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评:法律为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驾护航

信息来源:南方网 时间:2022-10-27 字体: [大] [中] [小]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10月26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计划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进行初次审议。草案拟对健全无障碍环境建设体制机制、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丰富无障碍信息交流内容、扩展无障碍社会服务范围、强化监督保障和完善相关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

  无障碍环境,是确保残疾人等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性保障。十年前即2012年6月13日,国务院第208次常务会议就通过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并自同年8月1日起开始施行。如今,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进行初次审议,这意味着无障碍环境建设将有一个法律位阶上的提升,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法律保障,意义、价值显而易见。

  截至2022年,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盲人数量约为830万人,每年新增盲人数量已经达到40万以上,此外还有大量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社会成员需要无障碍设施的助力。残疾人是中华大家庭的平等成员,理应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同全国人民一道共享国家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审议与出台,不但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实际步骤,更是给数千万残障人士的民生保障。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在我国已经实行了十年之久。这十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在这一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健全无障碍环境建设体制机制,为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用法律条款丰富无障碍信息交流内容,扩展无障碍社会服务范围,体现了法制建设的与时俱进。

  客观地说,我国随处可见无障碍通道(路)、电(楼)梯、平台、房间、洗手间(厕所)、席位、盲文标识和音响提示以及通讯等,但有的还不尽完善。譬如说,盲道虽然在许多地方都有铺设,却存在着不连贯、被杂物挤占等诸多问题,加之缺少其他无障碍设施,无法形成一个闭环。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制定,有望为此类问题找到出路。此外,智能盲道斑马线、智能助盲指引系统等创新也会越来越多,充分发挥科技在助残方面的积极作用,让残疾人也能乐享科技成果。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识,背后是人道主义的呼唤,是和顺致祥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价值认同,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大道上,我们更应为残疾人等社会成员打造更加温馨、更加贴心、更加实用的无障碍环境。以法除“障”、以爱化“碍”,为和谐中国打上美丽色彩。(雷钟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