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里有群“来自星星”的创业者

信息来源:南方+ 时间:2024-04-03 字体: [大] [中] [小]

  在广州市荔湾区百花路一隅,有两家相隔不到3米的迷你集装箱小店。一家是柠檬香气四溢的饮品店“星拉茶餐吧”——嘉嘉正专注地盯着量杯上的刻度表,缓缓地将糖稀倒进杯子里;另一家是窗明几净的面包店“星梦面包坊”——婉莹正整理货架上的面包,仔细地将标签挨个贴在包装袋上。

  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患者常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嘉嘉和婉莹就是“来自星星”的创业者。

  婉莹与她的“星梦面包坊”。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1000余万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其中成年孤独症患者很少能被人关注。在广州市荔湾区星耀孤独症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下称“星耀社服中心”)负责人王密密看来,孤独症患者不能“手心向上”,依靠他人的怜悯和施舍过日子,而是要“手心向下”,自力更生,“抓住”自己理想的生活。

  王密密鼓励孤独症孩子们在社区创业,如今,已有9名在星耀社服中心培训的孤独症青少年,勇敢地奔向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01

  改变不被看好的人生轨迹

  时间,在29岁的婉莹身上似乎走得格外地慢,她总像长不大的“孩子”。她也从不敢想,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一个“小老板”。

  每天,婉莹迎着朝阳出门,披着星光回家,乐此不疲地往返于家和面包店之间。虽然单程通勤要花费1个多小时,但她从不怕累,因为她感受到人生有了奔头。

  2014年,婉莹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到快餐店的后厨工作。由于孤独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兴趣狭窄以及重复刻板的行为方式,婉莹在同事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在工作的3年里,她逐渐与一些同事产生隔阂,心理压力剧增,最后不得不选择辞职。

  之后,婉莹在一家培训机构做兼职销售工作。她常常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下,铆足劲向路人派发宣传单,“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一个偶然的机会,婉莹结识了王密密,成为该机构的第一批学员。经过长达3年的系统培训,婉莹发现自己对手工艺品制作和烘焙情有独钟,心里埋下了“创业的种子”。

  在第十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的支持下,星耀社服中心发起了“星光闪耀计划”,旨在孵化孤独症学员自主创业项目,解决其就业难题。“我们的目标不是让孩子们赚很多钱,而是要他们自力更生,改变未来5年、10年,甚至20年的生活轨迹。”王密密说。

  实际上,像婉莹这样成功创业就业的孤独症患者并不多。《中国孤独症家庭需求蓝皮书》显示,我国成年孤独症患者的就业率不足10%。

  不少孤独症患者走出校门后,可能会因为就业困难选择在家待业,依赖父母的养育,致使前期的康复教育成果前功尽弃。

  “孤独症人群拥有不同的特长和能力,他们做的工作不一定比普通人差,只是在社交方面存在缺陷。”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说。

  王密密也认为,孤独症青少年从事何种职业,关键在于社会给予他们多少尝试的机会。“孩子尝试10个职业都失败了,有时甚至连家长都放弃了。若大家多一些包容和耐心,没准第11个职业就很适合他。”

  “我们不设置门槛,也没有淘汰制,但有一个要求,就是家长不能放弃孩子,学员必须要有家长的陪同。”王密密说。

  2021年9月,在家人的支持下,婉莹的“星梦面包坊”开业了。同时间,星耀社服中心的另一名学员诗雅的“星拉茶餐吧”也开业了,嘉嘉作为实习生加入。这两家店犹如明灯,指引着星耀社服中心的9名孤独症青少年寻找着新的人生方向。

  02 

  借助附近三五千住户的力量

  “我们希望打通社区‘最后一公里’,让他们在舒适的生活圈里创业,得到街坊邻居精神上的支持。”王密密说。

  3年前,原本从事艺术品制作和外贸出口的王密密,机缘巧合下接触了孤独症青少年群体。她清楚地看到这群孩子身上有着不同的闪光点,外界对他们却或多或少有一些误解。

  于是,对孤独症青少年进行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孵化轻资产创业项目,成为王密密新的人生事业。她于2021年成立星耀社服中心后,就开始对第一批孤独症学员开展为期3年的免费职业培训。

  她介绍,学员首先要进行文创产品制作基础课程,训练自己的专注力、协调能力、抗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掌握一定技能后,机构会安排学员参加路演,去市集进行实际操作,尝试学习更多的职业技能。而后,机构会根据学员的兴趣和优势,为其做好职业规划,持续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

  “星梦面包坊”和“星拉茶餐吧”已步入正轨。两家店铺每天的水电、物业管理费等基础运营成本都只需20余元,“星梦面包坊”每天的利润可达上百元,“星拉茶餐吧”开业大半年,已卖出3000余杯饮品。

  婉莹每天9点开店,收货、上架、入账、售卖、结算、订货,忙到晚上9点才会恋恋不舍地关店。“你真棒呀!慢一点,我不着急。”每完成一笔交易,顾客的赞美都是对她的莫大鼓励。她的记账本上写满了歪歪扭扭的字,每一笔进货和售卖记录都清清楚楚。

  “其实,婉莹有读写障碍,以前读书写字都有极大困难。但当她得到鼓励后,就会变得格外努力,去训练读写技能。”王密密说,婉莹还收获了一个“粉丝”:社区的一位阿姨将她的事迹宣传到了小区的微信群,发动大家都来照顾生意。

  “我们想借助附近三五千住户的社会力量去解决一两个孤独症青少年长久的生存问题。”王密密说。

  选择将创业项目落地社区的另一个目的是加强科普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孤独症。2021年12月底至今,星耀社服中心进行了400场社区孤独症科普活动。从最初有些人只是来凑热闹,到现在大多数人主动来参加活动,王密密深深感到居民对孤独症群体的认识在逐步加深。 

  03

  把特质转化为优势

  性格孤僻、执拗、情商低……这是不少人对孤独症患者的刻板印象。

  但在邹小兵看来,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孤独症患者身上的刻板、完美主义、“认死理”,也能转化成职场上的优势——诚实、关注细节、忠诚。“如果确保不出现情绪问题,他们是可以把创业这件事情做得很好的。”

  王密密正是看到了孩子们身上的这种特质,并努力帮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就像嘉嘉做柠檬茶,各种配料要严格按照既定的比例操作,不能有丝毫差错,虽然每杯茶的制作时间要一两分钟,但我敢说这些茶的口感都一样。”王密密不无骄傲地说。

  目前,星耀社服中心还在尝试丰富职业培训方式,鼓励孤独症青年“走出去”。针对对摄影感兴趣的学员,中心启动“新星仔走天涯”项目,让他们走上广州街头学习拍摄技巧,同时宣传羊城风景。“我们想为这群孩子建立‘个人IP形象’,将他们培养成‘探店达人’,争取让这些‘星网红’有自己的收入。”

  能够靠创业养活自己,“星星的孩子”距离融入社会就更近了一步。

  “虽然孤独症患者是残障人士,但不意味着我们要用怜悯的心态对待他们。”邹小兵认为,关爱孤独症青少年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工作,无论就业还是创业,都需要政策的保障和公益组织的支持,多方各司其职,激励这群人健康生活。

  邹小兵提醒,在孤独症患者成长过程中,除了专业医务人员的帮助,家庭辅助也同样重要。家长要对孩子有耐心,“对孤独症有正确的认识,及时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并使用科学的方式改善孩子的交流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

  邹小兵发现,现在诸多企业为孤独症人士提供就业岗位。他呼吁,社会应该接纳、支持和包容孤独症人士,鼓励他们在职场上发挥自身才能,作出贡献。

  (婉莹、嘉嘉、诗雅均为化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