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无障碍社会离我们有多远?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时间:2022-08-18 字体: [大] [中] [小]

图片1.png

  公交车采用低入口结构、增设盲文站牌、在公园商场等公共场所建设与无障碍设施相衔接的道路……在珠海,一系列针对无障碍城市建设的行动即将开展。日前,《珠海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发布,珠海成为全国第二个对无障碍城市建设进行立法的城市,该《条例》将于今年12月3日起施行。

  无障碍城市建设是指制定制度规则,规划设计、改造和管理城市,为残疾人和老年人、伤病患者、儿童以及其他有需要者出行、交流信息、享受公共服务和居家生活提供便利。

  当前,珠海正处于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阶段,一部推动城市无障碍建设的法规出台,是珠海对残障人士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与关爱,更彰显出一座城市人文关怀的温度。

  事实上,出台法规推进城市无障碍建设,仅仅是一个开端。如何让残障人士等有需要群体获得更好的城市体验?如何让更多社会群体关注这项议题并参与其中?考验着城市的管理智慧。

  痛点▶▶

  无障碍设施长期缺乏管理维护

  走进珠海大大小小的公园、商场以及游乐场所,无障碍通道、电梯、洗手间等基础设施,并不鲜见。

  珠海对无障碍城市建设的关注,由来已久。2003年,珠海在香洲区市政道路上建设了1400个无障碍通道,打破了早年仅有几处无障碍设施的现状。到2019年,珠海高速公路服务区、长途汽车站、城际铁路等交通场所的无障碍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坦白说,政府着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珠海肢残人协会副主席罗卫国感慨说。由于身患小儿麻痹症,罗卫国的右腿无法灵活行动,外出需要借助轮椅代步。

  以前,由于外出交通设施的不便利,他尽量不出门、少出门。随着无障碍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罗卫国也愿意多出去走走,“在游乐场游玩时,不仅有无障碍通道、残疾人专用厕所,有时还能碰上志愿者帮忙推轮椅,感觉挺暖心的!”

  一边是无障碍设施硬件建设快速推进,另一边却是管理规范的缺位,这让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日常生活体验产生了强烈的落差感。

  去年9月发布的首部《珠海市无障碍环境蓝皮书》,直指珠海市无障碍城市建设的短板。设施缺失、修建不合规范、缺乏管理维护三大领域的问题集中程度最高,仅在调研期间发现的问题就超300个。

  在上述蓝皮书出台前的“珠海市无障碍环境调研”中发现,珠海市内商圈普遍存在出入口坡道少、设计不规范、残障人士通行难,无障碍厕所建设水平不高、空间小、占用多、未科学养护等情况,无障碍电梯不完备、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建设空白、无障碍标志不明确等问题。

  “无障碍城市,需要凝聚起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罗卫国举例道,许多人其实并不理解残障人士的出行困难,一些普通车主图方便,会把车停到无障碍通道上,“这很大程度上就阻碍了我们的出行便利。”

  他还提到,由于共享单车的普及,无障碍通道被占用停放车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罗卫国感慨万千,“普通行人骑单车更方便了,但我们出行却越来越不便利了。”

  珠海市盲人协会副会长陈伟东也有相类似的感受。“虽然我们在阅读上有障碍,但是我们同样渴望了解珠海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他认为,珠海可以考虑在无障碍设施建设中引入“信息无障碍”理念,让更多有声传播的方式惠及听障群体。

图片2.png

  立法▶▶

  以制度刚性明晰各方职能责任

  “法规的制定出台,将会真正改变当前无障碍城市建设的治理格局。”珠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四级调研员成文锋说。

  据介绍,该法规从源头上强化无障碍设施建设,在加快推进无障碍改造、加强无障碍设施的维护管理责任等方面,给予了明确的思路和指引。

  为了让法规管用、实用,在《条例》出台前,珠海市人大常委会对残障群体的需求作了广泛征集,例如要求城市主干道、主要商业区和居住区周边人行道信号灯设置过街音响提示装置等。

  今年起,珠海新增的公交车将采用低入口或低地板车身结构,便于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出行。珠海还将在重要公交场站设置盲文站牌,增加无障碍公交车特殊电子标记;督促机场、客运汽车站、客运码头等公共交通场所,为残疾人等出行不便的群体设置等候专座、绿色通道等。

  无障碍基础设施将进一步优化。法规明确规定,无障碍设施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投入使用,并与周边的无障碍设施相衔接。已建成场所的无障碍设施衔接应由业主单位或管理单位进行改造,做好衔接。

  同时,法规还明确提出,残疾人可以携带服务犬出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此条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真正保障了视障人士的出行权益。”珠海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理顺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是法规的一个重要突破点。”成文锋表示,无障碍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和维护等多个领域,涉及众多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法规有了明确的分工,过去一些推诿扯皮的局面将会被改变。”

  据介绍,法规细化了无障碍设施所有权人和管理人的维护管理责任,对于不履行维护管理职责导致设施无法使用的,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责任。

  尽管法规出台时间不长,但一些细心的残障人士已经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细微变化。

  澳门科技大学公益与社会组织管理硕士方坚泽是一名轮椅使用者,曾长期关注珠海无障碍城市建设。“以前我经常从拱北口岸过关到澳门,有些人行道和斑马线的接口高低差有10到15厘米,残障群体出行非常不方便。但现在我发现那些坡道都修平了,通行顺畅多了!”他说。

图片3.png

  建议▶▶

  将无障碍落实到生活每个细节

  “《条例》的出台,让珠海的特殊群体能够成为无障碍设施和服务的使用者,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生活的关怀,但这也仅是一个起步。”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与服务中心项目总监吴耀辉认为,如何将“无障碍”落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是下一步应该关注的重点。

  吴耀辉指出,目前各类建筑在设计阶段都会配备无障碍设施。但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更加关注设施能不能被很好地使用、所有者有没有主动去维护和更新设施。

  吴耀辉观察到,公园内的无障碍洗手间常常会被锁起来或者变成保洁人员的储物间;学校接收残障学生要求家长陪读……“这意味着,许多障碍并不是因为没有硬件支持,而是在共识的维度上有所欠缺。”他说。

  吴耀辉建议,要充分发挥社区和街道的作用,把表现优秀的单位发展为示范点,将可行的做法进行讲解和推广。同时,珠海可以借助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建设契机,向港澳学习无障碍城市建设中的宝贵经验。

  作为一名在残联工作十余年的资深人士,成文锋认为应该加大对无障碍城市的公众宣传力度,畅通社会反馈和投诉渠道。“只有需求者使用了之后告诉我们哪里不好用,信息量越来越多之后,无障碍城市建设才会走得更远。”她说。

  过去一提到无障碍设施,人们首先会想到残障人士。实际上,无障碍设施也能为母婴、老年人和手术后人群等群体提供许多便利,这一方向在《条例》中也有所体现。

  除残障人士外,条例还将老年人、儿童、孕妇、伤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均纳入立法保障范围,让这些特殊群体都能成为无障碍设施和服务的使用者、体验者和受益者。

  换言之,城市无障碍建设水平与每个人都有着密切关联。《世界残疾人报告》显示,人的一生中平均11%左右的时间处于残障状态。婴幼儿时期、怀孕时期、老年时期,乃至平时不小心受伤时,人们都需要无障碍设施的辅助。无障碍社会建设并不是残障人士的专属需求,而是与每一位公民都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

  “无障碍其实宣扬的是一种平等的理念。”方坚泽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障碍,可能是身体损伤,可能是身体老化。”他呼吁社会各界都能够参与进来,以新的理念去构建一个更包容的社会。

  ■立法亮点

  探索无障碍建设标准与港澳衔接

  8月12日,珠海发布《珠海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旨在从制度规则、理念文化和环境建设等多个维度,提升城市无障碍环境水平,助力珠海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推动文明城市创建进一步深化。

  拓展无障碍城市建设公益诉讼制度

  无障碍建设是公共利益属性,不是少数人和多数人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为此,《条例》拓展了无障碍城市建设公益诉讼制度,即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违反无障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条例》还提出,残疾人联合会、妇女联合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发现违反无障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可将公益诉讼案件线索转交人民检察院依法办理,并根据实际需要提供必要的协助,为无障碍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如市民发现相关问题,可以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市残联与各级残联、市文明办共同推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随手拍活动,对违反《条例》的有关行为进行投诉、举报。

  此外,《条例》还明确提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把无障碍城市建设纳入文明城市建设、开展无障碍城市建设宣传活动等,明确市、区两级政府对无障碍城市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职责。“这项制度设计,有利于统筹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解决因为权责不清而产生的问题,也将营造更加浓厚的无障碍社会意识。”珠海市残联人联合会副理事长刘煜说。

  提升珠澳口岸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

  珠海与澳门“一衣带水”,也是内地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为保障珠澳通关人士的无障碍需求,《条例》规定在珠澳通关口岸设立无障碍出入口、无障碍升降机、无障碍洗手间、专门残障人士快速通道等设施,并配备轮椅等助残设施,提供免费租借服务。

  在人员通关过境高峰期,残障人士可以通过专门残障人士快速通道过关;如是乘车通关人员,可享受免下车查验服务,大大提高残障人士通关出行效率。

  在建设标准方面,目前珠海无障碍环境标准主要是遵照国家强制性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执行。然而,事实上,在停车位设置、母婴室设置比例等方面,珠海的无障碍建设标准与港澳地区还存在一些差异。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有待明确的地方,珠海根据需要可以制定地方标准。

  据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介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授权广东省联合香港、澳门开展“大湾区标准”制定的工作,未来珠海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与港澳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的衔接,让更多港澳人士在珠海享受更高质量的城市服务。

  ■他山之石

  无障碍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温度

  如何让城市发展与无障碍理念无缝衔接?笔者梳理了国内外一些先进做法,以期为这项工作提供一些新视角、新思路,为提升城市无障碍建设水平提供经验参考。

  在公共设施建设与改造方面,美国对无障碍设施的替代形式投入了大量资金,如大力发展导盲犬产业、设立残疾人服务机构、提供免费接送服务等。其大部分地段不铺设行进盲道,仅在路口等关键地带铺设“可触知警示”地面,视障者可以沿墙面、绿化带边缘、路缘石和隔离带行走。这些做法不仅能有效引导盲人行进和规避危险,也减少了盲道对普通行人的干扰;日本利用高科技提升盲道的指引功能和利用效率,如将IC芯片置入盲道或墙面内,当持有接收末端的视障者接近时,就会接收到道路说明等信息,或在盲道中置入太阳能蓄光材料或带电源的发光体,在晚间给弱视者提供指引。

  无障碍城市需要人人参与。德国通过提供简化贷款手续和程序的方式,引导个人自愿进行无障碍改造工作;英国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帮助他们对造成障碍的业主提起诉讼,争取赔付并消除障碍。

  国内城市也探索出了一些特色做法。如北京借冬残奥会的契机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树立标杆,三个赛区所有场馆均同步考虑了无障碍设施赛时和赛后利用的双重需求;杭州基于数字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大力发展信息无障碍服务,全市所有市属医院均实现在线手语翻译服务、语音病历、二维码导医服务卡等服务。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行天桥多,考虑到每年雨期较长,人行天桥桥面铺设防滑材料,且均为有顶天桥;楼梯每级踏板均设置防滑措施及颜色对比明显的边缘带,便于市民通行。澳门特别行政区旅游局还专门发布《无障碍旅游指南》,告知游客景点、酒店、口岸等场所的无障碍信息。

分享: