚走出自己的美好人生。

三、来,跟我来——让我告诉你生活多精彩

2004年5月,肇庆市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基地在高要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成立。训练基地开设了感觉统合训练、功能训练、按摩治疗等康复项目,根据每个智障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化教育,训练效果显著。

阿薇,6岁,因为出生时早产大脑缺氧导致中度智残。刚到基地时,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洗手不会拧开水龙头,不会穿衣服和鞋子,吃饭喝水常常弄得到处都是,还经常尿湿裤子;她也不懂与人交流:饿了不会要吃的,渴了不会要水喝,人家叫她名字她也没有一点反应。面对阿薇这种情况,训练基地的老师本着一颗爱心,对她不嫌不弃,细心地照顾,耐心地教导。阿薇喜欢吃果冻,老师就从拿果冻开始教她说话,教她抓紧食物,告诉她如何表心中的愿望。阿薇喜欢听歌,老师就从听歌开始训练她运动,告诉她听到自己的名字要答应,听故事唱歌怎么样排队等等。经过几个月的针对性训练,阿薇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她听到老师上课叫她的名字会举起右手高声答到,还能排队拿水果,会自己把小手洗得干干净净,学会了自己吃饭穿衣,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会点头,不喜欢的东西会摇摇头,还能和别的小朋友做一些简单的游戏。

智力残疾能儿童康复训练基地成立还不到一年,可是已经训练了19名轻中度智力残疾儿童,使他们学会了基本的生活自理,增强了与人交流的信心和愿望,为他们将来学会自立,融入社会,被别人接受和尊重,自强不息地生活打下了基础。

各类机构康复为残疾儿童早日回归主流社会提供坚实的保障,日日夜夜操劳着的工作人员用自己的爱心为残疾儿童弥补着缺失的天空,为他们托起了明天的太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